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以筒约主义为基础的音乐作曲技术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简约主义音乐通常被认为是自20世纪开始发展起来的音乐风格以及创作模式,这种音乐的最大特点就是多次重复使用主题乐段,并且缓慢地或者不加更改地表现出和谐的音乐整体,与此同时,作曲家在创作过程中很少使用音乐材料完成创作,在高音素材方面主要以自然音体系作为基础,其中也使用了非功能的方式构成和弦进行。值得提到的是,简约主义音乐对于西方音乐发展产生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在诞生之初虽然受到了很多音乐批评家的严厉批评,这些人认为简约主义音乐太过单一、死板且缺少动力,然而它却在学术研究方面以及先锋音乐家内获得了认可,此类音乐所包含的简约使一直追求单纯性音乐的作曲家们找到了创作灵感,获得了共鸣。简约主义音乐促使音乐发展进入了全新的阶段,许多著名作曲家逐渐通过这种作曲方式进行创作。
  [关键词]简约主义;音乐;作曲技术;分析
  [中图分类号]J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 01-0186-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01-090
  [本刊网址]http://www.hhxb.net
  简约主义音乐是当今世界比较有影响力的乐派,在美国,虽然约翰・凯奇、拉蒙特・扬、等人在上个世纪中叶的创作作品中体现出了简约主义倾向,并且此乐派在美学观念上受到了“激浪运动”以及简约主义艺术的影响,然而它通常认为形成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便是拉蒙特・扬的《TrioFor Strings》以及特里・莱利的《In C》。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简约主义音乐作为一种重要流派,不但产生、形成于美国,并且主要的代表人物都是美国作曲家。所以,关于此音乐流派的思想、作曲技术及其诞生、发展等方面的研究更多都在美国。在我国,虽然简约主义音乐早为国人所知,并且或多或少影响了国内作曲家创作,然而针对简约主义音乐作曲技术的分析、研究,可以说是凤毛麟角。以下笔者将结合多年实践经验,并通过本文,针对以简约主义为基础的音乐作曲技术进行阐述。
  一、持续音技法
  在简约主义音乐发展进程中,拉蒙特・扬被认为是“简约主义音乐之父”,给予他如此崇高的地位主要是因为他在1958创作了《弦乐三重奏》,这作品被认为是简约主义音乐开启的标志,同时这部作品便很好的应用了持续音编曲技法。
  《弦乐三重奏》在拉蒙特・扬在洛杉矶完成的作品,由于此作品的先锋性质,所以引起了包括自己老师在内的大多数教授的不认可,随后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公演中,除了同班同学外几乎没有其他观众,它的老师更是严厉的加以指责。然而正是这部作品却成为了开启简约主义音乐创作时代的大门,该作品基于长音及休止符所完成的,所以也被认为是此流派的定义之作。
  《弦乐三重奏》演奏总长58分钟,体裁方面,作曲者选择了多被用在调性音乐中的传统体裁,即弦乐三重奏。结构方面,此单一乐章作品体现的是奏鸣曲式结构。在分析音乐结构时,作曲者建议听众从全名奏鸣曲式结构角度聆听,并强调此作品蕴含古典主义色彩,创作过程是按照从呈示到展开,再到再现的结构进行构思。很明显,创作者通过该作品体现对序列主义音乐复杂性追求的极力反对。
  从高音部分来看,《弦乐三重奏》汲取了序列音乐的精华,全部音高均源于12音序列,同时按照“梦和弦”组织形式被划分为二音组、三音组以及四音组。以下将以呈示部来分析此作品的创作特点。
  作品中全部呈示部一共包含了四个音组,依次为:#C―D―bE:E-F-#F-B:C-G。如果把它们按照12个半音的顺序进行排列,便能够更加清晰地看出其中的音高结构。拉蒙特・扬在该部作品中使用的音程组合被充分限定于大小二度音程、纯五度音程和一些音程转位范围中,而且再一次防止了大三度音程的出现。此外,作品以三音组为序幕,其中高音材料是,先在中提琴声部出现#C,然后在小提琴声部出现bE,最后在大提琴声部出现D。音组间连接用整小结休止来标记,在此作曲者通过休止符来划分织体,起到了功能性效果。休止符一方面突出了音组的存在,另一方面也被作为独立结构因素存在。
  展开部通常被称之为“长的变奏性发展部”,呈示部内出现的序列也被划分且以多样性形式的“梦和弦”呈现。需要注意,被划分的序列音组,仍然和呈示部相同,为大小二度、纯五度以及一些音程转位。
  呈示部第一音组A内,上声部bE音与中声部#C音形成大二度音程,低音部D音和中声部#C音形成大七度音程。第三音组B内上声部bA音与中声部bB形成小七度音程。
  对于调性问题,作者认为虽然作品未以C开始,但却结束在C音,因此作品属于C调。
  在演奏方面作曲者也做出了明确规定,不得使用揉弦,这便使音色变得朴素。此外,在转换运弓方向上也要谨慎,尽可能保持持续音不被切断。
  二、模块重复编曲技术
  以作品《C》为例,该作品被认为是简约主义音乐的代表作之一,享有这样的地位,主要是由于《C》提供了一种基于重复音型的音乐结构。
  从此作品的乐谱来看,只有一页的谱子包含了53个模块,在音乐素材方面体现了简约主义音乐短小、简朴的特点。音乐演奏方法以弹奏高八度C音开始,然后其他演奏者可以随意选择时间从第一个音型进入。每位演奏者在进入下一音型前随心所欲地重复自己的音型。最后,音乐在每位演奏者进入最后一个音型之后终止。这样演奏的结果为:同样的音型反复形成的音层和相异音型重复形成的连续呈现,创造出精致的“卡农织体”以及多层节奏。
  《C》是为任何数量的任何乐器所作,所以在配器方面并无具体要求。此前,这部作品通常被认为35人事最为理想的演奏人数,然而当前却被认为10至20人是最成功的。
  作品高音主要集中在中央C以上的八度音内,但也存在一定的例外。在每个八度处进行移位是可以的,所有可能的排列都是不受限制的。即使曲谱内已经明确规定动机,作曲者还是允许演奏者按照自己想象完成任何形式的变奏。虽然实际演奏时极少有人会真正使用这一“特权”,但是这一“特权”对于低音演奏者在弹奏快速动机提供极大的便利,就像作曲者所说,它们可以被演奏成Drone效果。并不是所有乐器都要演奏所有的动机,作曲者最初的意见是:快速动机适合在键盘乐器以及打击式乐器中完成,而旋律性很强的动机则应适合在管乐器上完成。最初演奏时,演奏者均使用乐器演奏,但此后受到了印度声乐影响,作曲者添加了声乐声部,演奏者可使用自己喜欢的所有元音、辅音,打击乐器也允许敲打出规整节奏。   钢琴弹奏完C音之后,每位演奏者都以一定动机根据自己时间决定进入,并且在下一动机前任意重复,当演奏者需要停顿时,则必须在动机的交接位置,决不可停顿在同一动机的重复中。作曲者支持演奏者进行周期性重复。相同动机的重复,先可重复八次,再重复四次,最后重复八次。作曲者还鼓励演奏者自由演奏,不要总是想着和其他演奏者形成联系,虽然不希望在演奏过程中出现多名演奏者齐奏,但又希望能够在整个演奏过程中出现1到2次的齐奏音响,其目的是进行一种各声部演奏机密配合的乐队形式。
  根据作曲者要求,演奏时间应控制在45分钟到90分钟之间,具体时间则由单个演奏者以及乐队规模共同决定。
  三、相变技术
  这一技术是史蒂夫・赖克对简约主义音乐做出的做大贡献,他曾多次尝试在磁带音乐中把相变技术应用到音乐创作当中,以期取得变化过程的可听性效果。这种结果充分体现在《钢琴相位》以及《小提琴相位》当中。
  《钢琴相位》为两台钢琴创作,其曲式是三段体,音乐以两位演奏者反复齐奏开始。第一部分基本单位主要由E、#F、B、#C、D组成,充分体现了左手白键、右手黑键相交形成的对抗。作为由12个16分音符构成的旋律音型,可将其分成由三个音组重复构成的上、下2个音层,他们之间用一个纯四度分开,这样在听觉上十分明显。
  作品第二部分基本单位是第一部分基本单位的变体,音符数量也由起初的12个减少到现在的8个,在高音方面加入了一处A音,同时舍去了#F及#C两处黑键音,音型中使用了E、A、B、D4个白键音。而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基本单位最后确定的4个音成为了作品段落三的基本单位。
  我们从第一部分相变便能够看出,两声部横向发展依赖于基本单位重复,但互相之间的纵向关系却表现为声部音符间由于点的不同组合引起的连续变位。其中统一的因素为音型的重复,而变化的因素则为速度的不同。
  总而言之,二十世纪是人类社会向前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带给人们生活以多样性的改变。其中,音乐也在这一时期更加多元化、广泛化,各种文化意识在此交融,更好的诠释了现代音乐深层文化融合的趋势,这种趋势在音乐领域的具体表现为创作的手法的多样性,以及美学观念和音乐观念的不断更新。虽然在这一时期未出现相对较大的音乐流派,然而在这种共同发展的形势下,人们的审美观也在不断调整以保持与时代发展的同步伐,而其中简约主义音乐便是与我们距离最近的音乐流派之一。
  参考文献:
  [1]朱琳.对珀・纽加德1960年代末至1970年代中期“层次化结构”技术的探究[D].上海:上海音乐学院,2010.
  [2]赵光.解读数字“三”在朱践耳音乐创作中的结构意义和象征意义[D].上海:上海音乐学院,2008.
  [3]肖慧.简约主义音乐的继承与拯救――解析约翰・亚当斯的后简约主义风格.[J]聊城:聊城大学学报,2008(4).
  [4]杨静.简约而不“简单”――简约主义音乐的创作手法探略[J].黄河之声,2008(17).
  [5]王明华.简约主义音乐核心技术研究[J].上海:上海音乐学院,2006(6).
  [6]王晶一.歌剧《参孙与达丽拉》中咏u义调《我心花怒放》演唱研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4).
  [7]张有川.里盖蒂音乐创作中和声语言的技法特征与发展轨迹[D].北京:中央音乐学院,2011.
  [8]张阔.美国黑人早期布鲁――鲁斯音乐的兴衰(1890 -1929) [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1.
  [9]樊海伦.西贝柳斯《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的音乐特点及演奏分析[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19756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