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孔令辉

  摘要: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高等教育改革永恒的主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来临,对会计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我国现有会计人才的供需矛盾以及高端会计人才的缺乏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凸显。本文就如何根据市场对会计人才的需求,明确会计人才培养目标,适时调整办学方向,改革课程设置,培养更能适应国际竞争环境的创新应用型会计人才提出具体方案,同时设计相应的评价体系。
  关键词:会计人才 培养模式 创新应用型 经济全球化
  
  一、引言
  
  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华尔街风暴已经发展成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这次金融危机不仅给我国的实体经济造成了损失,也波及到教育领域,加剧了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难度。据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数据,2009年中国大学生毕业人数将达到610万,预计今后两年还将以每年50万的速度增长。随着全球l生金融危机进一步蔓延,使我国高校大学生原本严峻的就业形式雪上加霜。国家发革委专家估计2009年应届大学生无业人数将上升到200万。在这里固然有我国近10年来扩招所带来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暴露出我国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杨宜勇表示,中国的大学生就业难原因是教育体制与人才培养存在一些固有问题;中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增长过快;同时受到了世界金融风暴的影响。会计人才培养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组成部分,近年来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经济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会计教育改革30年的重要成就之一,就是为我国的发展培养了大批量的会计人才。审视会计教育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轨迹,可以清晰地看到会计专业经历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深刻转变(邵瑞清,2007)。目前我国所有的高校基本都设置了会计专业。1995年我国设置会计本科专业的普通高等学校为219所,在校会计专业本科生为45967人,到2000年分别增加到262所与96232人,在2005年又快速增加到475所与208145人,规模迅速扩大令人注目,特别是培养的会计专业本科学生人数以超过翻番的速度增加(刘永泽,2008)。可以说我国的会计教育进入了大众化发展阶段,但面对如此庞大规模的高等会计教育体系如何保障相应的会计人才培养质量也成为所有高校都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目前我国会计人才存在“总量过剩、结构失衡”的矛盾,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有1200万名会计从业人员,其中注册会计师为14万人左右。有关专家为此发出了“中国不缺会计,而是紧缺会计人才”的感慨。
  
  二、金融危机对我国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
  
  (一)对会计人才培养质量提出新要求高等教育的规模迅速扩张,凸现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地位。每当经济发生衰退的时候,首先受到影响的是位于整个人才金字塔低层的人群。也就是说,最容易被企业裁掉的是一些从事简单体力劳动的人群,如建筑工人、纺织工人等。而一些成长企业的技术型人才、高素质人才受经济影响相对较慢,受金融危机影响相对较小。全球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德勤香港公司合伙人斯蒂芬・泰勒表示:“我们(在中国大陆)是否缺乏经验丰富且年龄较大的会计师呢?是的,我们目前最大的挑战之一,就是如何获得具备适当经验和督察能力的会计师。”全球性金融危机导致的股市泡沫破灭和若干产品价格的大幅度急剧下跌,对企业的资产计价、收益计量以及资本评价提出了新的严峻挑战,也对会计人员的职业能力提出了挑战(曲晓辉,2009)。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会计对象的复杂化,财务会计的确认将更为深度地与估值技术相结合;财务会计的计量则因在属性上更多背离历史成本原则而融人更多职业判断。如在本次金融危机中备受争议的会计计量属性公允价值,要求在使用过程中与估值技术相结合,因而需要在可靠,陛和相关性之间进行权衡。这些都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业务素质和职业判断力。天职国际陈永宏则认为,从本质上讲,并不是缺少人手,而是缺少优秀的国际化人才。“我们有很多应聘者,但只有少数人足够专业。”进一步反映出当前我国会计人才培养供过于求,一方面虽然培养了大量的会计人才,但另一方面会计人才质量与国际化的要求相差很远。纵观未来的国际性会计人才要求在会计实务中面对会计对象的复杂化,多重计量属性的应用,不仅要具有较高的专业能力,同时要掌握物价、汇率、市场等方面的知识、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还要具有风险预测、评估和控制能力。近年来虽然我国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有了很大的创新,但仍然存在会计人才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单一,综合素质不高等问题,距离国际性会计人才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仍然存在缺陷,导致了我国虽然会计人员数量众多,但高素质优秀会计人才紧缺的现状。
  (二)国际化会计人才成为会计人才培养的主流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之后幸存的跨国公司将会借机加快在全球的企业兼并步伐。以中国为首的新兴经济体资本也将进一步走出国门参与企业的兼并与收购。大国资本将掀起新一轮跨国投资热潮(王玲,2008)。中国海外资产的监管及国家经济安全等一系列问题提上日程,会计作为资产和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控制监管手段之一,其重要作用在宏观调控和经济管理中凸显。在资本全球化融通过程中会计已经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会计信息已经成为各市场主体达成交易的重要媒介。从长期来看,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与产业结构的升级,对高素质会计人才的需求仍有较大的空间。作为会计工作的主要承担者会计人员不仅要求要具备准确的职业判断能力、敏锐的商机洞察能力、持续的学习能力、高效的合作能力,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能力。这就要求高校在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上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培养会计人才素质和能力为核心,同时也要求以新的视角和高度研究和制定能够适应瞬息万变的经济环境对会计人才要求的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资源进一步整合,作为公共信息资源和国际通用商业语言,会计服务业对各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融合发展,将会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这也为我国会计师全球化执业带来了机遇。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虽然给我国带来了挑战但也带来了机遇,在这场应对危机的挑战中。深切的意识到国家发展、企业发展、经济发展,关键是创新人才。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全球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也为会计行业的国际化发展和在世界范围内配置会计服务资源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会计要随着资金的流动而流动,这既是经济和资本市场对会计行业的必然要求,也是会计行业发展的历史机遇。2006年我国的会计准则已实现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即本质上相同的经济业务,无论发生在何时何地会计处理方法都应该相同。这样跨国上市和发行证券的投资者和债权人以及其他利益关系人就可以方便地据以进行投资、信贷和类似决策,从而减少乃至避免由于会计准则之间存在重大差异而增加的潜在决策风险(曲晓辉,2009)。同时,跨国上市和发行证券的主体自然也由此可以极大地节省重述财务报表的时间和成本,提高运作效率,避免相应的风险。会计行业的发展和会计准则的趋同为我国的会计师全球执业创造了条件,加速了会计师全球范围内的流动。通过这次金融危机

也看到未来经济环境会更加复杂,衍生金融工具的多变及处理、信息监管、信用危机风险管理等问题,对未来会计人才在这方面的专业素质要求必然会提高。我国的企业已经走出国门融入到国际资本市场,作为商业语言的通晓者我国的会计师将来也会走出国门,参与国际上对会计人才的竞争,维护国家的经济安全。这都要求必须转变我国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理念,跟上国际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步伐,以全新的发展思路抓住机会,培养我国的高级会计人才。
  
  三、我国高校创新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一)明确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目标一个世纪以来,美国的会计理论研究与实务处理水平一直处于世界上的领先地位,这与其会计教育观念的不断变化与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改进密不可分。美国会计教育一直是以把未来注册会计师所应具备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作为目标,这样在其培养目标的确定上就密切地注意社会需求,特别是注重会计职业界对会计教育的改革的反映。因而美国的会计人才的总体数量虽然没有我国多,但整体素质水平要比我国高很多。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方向性问题。相对不断变迁的会计教育环境来讲,我国目前还没有一个科学明确的培养目标。按规定高校会计专业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在企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经济管理部门、学校、研究机构从事会计实际工作和本专业教学研究工作的德才兼备的高级专门人才。”这一目标没有对会计人才素质的培养做出具体要求,只是过于笼统地表述。虽然各个高校也各自制定了具体的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但目标定位仍然存在问题,没有体现出人才培养单位与需求单位的联系与沟通。大多高校没有重视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培养的会计专业学生与需求单位的要求有一定的距离,终身学习能力相对较差。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AECC)第一号公报《会计教育的目标》关于会计教育目标的论述:“学校会计教学的目的不在于训练学生在毕业时即成为一个专业人员,而在于培养他们未来成为一个专业人员应有的素质。”美国会计教育目标在表述上着眼未来,强调应该培养学生的素质以便能够在知识经济时代跟得上环境的要求,培养的首要素质是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其终生学习。终生学习的基础是:能力(沟通、人际交往、智力)、知识(一般性知识、组织和经营知识、会计知识)、职业认同。相对于美国会计人才培养目标我国的会计人才培养目标教育理念落后,具体表现在缺乏创新能力、素质教育观念落后、终身教育观念不足。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在符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应与世界接轨,高等教育在现在及将来的社会发展中应主动改革,以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会计教育目标也要不断发展,会计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职业,经济发展越迅速,对会计终身学习能力的要求便越高;在新的经济形势下,会计教育目标应该强调学科本身的综合性和整体性;金融危机中更加体现出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性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对资本市场的影响,这就需要市场运行的效率和公平尤其需要信息的真实、充分和公开,而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成为高度透明的信息披露质量的重要保证。借鉴美国会计教育的目标,重新定位我国原有会计教育目标,即培养创新应用型会计人才。创新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是一种具有全面会计价值观、终身学习能力、健全知识体系、实践和创造为一体的“全面发展”人才培养模式,在这种模式下要求会计教育与会计师未来职业需求能力相结合。
  (二)实施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具体方案 高等教育的目的是为将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高校所传授的知识只有与工作环境相联系才有助于未来职业发展。我国高校创新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其关注市场需求,以能力为导向调整培养方式。创新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培养方案应明确厚基础、宽口径的指导思想,加强国际化会计教育,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厚实的理论基础、良好的职业道德水准以及接受继续教育的能力,把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放在首位。专业设置上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考虑经济环境的变化和会计环境的变化,符合市场经济发展对专业设置的要求不必要把专业设置过细,考虑会计价值观的培育。如本科专业设置上一般是比较规范的会计学、财务管理学、审计学等三个专业。课程设置对后续教育甚为关键,应凸显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融合贯通。课程设计者可以根据会计师能力框架,推定工作岗位所需具备的知识和其他技能,形成更为相关的知识大纲。通过跟踪环境的变化,课程设置还可兼容当前和未来会计师的需求。会计信息的有用性体现在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道德水准等方面,因此在课程设置上要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如本科教育的课程设置除会计类核心课程外还要加入管理与组织分析、财务分析、战略分析以及相关经济法律课程,同时把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贯穿其中,开设的会计道德课程以及管理课程中涉及会计道德的章节都要讨论价值观问题。重视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一开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责任感。通过这些综合分析类课程的设置,有利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会计信息的时效性质量直接影响着全球资本资源的有效配置,不断创新的衍生金融工具也给现行会计原则的创新提出了新问题,特别是会计理论对金融理论融合度的不断提高,也给教学方式及相关课程教学内容的组合提供新的启示。在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上要采用更多案例教学,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知识,展开网络教学。以国际上市公司为背景,增加更多的课堂互动或模拟会计工作实验,金融危机本身就是一个案例,通过对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影响的研究有助于学生掌握事物的本质,帮助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考核上更多地以实务为背景适应会计教育国际化趋势,重视会计双语教学。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高等学校培养的会计人才不仅要掌握深厚的会计理论知识,培养较强的实践创新能力,还要掌握好外语,这有利于更好的理解会计实务、适应会计环境,处理不同价值观、不同文化下的业务。为此,有必要和一些发达国家合作办学,或交换学生到各自的国家学习,一方面增进会计知识的学习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加强语言的学习,了解当地的文化和环境。通过教育资源的国际整合加速我国国际化会计人才的培养。抓住会计专业的特点,围绕综合素质的教学中心,不断优化实施教学计划,同时教学计划应强化实践能力培养,适当安排实践环节,大力增强案例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的场所及设备条件,加强图书资料、网上文献信息数据库、计算机及相关软件、网络接入条件等教学设施建设。转变现有的会计人才培养质量观,促进教学管理制度的变革与创新。创新应用型的会计人才质量观要求把学生的能力和个性发展放在会计人才培养的突出位置,建立起有利于学生综合发展的管理机制。为此,高校应全面开展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如实行学分制、主辅修制、双学位制等。培养创新应用型会计人才,会计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在教师。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学生需要具备信息处理的能力,因而会计教师也必须具有很高的信息素养。会计教师既要有渊博的理论知识,又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还要具备与时俱进的学习能力。在传统会计教学模式

中,教师主要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今天教师更重要的是组织者和协调者。面对日趋复杂的经济环境和会计对象,要求提高会计教师的信息处理能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不能片面强调觉悟和奉献,而应真正建立一种有效机制来吸引优秀人才成为会计教师,并不断培养、提高其能力和素质,更新其专业知识。高校应一方面加大师资培训的经费投入,鼓励中青年教师到知名的财经院校学习和深造,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另一方面选拔教师到企业进行社会实践,提高教师实务操作水平。教育教学运行机制要灵活机动,能够为教学活动提供基本保障,保持与国内外研究院所、大中型企业交流合作,扩大人才培养途径。为培养创新应用型的会计人才可以通过交流提高办学水平,了解经济全球化对会计人才的需求。还可以进行国际合作办学、靠近国际会计教学标准、国际会计文凭与会计资格证书的互认等,通过对大中型企业交流合作的非教学培养途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市场为导向培养会计人才。
  (三)设计相应的评价体系 现在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都是由各个学校自行教学、考核,学校充当了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角色。要改进人才评价标准,建立统一的会计人才质量评价体系。会计人才培养评价体系,是指对实施教育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考核和测评。高校创新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是否能够实现预期目标,应设计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评价体系对其质量进行评估,包括学校内部评估和社会评估。学校内部评估主要是针对培养方案在教学活动中设置各种评价指标,进行系统的考核。社会评估主要以毕业生的质量作为评价依据,评价毕业生群体能否很好地适应国家、社会、市场的需求。评价体系设计上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理念,即在深入开展课堂教学的基础上,突出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特色;坚持能力与素质并举的理念,以学生的成长成材为标尺来衡量、设计学生的能力、素质结构,加快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全面培养进程。高校创新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评价体系主要包括:(1)评价内容全面性。不仅应评价所学知识的量,更重要的还应评价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如可以设计相应的案例,让学生转换角色去实践。(2)评价过程动态性。在教学过程中恰当评价使教学双方总结经验、调整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如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与学生对教师的评价进行结合、互动,使双方都提高。(3)评价方法多样性。不仅用考试考核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还要以实验和案例方式考核学生的创造能力、职业判断能力和正确的价值观。如以市场对会计人才的能力需求来评价学生的能力。(4)评价指标系统性。评价指标尽可能涵盖反映学生专业素质、能力等的各个方面,除学习成绩外,还应包括职业判断能力、业务能力、职业道德水准、问题素质等方面。同时依据社会对创新应用型会计人才的要求设计相应的案例、项目等工作实践来进行评价。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8012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