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工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部分以工科为主的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非常重视科学教育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对人文教育的重视不够;也有少数同类型的高校开始重视人文学科教育,加大对人文教育的培养力度。因此,在研究人才培养中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理论基础上,以武汉工程大学为例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进而探讨工科院校人才培养的新思路。
  关键词:工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11-0112-05
  2018年10月11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19岁华裔学生吴某某在公共浴室自杀身亡。据其同学介绍,“本周和下周就是期中考试,其自杀的原因肯定有来自考试和成绩的压力。”10月初,纽约大学一名中国留学生跳轨自杀;5月一名华裔女生自杀。很多学生为了成功,为了争当第一,将全部精力放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中,忽略了自身的心智健康,害怕失败,甚至患上抑郁症。2018年中国患抑郁症的人数达到9 000万。大多数抑郁症患者面临巨大的工作压力,却缺少适当的宣泄口径或人文背景帮助自己排解压力。
  高等院校进行人才培养时,如果只注重科学教育、工程教育、商科教育等专业教育,很容易导致学生受到功利性与实用性的局限。专业教育只能促进学生知识的增加,人文教育才可以促进学生智识的提升和心智的成长。人文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创新意识、艺术审美和道德价值,有助于弥补单纯专业教育带来的不足。世界知名院校大多将专业知识、创新能力以及人文艺术素养作为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三个重要层面。然而,由于受到近代科学主义的影响,理工农医等自然科学学科的规模越来越大,专业教育、科学教育在大学教育中越来越占据绝对主导地位。人文教育在高等院校特别是理工科为主的院校中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困境。很多理工科为主的高校往往割裂了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关系,规范的、机械的专业化教育在消解着全面培育情感道德和陶冶性情的人文教育。本文试图探寻高校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融合的影响因素,通过实证调查分析,探讨能够融合科学教育的高校人文教育培养模式,为高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证依据。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人文教育
  “人文”即弘扬人性,强调人之所以为人。它的内在核心是对人的道德情操、精神境界、终极价值的关怀与尊重,外在取向是对人类命运、理想、人类解放的思考和探索。《辞海》解释说,“人文”是指人类社会各种文化现象。一般情况下,人文教育主要有三种定义,一种是人文主义教育,一种是人文学科的教育,还有一种是人的教育,主要是人文精神的教育。
  广义来说,人文教育除了人文学科教育外,还包括社会科学教育及美学和艺术教育(甚至还包括自然科学教育的部分内容),亦即通常所谓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或哲学社会科学教育;人文教育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及自身实践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个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的过程。人文教育不仅引导人们如何做人,还帮助人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高品位的人格修养,使人拥有创造性的思维和多维的知识视野。
  从狭义来说,人文教育是与自然科学教育和社会科学教育并立的一种教育,其核心学科是文学、历史、哲学和艺术。狭义上的人文教育主要指学校中进行的人文教育活动,通过各种教育教学形式,引导学生进行自身实践,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转化为自己的经验,形成牢固的人文科学基础知识、良好的社会心理与文化修养,树立人文精神及塑造全面发展的人。其目的是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包括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以及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
  (二)科学教育
  科学教育是一种以传授基本科学知识为手段,掌握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探究方法,培养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建立完整的科学知识观,进行科研基础能力训练和科学技术应用训练的教育。科学教育以自然科学为教育手段,培养人的科学精神,致力于“求真”、“求实”。科学教育为人们传授自然科学技术知识,是开发人的智力的教育,能推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使人们在开发自然的过程中获得巨大的物质财富。其目的在于征服和改造自然,促进物质财富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
  二、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
  人类健全的知识体系应由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两部分构成,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科学教育帮助人们追求“真”,人文教育告诉人们何为“善”和“美”。科学教育不可能解答关于价值判断的相关问题,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我们更加提倡的是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主张全面的素质教育。这不仅是社会和科学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人才培养日趋完善的表现。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既具有科学素质,又具有人文素养的全面发展的人,才能实现社会发展。
  (一)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科学教育可以促进大学生的智力、思维模式发展,人文教育则完善其思想道德修养,培养其审美情趣,提高其艺术鉴赏能力,两者结合并内化为大学生的综合素質提高。
  科学教育强调不断探究新领域,更新完善已有的真理,促进大学生对科技、真理的探究、运用、创新和发展。人文教育培养社会素质与精神境界,大学生通过学习社会规范、准则,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道德标准、价值取向。进而加强大学生“硬件”与“软件”多方面的素质培养。
  (二)促进社会健康发展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目前,科学生产流程和技能改进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帮助已不再显著,科学管理、人际关系处理、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成为影响生产率的重要因素。然而,社会主体从传统伦理价值体系中游离,其价值、信仰都面临时代的重估,价值虚无主义、功利主义以及生存与发展危机的全球化等问题构成了时代和人自身发展的困境。
  只有大力弘扬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才是适应社会现实需求的正确选择,才能以更科学的方式促进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   三、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
  (一)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本文以武汉工程大学为例进行调查研究。调查所用问卷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2)问卷对人才培养模式现状的测量以对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概念认知、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融合的必要性、教师素质、课外活动、课内教育和融合效果六个方面的测度为主。其中,教师素质从教师的专业知识、处世观、人文精神和授课过程中是否注重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几个方面进行题项设置,课外活动主要包括武汉工程大学每学期设置的学术周、文体周和学科竞赛,课内培养主要从课程设置、校园文化等角度进行题项设置,通过7级Likert量表衡量学生对上述指标的评价以反映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现状。另外,通过多选题和排序题的形式,了解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中存在的问题。
  共发放调查问卷400份,全部回收,有效问卷387份,问卷有效率96.75%。被调查样本的性别、专业、年级如表1所示。调查样本符合武汉工程大学以工为主的特征,基本涵盖每个专业的学生。
  (二)问卷的信度与效度分析
  问卷的Cronbach’s alpha值为0.906,所有项校正后的总计相关性均大于0.3,表明问卷很可信。效度检验的KMO值为0.906,Bartllet’s球形检验的p值为0.000,说明量表具有较好的效度。但是其中第13题“学校一直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在两个公因子上的得分均超过0.4,删除该题目后重新做信度和效度检验。Cronbach’s alpha值为0.901,KMO值为0.904,Bartllet’s球形检验的p值为0.000。旋转后公因子累积解释的总方差平方和为55.589%。问卷的信度和效度都非常好。
  (三)调查结果分析
  1.现有培养模式中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总体较好
  将问卷中原始题项得分进行算术平均,求得六个潜变量的得分,分别命名为概念认知、融合的必要性、教师素质、课外活动、课内培养和融合效果。对每个潜变量的得分以4为检测值,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学生对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概念认知处于中等水平。大学生认为进行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非常有必要,测得其均值为5.381 8,显著高于中等水平。学生们对武汉工程大学现任教师的素质也有较高评价,评价得分为4.784 0,显著高于中等水平。学生们认为无论是课外活动还是课内培养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显著高于中等水平。就融合的效果而言,在95%的置信度上高于中等水平。
  2.对课外活动的评价优于课内培养
  对比课外活动和课内培养的评价发现,学生们对课外活动的评价平均得分为4.768 5,对课内培养效果的评价平均得分为4.238 0。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学生对课外活动的评价显著高于课内培养,如表3所示。
  这说明武汉工程大學每个学期在第11周设置的学术周或文体周在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另外,学校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学科竞赛,也对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做出了有益贡献。
  3.经管类学生对课外活动和课内培养的评价优于语言类学生
  利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比不同性别的学生对概念认知、融合的必要性、教师素质、课外活动、课内培养和融合效果的评价,发现不同性别的学生在概念认知、教师素质、课外活动、课内培养和融合效果评价上的得分均无显著差异。但是在95%的置信水平上,女生对融合的必要性评价显著高于男生。如表4所示。
  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比不同年级和不同专业的学生对概念认知、融合的必要性、教师素质、课外活动、课内培养和融合效果的评价发现,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六个潜变量上的评价无显著性差异,不同专业的学生在概念认知、融合的必要性、教师素质和融合效果的评价上亦无显著性差异。但是在课外活动和课内培养的评价上存在显著差异,研究生和已毕业学生对课外活动和课内培养的评价显著高于在读本科生,经管类专业学生的评价高于工科类和艺术类学生的评价,语言类学生的评价最低。如表5所示。这说明不同专业、学院在课内培养和课外活动的引导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4.教师素质和课内培养与融合效果呈线性相关
  利用相关分析,对比概念认知、融合的必要性、教师素质、课外活动、课内培养和融合效果之间的关系,发现各潜变量与融合效果之间均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245、0.235、0.548、0.408、0.789。以融合效果为因变量,其余五个潜变量为自变量进行线性回归。回归方程的调整R2为0.626,回归方程的F值为324.535,P值为0.000<0.05,说明方程合格有效。但是只有教师素质和课内培养这两个变量的系数显著不等于0,如表6所示。回归方程为:“融合效果=0.727×课内培养+0.101×教师素质”。
  进一步将课内培养分为课程设置和校园文化两个变量,与教师素质一起作为自变量,对培养效果进行线性回归分析。求得回归方程的调整R2为0.631,回归方程的F值为221.129,P值为0.000<0.05,说明方程合格有效。回归方程为:“融合效果=0.492×课程设置+0.301×校园文化+0.100×教师素质”,每个自变量的系数均显著不等于0。如表7所示。
  可见,课程设置对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效果影响最大,校园文化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作用亦不可忽视,教师的素质能否适应现代教育对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需求也将显著影响到培养效果。学生对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认知、融合的必要性以及课外活动虽然没有进入线性回归方程,但是与融合效果呈显著相关,也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效果评价。
  通过多选题询问被调查者“哪些因素会影响到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融合”,共设置8个选项,被选中的频率如表8所示。学生普遍认为课程设置对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效果影响最大,学生自身的努力和态度也起着关键作用。这与线性回归的分析结果基本一致。   5.存在的问题
  通过多选题询问被调查者“我校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融合需改进之处”,共设置9个选项,被选中的频率如表9所示。排在前几位急需改进的工作有社会实践和课程设置以及课堂教学等,校园文化建设、人文讲座等方面也需要学校加强。
  通过排序题询问被调查者“所获教育项目的重要性”,共设置7个选项进行排序,秩和检验结果显示,7个项目之间的重要性存在显著性差异,从高到低分别为思想道德、实践技能、专业知识、人文素养、学习方法、团队合作、人脉关系。
  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措施
  (一)进一步调整课程结构
  首先要切实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道德修养这“两课”的人文素质教育功能,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另外,需要增设人文素质类公共选修课,要求所有專业的学生都接受一定门数的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类教育,以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推行HPS 科学教育模式。HPS 教育是“科学史(History of Science)、科学哲学(Philosophy of Science)和科学社会学(Sociology of Science)”教育的简称。培养所有专业的学生从科学史、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的视角理解科学。还要鼓励学生辅修双专业,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眼界。
  (二)加强社会实践的指导
  进一步加强学术周、文体周制度,鼓励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各类社会实践和学科竞赛。在各项社会实践和学科竞赛的指导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摄取文化价值,将社会文化的客观价值转化为自我人格理想;培养学生的价值体验能力,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得到丰富而深刻的人生体验,让学生用心感悟理性化、逻辑化的知识体系所隐藏的人类价值观、情感态度、社会理想等。
  (三)注重教师素质的持续提升
  教师应该逐渐接受“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讲授专业知识,还应加强专业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通过自身的感召力引导学生领悟人文精神,让他们在深刻理解如何做人、怎样实现人生价值、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等现实问题的同时,进一步将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和价值信仰等内化为自身的做人准则。学校应开展对教师自身人文素质的培养活动,开展教学讲座,举办各高校间对于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交流会;对教师的人文素质定时进行考核。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培养人文环境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一是要树立积极向上的校风,利用校园广播、讲座、校园网论坛等宣传校园正能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二是多开展健康向上、内容丰富的校内社团文化活动,如举办科技竞赛、运动会、文化艺术节、演讲比赛、辩论赛等,定期举办经典电影欣赏公开课、艺术作品展等,让学生在活动中既学到科学知识,又磨炼意志,培养健全的人格;三是对图书馆大量补充人文学科类和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类书籍,改善校园自然与人文景观的建设,让学生在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大环境中启迪思想、陶冶情操。
  参考文献:
  [1]  苏宏元,黄晓曦.“新工科”背景下人文教育的价值、困境与重构[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104-110.
  [2]  刘晓慧.当前大学人文教育的重构性反思[J].江南社会科学学院学报,2016,(12):64-67.
  [3]  杨叔子.现代大学与人文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13,(3).
  [4]  周远清.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推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高等理科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14,(3).
  [5]  王海升.论大学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统一[J].教育与职业,2016,(9).
  [6]  袁广林.大学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发展历史述略[J].高等理科教育,2016,(2).
  [7]  包丽萍.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和谐发展问题探讨[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5,(4).
  [8]  李福杰.高校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融通新探[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
  [9]  倪宝汉.略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
  [10]  王欣瑜.高等教育中人文精神的缺失和重塑[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8,(3):66-69.
  [11]  鲁雷.论高等教育中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
  [12]  袁维新.HPS教育:一种新的科学教育范式[J].教育科学研究,2010,(7):48-51,55.
  [13]  Undergraduate Curriculum.Massachussetts:Massachus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press.College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2006:20-24.
  Abstract:Som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hich mainly focus on engineering have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science education and made some achievements,but they have not paid enough attention to humanities education.A small number of simila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egan to attach importance to humanities education,and to strengthen the cultivation of humanities education.Therefore,on the basis of the study of the integration of science education and humanities education in talent training,a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d on students in Wuhan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as an example,and then a new train of thought for talent training in engineering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as discussed.
  Key words:engineering colleges;talent training;model research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48531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