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渝川黔滇“回车马神”风俗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内容提要:“回车马神”是中国南方许多地区许多民族至今仍有的民间婚俗环节,不能简单地全盘肯定或否定,当以辩证眼光对待之,其巫术唱词的诗文价值颇大。本文结合田野调查材料,钩沉史志文献,对渝川黔滇“回车马神”风俗的起源、演变、内涵和程序等进行探讨,对方志文献整理、移风易俗等都有参考借鉴价值。
  关键词:渝川 黔 滇 回车马神 风俗 文献 田野调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50(2008)02-34-5
  
  “回车马神”是中国西南民族结婚仪式程序之一,新娘从娘家坐轿或坐车来到夫家,要等道士敲锣打鼓做法事、打花鼓、唱花鼓戏、念神咒、跳神巫舞蹈、喷洒神水或神酒、杀鸡以鸡血向彩舆撒米、绕喜轿或喜车禳祈送回车马神以祓不祥,再进行其它仪式,否则被认为不吉祥,必须补行“回车马神”仪式。
  
  一、“回车马神”风俗的起源与演变
  
  “回车马神”源于齐鲁,与周文王、姜太公、周齐泰岳文化相关,其最初含义与今之回车马神风俗有差异。《春秋・宣公五年》有“经(令,齐)高固及子叔姬来”之载。《左传》云:“反马也”。杜预注《礼》:“送女留其送马,谦不敢白安。三月庙见,遣使反马。谓送女者必俟其成妇而后归。若舅姑存,则以昏之明日见于姑舅,姑舅醴之,妇礼成矣,送者可以归矣,不必三月也。《礼经》婿飨妇送者于赞醴妇之后,有明文。世俗,女舆至门,婿家陈酒醴香烛,祝姜太公以厌煞,曰“回车马”,或阴阳家言,用红纸大书“姜太公在此”五字粘于户上。按《太平御览》卷397引《博物志》曰:“太公为灌坛令,文王梦见妇人当道哭,问其故,曰:‘吾泰岳之女,嫁为西海妇,吾行往来必有暴风疾雨,今灌坛令当吾道,吾不敢以暴风疾雨过也。梦觉召太公,三日果疾风暴雨过其灌坛,文王乃拜太公为大司马。盖本此也,而反马之意亡矣。……”最初的反马有两层含义:其一,姜太公阻止西海妇回访泰岳神山;其二,为尽女婿对岳父母家的礼节而设置,第二层含义至今犹存,称为“回门”,第一层含义即演变成今之“回车马神”风俗。《仪礼注疏》:“大夫以上嫁女则自以车送之”“士妻之车,夫家共之”“齐侯嫁女,以其母王姬始嫁之车远送之,则天子诸侯女嫁,留其车。可知今高固大夫反马,大夫亦留其车。礼虽散亡,以《诗》论之,大夫以上至天子,有反马之礼。留车,妻之道;反马,婿之义。高固秋月逆叔姬,冬来反马则妇人三月祭行,故行反马礼也。”周代“反马”习俗演变至今成为“回门”婚俗,新娘嫁到新郎家几天后,夫妇同回岳家拜见岳父母及其它亲人,是对家庭伦理道德的提倡彰扬。“反马”习俗起源并盛行于儒家文化诞生的齐鲁大地,演变成“回车马神”风俗,与周齐文化的融合相关。周文王代表周文化,周文王梦见已嫁西海妇的泰山女哭诉灌坛令姜太公当道,西海妇无法以疾风暴雨和反马仪式回访娘家,姜太公在此成为厌煞正神,“反马”、“回车马”并行不悖渐成风俗。“回车马神”风俗在《礼经》有明确要求:新娘车驾到婿家后,婿家必陈列酒肉香纸蜡烛等供品祭祀,祈求姜太公保佑,驱逐“车马神”等神异,祈求吉神带来吉祥如意,成为有代表性的民俗。
  
  二、田野调查与现实情况举例
  
  (一)贵州仁怀的“回车马神”风俗
  笔者2002年初在贵州遵义仁怀农村亲眼见“回车马神”民间风俗的过程:男方用车或轿把新娘接到新郎家门外,新娘不能擅自下车进新房,要等道士(巫师、傩神师)做完法事、念完神咒、烧完纸钱、燃完鞭炮、泼完神水、杀鸡绕舆轿、跳完神巫舞蹈,完成神人交通所需的祈榱祷告仪式,把车马神送走后才让新娘跟在新郎身后下车,整套礼节完毕,新娘新郎进新房,不能回头看,否则车马神会纠缠新郎、新娘或旁边“火焰”低者闹事作祟,使人生病、家庭不和,心神不宁,神志恍惚,生命危险……当地老百姓传说:五马镇某村有妇女得罪车马神后,神志恍惚,整天在坟堆里哭叫笑唱跳,整夜睡在坟堆,家人请道士先生完成“回车马神”,该妇女才好转。……某20多岁男村民,读书10多年,婚前身体强壮,无精神恍惚和其它问题。按当地风俗,在道士尚未做完法事前,新郎、新娘不能进新房拜堂成亲。但新郎在婚礼上从喜车大卡车里走出来后,他和新娘没按风俗程序“回车马神”就径直朝新房走去。礼官赶忙大叫阻止:“法事程序未完,新郎新郎不能进去!”走在前面的新郎好奇地扭过头向后看,民间解释,不回头看不要紧,一回头就与车马神的眼神撞见,车马神要向“火焰低”者问罪,新郎在新婚这天头昏眼花,情绪稍差就产生幻觉说看到鬼怪,动作骇人,昏倒醒后自言看见两黑衣男鬼、两红衣女鬼跪在他床前作揖磕头,然后手拉手往外走。有时新郎“看到”两黑衣黑裤男鬼、两红衣红裤女鬼朝他嘻笑或愤怒攻击,他恍惚“看到”房子下边是人血沟,沟里有人头发,在岳父家他“看到”屋边公路旁或坎下小河滩(河里曾淹死人暴尸河滩)睡着一个浑身湿漉漉的男老者,他惊慌大叫、拳打脚踢,似与鬼神对打……人们说这是在结婚时碰到车马神了,必请道士驱逐车马神才行。主人没照办,新郎病情加重,父母请来土老师以神水神酒喷洒,念神咒做法事送车马神后,新郎再没看到车马神,其它症状和胃炎未消除,在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治疗后胃炎治愈,幻觉消失……类似传说不少,遵义及下属县市、邻近的毕节金沙县等地盛行此俗,笔者也在贵州仁怀管辖的五马、云安、鲁班、茅台等镇耳闻目睹“回车马神”传说,一些病人的骇人表现及庄严肃穆、虔诚祭祀、祷告车马神的热烈场面。
  (二)渝东南酉水流域打花鼓、黔东北“回车马神夕,风俗及其巴文化因子
  今黔东北如印江、务川等县流行“回车观神”风俗,冯先政调研:务川、沿河、印江、江口、彭水、酉阳、黔江、石柱等地“回车马”内容大体差不多,务川风俗,新娘坐花轿到夫家,“先生”早已在院坝中摆好挂有纸钱和装饰品的香案桌子,桌中摆家神牌位,牌位前是香烛供品,新娘花轿停在香案前,轿夫们站到香案后不能跑动,先生点燃香烛,挥舞法器,口念巫词“白虎神,坐堂神,保佑联姻两姓人,千年狐精你降服,百样鬼怪你收尽,女冢宅神回家转,男家宅神坐堂前,出力的,引路的,看热闹的,各自都有安顿,切莫惹事生非,切莫祸害别人。……”祭祀白虎神和其它神灵及祖先神,先生念完巫词后,向新娘来的方向拜三拜,向新郎堂屋拜三拜,把大红公鸡冠弄出血,用鸡血点在家神牌位和纸钱上,然后把家神牌位和纸钱等烧掉,先生高喊“回神”,把大红公鸡从轿顶甩过去,新郎亲人接着,然后搬开桌子香案等,用毛毡或竹席从轿门铺到堂屋,子有福寿的婆婆当“牵客”,把新郎从轿子中扶出来,进屋拜堂正式成亲。“回车马袖”是民间婚俗中的祭祀仪式,很多神灵成为祭祀对象,在土家族地区有巴文化因子,土家族白虎神等成为祭祀对象,以鸡血祭鬼神的开红山祭仪式现其中。在其它民族地区,很多神祗成为祭祀对象,祭仪大同小异。至今渝东南如秀山、酉阳、黔江、彭水、石柱县婚俗:新娘至夫家,进门前由道士手持雄鸡绕新娘转三圈,口念神咒驱神煞,打花鼓演唱巫词驱逐车马神,唱吉词迎喜神,法事完毕,新娘跟在新郎身后进门,进行其它礼仪程序。   (三)四川小金县藏族“回车马神”风俗
  四川小金县藏族“回车马神”风俗:新郎到新郎家后,厨师嘴里念念有词,烧钱纸,点燃香、蜡,然后突然“嘿!”大吼一声,用力抡起砍刀狠命砸在方桌上,再端起碗将碗中物朝新娘用力撒去,边撒边厉声吼道“日吉时良,天地开张,新人到此,大吉大昌。一张桌儿四角方,皇王置下鲁班装,四方安放云牙板,中央竖起一炉香。道香得香,灵保柱香,香插三柱,烟散四方。手拿利剑自如银,弟子送来车马神,娘家车马请转去,婆家车马出来迎。年无忌,月无忌,时无忌;天煞之天,地煞之地,凶神恶煞,年煞月煞一齐杀尽!”旁边人挥刀将一只大红公鸡脑袋砍掉,狠朝新娘扔过去,厨师继续厉声吼道“此鸡不是非凡鸡,身穿五色绿毛衣,一不掩天煞,二不掩地煞,端端掩你新人煞!姜太公在此,诸神回避!”突然爆发那一声和着沉闷的钝击,犹如炸雷骤然响起震耳欲聋;急促有力的咆哮声令人心惊肉跳毛骨悚然。噼里啪啦鞭炮点燃,伴娘搀扶新姑娘向堂屋走去。回车马源于历史传说:姜子牙姜太公封完神,长期与之感情不和的妻子马氏生死要求得一个神位,太公无奈,信口赐封她为车马神,令其头搭盖头护送新娘出嫁。当其到达婆家门口时,太公用“五色”粮、盐、茶、米、豆和大红公鸡打骂回去,绝不让其跨进婆家门半步!否则她将与婆家迎亲的车马神打架,使婆家不得安宁甚至带来人口不幸!典型的齐鲁中原“回车马神”风俗至今在藏族中间流行延续,可见其生命力很强。
  
  三、贵州方志文献中的“回车马神”
  
  在贵州“回车马神”风俗中,周朝姜太公地位高,享受祭品祭祀,其它鬼神必须回避远遁,否则会遭姜太公惩罚。民众认为“回车马神”仪式使新郎新娘平安幸福,这在地方史志文献中记载不绝如缕,遵义《绥阳县志》:“……迎亲到门,陈设猪头、酒礼(醮),道士宣演一切,谓之‘回车马’,以此逢凶化吉。门首大书‘姜太公在此,诸神回避’女宾牵新女下轿,并点油灯以筛覆之,新女由上越过,谓之‘接纳夕男宾赞礼,夫妇交拜,一跪四叩,谓之‘周堂’……”《余庆县志》:“至迎娶之日,喜舆及门,必倩星士焚香炳烛,朗诵有词,向舆数揖,杀鸡绕舆,谓之‘回车马’绕毕,始将喜舆抬至中堂门限内,择有福德女眷启舆扶新人出,闭门与新郎先拜天地,次祖宗,次舅姑,次交拜,新娘人房乃启门,谓之‘拜堂’……”杀猪鸡以猪头、整鸡为祭品,道士巫师围绕新娘车驾念念有词“姜太公在此,诸神回避”等,施行其它巫术手段祭神、驱鬼,成为“回车马神”风俗的必有环节。
  贵州西部“回车马神”风俗有不同,选取圣洁的童男女作祭品,兴义(毕节)《兴义县志》:“……次第导行送至婿家,谓之‘摆对’。扶舆则用童子二。至则婿家设香案于堂致祝,谓之‘退车马’,然后行交拜、合卺礼。……”《毕节县志》:“……迎娶至门,设香案,用巫祝一人,谓之‘退车马’……”毕节“回车马神”风俗以纯洁二童子扶新娘从车驾中出来,道士在堂屋设香案,以巫术仪式驱逐车马神等不祥神煞,再进行其它仪式。
  安顺“回车马神”风俗大同小异,《安顺府志》:“……请至亲男妇各二人送女。婿辞行,偕新妇归。女到男门,预于门首焚香祝喜神,扫除煞气,名日‘退车马’……”安顺《安平县志》:“……婚之日……女到男门,道士祝神扫除煞气,名曰‘退车马’……”安顺《平坝县志》:“……(如女家只用女送亲者,则男家只备女接风。近年多有全不用此种节目者),退车马(不可解之举动。谓此时车马防有神煞随之,须请能退此神煞之男子用香帛烛酒雄鸡,向舆轿作禳解),……”安顺《永宁州志》:“婚之日,……女至男门,预于门首焚香秉烛,祝喜神,扫除煞气,名曰‘退车马’。……”与前述回车马神风俗内容相似,但安顺各地“回车马神”风俗在细节上有变化,《息烽县志》(11)记载“回车马神”:“女至夫家,彩舆歇定,俟木匠敬神安毕(安床时须具香烛、喜封、红一段、肉一碗、鸡一只,木匠敬神毕安),婿家请人回神,俗日‘回车马’杀一鸡,贫者或点以鸡血。回神时仍用香烛、喜封……”息烽“回车马神”风俗以木匠取代道士或巫师,娱乐人和神,完成“回车马神”仪式后,再把新娘彩轿抬到堂屋前完成其它仪式。
  黔南州“回车马神”与其它地方相同,地方史志文献有载,《瓮安县志》:“……至迎娶之日,喜舆至门,必倩星士焚香秉烛,朗诵有词,向舆数揖,新郎亦随之揖。星士杀鸡绕舆,谓之‘回车马’。……”杀雄鸡以驱逐车马神,这与雄鸡报晓、迎阳驱阴、迎光明、驱黑暗相关、与泰山迎日出、太阳出来鬼神走等相关。
  黔东南州“回车马神”风俗祭祀紫薇星君,与其它地方不同,《古州厅志》:“……至如新妇将迎至,主人于门外设香案,陈牲醴,祭告紫徽星君(书写牌位)谓之迎喜神(行三叩礼)。祝文日:维年月日,致告于紫徽星君大神之前日:日吉辰良,磐管锵锵,礼成亲迎,凤舞鸾翔。敬伏吉神,呵禁不祥,一切神煞,退避潜藏,门庭瑞霭,喜气洋洋,两姓合好,百世其昌。(《四礼辑略》)今古州用道士于门外设香案,当轿斩鸡,谓之‘退车马,……”在新娘轿子前斩杀雄鸡驱逐车马神,是血祭的一种。
  贵州南部“回车马神”风俗大同小异,黔南州《桑梓述闻》:“……女家外或兄或弟内或嫂或姨,婿家皆舆马迎之,曰‘送亲’。妇至,使星士向舆祝之,曰‘退喜神,合卺,曰‘交亲’,必延诸母之有福寿者。……”与前述“回车马神”风俗相同。《独山县志》:“……临日,……妇至,舆且止外,将届入门,行‘退车马’用香烛、执雄鸡一,向花舆前诵:‘娘家车马请回去,云云。此盖闻古礼‘反马’名,不得其解,而臆造斯举也……”担心来自新郎父母家的车马神会对新娘新郎带来灾祸,驱逐对象明确,态度鲜明,《独山县志》指明“回车马神”源于古代“反马”礼仪,演变成“回门”习俗,从古代齐鲁及中原反马礼仪传承至今,成为民众婚俗礼节,新娘新郎回岳父母家拜谢恩情。贵州诸地“回车马神”的心理原因是:害怕车马神煞随到新郎家,必请能退此神煞之男子用香帛、烛酒、雄鸡向舆轿作禳解,软硬兼施,免其祸祟,让喜神带来安宁。
  
  四、重庆方志文献中的“回车马神”
  
  重庆“回车马神”仪式程序、内容、心理机制等都与其它地方相似:新娘彩轿到新郎家门前,首先驱逐车马神及其它神煞,带走灾难不祥,请喜神带来幸福快乐,这在地方史志文献中有明确记载,《江津县志》记载最典型:“……彩舆至婿家止于门,主人肃客人(女家之送亲者)。设案于庭,案之上小猪首一,以红笺封其口,实米于升,亦红笺幂之,燃蜡柱香,置酒于案。祝者向彩舆撒米,以祓不祥,祝以词曰:‘日吉时良,天地开张。新人已到,车马还乡云云’俗谓之‘回车马’其书‘姜太公在此’者,不知其何所典,传言为避神煞。时则男具冠服,肃女姨夫庭堂之上……”小猪头、好米、红笺、好酒、燃蜡烛和纸钱,供祭差太公等吉喜神灵,向新娘彩轿撒米,祈求姜太公保佑,遣返车马神,留下喜神保佑平安富贵。重庆万州稍有不同,五谷、盐茶是祭祀供品。《大宁县志》:“……女家遣女于归,婿先行。将至门,预请一人肃衣冠,具香案,备五谷,备盐茶,率婿立迎女轿。撒毕三撮,婿随揖,曰‘回车马’……”大宁农耕与盐业意识浓厚,与当地特产相关。   在婚娶礼仪中,娘家送亲者以车马送新娘至夫家,礼成而返,迎接喜神保佑新娘新郎,《巴县志》:“一事奠雁之礼”、“二事接况缨之礼”、“三事妇见之礼”、“四事反马之礼”、“五事夫妇之礼”,盛行之地广,信仰之人多,被视为“五伦”之一,在人们眼里,顺之者吉,逆之者凶。人们对风俗程式进行变通,在时间上灵活规定和掌握:“妇礼成矣,送者可以归矣,不必三月也。”姜太公是镇鬼之神,驱逐鬼煞恶神,《巴县志》:“世俗,女舆至门,婿家陈酒醴香烛,祝姜太公以厌煞,曰“回车马”(或阴阳家言,用红纸大量‘姜太公在此’五字粘于户上”,其它厉鬼神煞见镇压恶神厉鬼的红纸、姜太公法号道符,会惊慌溜走。
  重庆东部“回车马神”风俗有血祭痕迹,米是必备供品,《云阳县志》:“女至婿门外停轿,傧导新郎出,对轿三揖。庖者挈雄鸡抉冠血祭舆,掷于舆后,复掬米洒舆上,其名曰‘回车马’。谓新妇先灵随舆来者,为此厌之。毕,摈导新郎人堂立,俟舁轿人升阶止堂前,女傧启轿,导新妇出,逾阈就氍立。傧赞阖门(堂无门者下堂帐以蔽之),行起伏四拜礼,谓之‘周堂’……”以雄鸡血祭新郎轿,这是血祭,以米撒轿,是米祭,都为祈求或驱逐车马神回避。
  重庆“回车马神”风俗程序仪式、内涵等大同小异,其它史志文献有明确记载。《长寿县志》“……新娘彩轿入门,有所谓‘回车马’者,以有神煞,皆须遣回也。……”《合川县志》:“……彩舆至婿家门首稍停,婿家具酒醴香烛,庖人割牲于门外压之,谓之‘回车马’。……”《大足县志》:“婚礼中之插香、送期、过礼、周堂、回门,其大端相同者也,而“回车马”、发烛、牵拜、合卺诸小节则随各姓氏而微有不同也。”《涪陵县续修涪州志》:“……彩舆至门回旋,以当御轮三周。门前具香蜡,有衣冠者向彩舆揖,掷以米,喃喃有词日‘回车马,厌胜煞气。舆人,夫妇拜天地、家神讫,交拜入洞房,坐床合卺。俗各不同,大约由年老合福妇人指使,所谓习惯也。……”《南川县志》:“……女舆入门暂停,男家陈酒脯奠姜太公,阶下一人跪祝,谓之‘还车马’……”都是以蜡烛、酒、米等祭祀鬼神,遣返车马神,只是因姓氏不同而略有不同,很多地方都由年老有德有福妇女在婚俗中引导和帮助。
  
  五、四川方志文献中的“回车马神”
  
  四川“回车马神”风俗在方志史文中屡有记载,有血祭,米茶盐是供品。四川合江与重庆江津雷同。合江在江津上游,合江“回车马”神风俗与江津如出一辙,《合江县志》:“……彩舆至婿家,主人先肃送亲者人。先是主人于堂之门楣预贴‘尚父临轩’四字红笺,相传以避神煞,并于庭桌上置豚首一、豚肘一,封以红笺,待媒之物也。届时,燃香烛,置酒桌上,祝者振振念词:‘日吉时良,天地开张,新人到此,车马还乡’向彩舆撒米,以祓不祥,谓之‘回车马’。……”尚父即姜太公,邪恶鬼神见之则避,主人请巫师作法式燃香烛,撒米奠酒祭祀鬼神,祈求福祉,驱逐车马神。《渠县志》:“……新妇至门,庖人割雄鸡血涔涔下,绕舆一周,一人执盐茶米卡丢向舆顶,口中禳祓有词曰‘回车,……”对照前述《江津县志》载可知江津、合江回车马神风俗以鸡血盐茶米等作供祭礼品,程序与内涵如铸同模,但合江以正在涔涔下滴的鸡血对付车马神等鬼神,有吓阻威胁意味,盐米茶供祭车马神等鬼神,则是虔诚敬祭,软硬兼施,用心良苦!四川“回车马神”以鸡血祭祀神灵,《新繁县志・婚俗》:“……迨至男家,舆驻于门首,男家则具香烛,杀鸡沥血围绕之,谓之‘回车马’……”与《渠县志》鸡血祭神的记载相同。
  完成“回车马神”程序后,还有拜客、闹房、吃新人茶、下厨、回门、吃回门茶、耍十等规矩,今西南地区多有此俗,绵阳《彰明县志》:“既冠婚姻,……报期,过礼,惟不尽讲亲迎,间有童年小引者,及笄合卺,谓之‘梳头’或已及岁,迎至男家加笄,谓之‘下马梳头’……”《绵阳县志》:“……至男家时,交拜家神,入房合卺,次早谒祖,三日‘反马’……”新繁、彰明风俗相似,回车马、引新人、下马梳头是有代表性的风俗,反马、回车马神、回门本来都源于古俗反马,后来在彰明、绵阳等地演变成三个不同程序内容,但能看出其内在关联。
  四川“回车马神”与重庆、贵州类同:驱逐邪恶神煞,欢迎吉祥如意神是古代齐鲁周齐文化、礼仪、文明特质的演变。《眉山县志》:“……媵往,男女各一或二,曰‘送亲’。至则设香案于门外,使人喃喃诵吉语,曰‘回车马,(按即古人反马之意)……”古人“反马”礼仪、习俗后来演变成新娘、新郎“回门”习俗,拜访岳父母及其它亲人,表示对父母、亲人的感恩戴德和友好,《眉山县志》明确记载“回车马神”对古代中原、齐鲁、周齐等北方文化习俗的继承,难能可贵。
  
  六、云南方志文献中的“回车马神”
  
  云南“回车马神风俗与重庆注津、四川合江类似,《昭通志稿》:“翌日,各亲友登堂送礼,男家雇花轿四轿(六乘或九乘不等)鼓乐旗牌,新郎插花披红,陪朗摆马,导至女家亲迎(乡下有不亲迎、不用轿而用‘车马’者)。归及门,杀鸡燃炬,喂新娘红饭。男先女后踏筛人室,行合卺礼。旋周堂,谒天地,拜祖先,次拜亲友等,然后拜父母、尊长及男女交拜。是日即会亲宴客,所谓六礼皆备焉。”新娘来到新郎家门口,待巫师杀鸡燃炬、吃红饭以道场巫术遣返车马神,再进行其它仪式,与渝川黔等地“回车马神”类同。
  “回车马神”有迷信成份,应当移风易俗,但它并非简单的迷信观念及活动,作为婚礼民俗仪式,它有民俗文化因子,是民间礼仪文明的结晶和表现,它来源于北方齐鲁周文化,演变成南方风俗,反映了北方文明、中原文明对南方风俗的浸润,南北文化的传承关系可见一斑。它反映了民众对车马神等神灵的敬重、畏惧与崇拜,对之进行驱逐、压服、排除,并非简单的怕或敬。它长期为民众所传承,是天人合一、人神和谐相处、社会心理平衡的需求和展示。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民间文化娱乐活动,其演唱说辞,用词讲究,内涵丰富,雅俗共赏,琅琅上口,节奏鲜明,富于美感,娱人乐神,消解烦躁愁苦、郁闷恼怒,转忧愁苦闷为欢喜快乐,在耳濡目染中得审美、精神、风俗和文化教育。当今民俗可对之进行改造,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扬长避短,古为今用,作为民间文化风俗保存下来,展示人类文化风俗的多样性,造福社会和谐建设的公益事业。
  
  责任编辑 俞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02857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