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资助体系下高校贫困大学生价值观调查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田 伟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贫困大学生人数增多。国家为了帮助贫困大学生解决上学难的问题,建立了新资助体系。本文通过对贵州省高校贫困大学生的价值观,包括道德观、金钱观、人生观等的研究,为贫困大学生价值观的重构提出有效的对策建议,对新资助体系下进一步加强贫困大学生资助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新资助体系;贫困大学生;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074(2009)05-0112-01
1新资助体系、贫困大学生及其价值观的内涵
1.1新资助体系党中央、国务院为了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顺利入学,上得起大学、接受职业教育。2007年,《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国发〔2007〕13号)及其配套办法颁布实施后,国家在高等教育阶段建立起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师范生免费教育、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等多种形式并存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
1.2贫困大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指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难以支付其在校学习期间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学生。学生需向学校申请家庭经济困难,由学校根据有关部门设置的标准和规定的程序、以民主评议方式认定。学生在申请家庭经济困难认定时,必须提交家庭所在地的乡(镇)或街道民政部门加盖公章予以确认的《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证明自己的家庭经济状况。
1.3价值观和金钱观价值观是人心目中关于某类事物的价值的基本看法、总的观念,表现为人对该类事物相对稳定的信念、信仰、理想等等,是人对该类事物的价值取舍模式和指导主体行为的价值追求模式。价值观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持久性。但是,随着人们的经济地位的改变,以及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改变,这种价值观也会随之改变。金钱观指的是人们对财富象征等这类金钱的态度和看法。金钱观的不同使得人们在面对与金钱相关的事物时表现出态度和行为上的差异。
2贫困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描述
在新资助体系下,通过问卷调查分析贫困大学生价值观的主流是好的、是积极向上的。多数贫困大学生能认识到人的价值不仅包括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而且也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他们大多数在学习上勤奋努力,渴望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本领,以适应竞争、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社会公德方面,贫困大学生的状况从总体上是健康向上的,对主导性的社会公德规范绝大多数都是认同的,对社会所抨击的不良现象和不文明行为绝大多数的学生都是持反对态度。政治方面,大多数贫困大学生积极要求进步,入党已成为今天在校学生的主要政治选择,而他们在申请入党和入党以后,基本上都能在学习、工作、生活上严格要求自己,并起到表率作用。金钱方面,贫困大学生主流是健康的,能够正确认识到义利之分。有一小部分贫困大学生持有“金钱是万能的”和持“金钱是人生的最高目标”。诚信方面,绝大多数贫困大学生是诚实守信的。然而,由于贫困大学生面临着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市场经济和价值观念的冲击;面对国家大额资和全面的资助,使部分贫困大学生的价值观向“自我”倾斜,被“金钱”扭曲,出现了“功利化”、“多元化”的倾向,对其人生价值观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
3贫困大学生价值观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重金钱、重实惠、消费主义兴起部分贫困大学生通过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片面的了解富裕成功人士的生活方式,形成了片面的对物质利益和享受的追求,形成了奢侈消费、跟风消费和攀比消费。不少贫困大学生呈现出一种“超边际消费主义”倾向,为了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和平衡,将电脑、手机、PM3当成必需品,并且,盲目追求和炫耀档次、新潮,出现了“哥们义气”、“懒惰”的金钱观和消费观。
3.2部分贫困大学生表现出个人主义的倾向大学生大多数赞成正确人生价值观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为国家、为集体作出贡献,赞同以集体主义为价值观的核心。调查分析显示出部分贫困大学生存在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由于个人主义、利已主义的膨胀,而导致了集体主义观念的淡化,出现一些贫困大学生选择个人主义为自己立身行事的准则,奉行“自我选责、自我设计、自我实现”。对同学漠不关心,对集体活动缺乏热情,不关心国家大事,缺乏必要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3.3缺乏合作精神部分贫困大学生把竞争狭隘地理解为“有你没我”、“尔虞我诈”。在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等资助和奖励的申请和评定过程中,部分贫困大学生出现“同室操戈”,互相打压、打小报告等现象。因此造成贫困大学生缺少基本的交际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的锻炼。另外,由于贫困大学生中独生子女的比例比较高,使得部分贫困大学生习惯以自我为中心,形成了个人本位的价值主体取向,责任感、使命感相对淡薄,而竞争意识却得到偏激化地发挥。
3.4重知识,轻做人部分贫困大学生认为,个人价值的实现,仅决定于个人的学识、才能、机遇和人际关系,而与个人品德无直接关系,故出现了“重知识轻做人”的倾向。为了改变自身经济状况差,将来能出人头地,部分贫困大学生把精力放在加强自身的专业知识学习,而在个人道德上出现滑坡,他们在政治上不求上进,为谋求个人利益而见利忘义,损人利己;少数贫困大学生甚至不讲社会公德、行为粗野、谈吐庸俗、打架、斗殴、偷窃、赌博的情况时有发生。
3.5部分贫困大学生诚信度较差一是国家助学贷款还款率低。国家助学贷款是用来资助贫困家庭子女上大学的,然而部分贫困毕业后迟迟不按合同规定时间归还贷款。二是在申请国家助学金、困难补助时,许多学生为了获得国家助学金、困难补助,蓄意夸大困难程度,增加了国家助学金、困难补助发放工作的难度。同时获得国家助学金、困难补助的个别贫困学生,不知道珍惜用好这笔钱,很快挥霍一空,在师生中造成极坏的影响。三是恶意欠缴学费。个别学生将学费不按时交纳,大吃大喝,挥霍殆尽,既给家庭造成新的经济负担,又给学校解决特困生问题带来干扰和困难。
4贫困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路径探究
4.1加强信仰教育,用科学理论知识教育、武装贫困大学生信仰是思想政治素质的核心,是思想政治素质的灵魂所在。加强信仰教育首先就应该通过哲学社会科学的传播,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持不懈地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头脑。这样才能更好地抵制西方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清除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影响,促使贫困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4.2注重人文素质教育低俗大众文化通过征服贫困大学生的文化欣赏和文化消费的趣味,实现对他们的价值观的影响和冲击,表现在行为不文明,社会公德意识淡薄,心理承受能力差,不善处理人际关系等。高雅的人文修养可使学生自觉关怀他人、关怀社会、关怀人类、关怀自然的意义和价值,逐步具备健全价值观。
4.3强化价值观教育与实践相结合,注重教育生活化传统的价值观教育主要通过说教,讲道理等理论教育为主。在新资助体系下,贫困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仅仅依靠传统的教育方式已经收效不佳,需要与实践相结合和注重教育生活化。贫困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应该从他们的生活出发,从他们的实际和需要出发,通过身边的小事进行教育,最终在现实生活中实现教育。
4.4优化育人环境,发挥社会典范的积极作用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上的一些不正之风,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对贫困大学生的侵蚀,使得部分贫困大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了扭曲。因此,要加强贫困大学生价值观健康形成,要深入学习社会主义荣辱观,发挥社会典范的积极作用,净化育人环境。优化贫困大学生的育人环境,有利于他们价值观的健康形成。
5结束语
随着近年来高校的不断扩招,贫困大学生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贫困大学生能否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将直接影响到国家资助与育人有效的结合的关键,影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败和中华民族的兴衰。通过加强贫困大学生的信仰教育,用科学理论指数武装贫困大学生;注重贫困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等方面,将他们培养成为我国各个领域的栋梁之材。
参考文献
[1]卢风.论消费主义价值观[J].道德与文明,2002,(6):34-36
[2]吴鲁平.中国当代大学生问题报告[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5
[3]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新学子―当代大学生研究报告[M].文心出版社
[4]吴向东.重构现代性――当代社会主义价值观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社,2006,26-30
[5]朱美燕.当代青年矛盾统一文化人格[J].中国青年研究,2005,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03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