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声律为窍以物象为骨以意格为髓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王昌龄边塞诗中的《从军行》在发情、造景、写意等方面均有很高造诣。在这首古诗教学设计中“以声律为窍,以物象为骨,以意格为髓”诗的三体为品读教学策略,设计了这首边塞诗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体会王昌龄边塞诗的艺术特点,与作者共同体味戍边战士内心无限的愁苦,进一步感受中华文化古诗词的音律美,物象美,意格美。
关键词:边塞诗 声律 物象 意格
诗乃文學之祖,艺术之根。诗以高度凝练的语言、优美的音律、充沛的情感、丰富的意象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陆机认为:“诗缘情而绮靡”。古诗教学教师也应努力做到:教缘情而通泽。
正是对中国经典诗文化的崇敬和和不断地吸纳,在古诗教学中亦是引领学生品读古诗在炼字,炼句,炼意,炼格中感受古诗的音律美、物象美、意格美。边塞诗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被誉为“诗家天子”王昌龄的边塞诗写得“深情幽怨,音旨微茫”。他的边塞诗善于捕捉典型的情景,有着高度的概括和丰富的表现力。其诗歌意境开阔,在发情、造景、写意等方面均有很高造诣。那么在教学中我细致研读王昌龄《从军行》: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这首诗作者通过特定的悲秋时节以及特有的戍边场景,把征夫内心的忧愁抒发非常细腻、真实,达到了物与情景妙合,将辽阔的空间与无限的期盼与愁苦达到了意蕴丰厚的艺术境界。
教学设计中我“以声律为窍,以物象为骨,以意格为髓”诗的三体为品读教学策略。通过品读这28个字,引导学生体会王昌龄边塞诗的艺术特点,感受在灰暗苍茫的画面中,在低郁的乐曲中,感受古诗的音律美,物象美,意格美。
一、教学目标
(一)有感情朗读并背诵古诗,感受音律之美。
(二)理解诗句含义,品味诗情,想想诗中所描绘的画面,体会意境之美。
(三)了解并学习作者王昌龄抒发情感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
(一)有感情朗读并背诵古诗,感受音律之美。
(二)理解诗句含义,品味诗情。
三、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交代学习内容
(1)今天将与同学们共同王昌龄的边塞诗《从军行》。齐读课题。
(2)快速在古诗中的第一句找到古代军事传递信息的重要媒介和防御设施。(烽火台)结合课下注释理解何为“烽火”。
补充介绍:烽火台是古代军事防御的设施,白天施烟,夜间点火,台台相连,是最古老,也是行之有效的传递军事信息得方式。
2.介绍作者,明确学习任务
(1)王昌龄盛唐时著名的边塞诗人,被誉为“七绝圣手”,又被誉为“诗家天子”,善于捕捉典型情景描绘战士的戍边生活。
(2)那么作者在战火纷飞的历史时空的背景之下,以烽火台为诗的背景,向我们展现了怎样的戍边生活、战士的内心世界及作者怎样的感情呢?细细品读这首《从军行》,在28个凝练却意蕴丰厚的文字中去理解、想象、体会。
(二)以音律为窍,朗读古诗
1.诗有三体:其一为以音律为窍。就请同学们自己朗读古诗,要求读准、读通、读顺、读出节奏。
2.强调断句,范读后指读。
(三)以物象为骨,读懂诗意
1.这首边塞诗向我们展现了怎样的戍边生活呢?请结合课下注释再读古诗,同桌交流古诗中的画面。
2.用古诗中的一个字来概括戍边战士内心世界应该是?——“愁”,一个愁字,千般滋味,万般体悟,又缘何生出这般浓浓的愁呢?
3.细细品读古诗中的一二句,体味古诗中当时的环境和战士的内心。
汇报:
(1)“烽火城西”“百尺楼”古诗中的地点,远离家乡,位处荒芜原野,四顾茫茫,怎不让人心生寂寞之感。
(2)“海风秋”古人云:自古逢秋悲寂寥,此时正是悲秋时节。
(3)“独坐”孤独之感。
天地间百尺楼,茫然四顾,视之所及能看到什么?(远方、归雁、落日……)
除了寂寥还是寂寥,画面中这一楼一人置于苍茫宇宙间,何其孤寂。
4.言有尽而意不尽,把此时你的理解、想象、感受送到这14个字中。
指导朗读:语速可以慢一些,再沉一些。
范读后指读:边读边想象画面,仿佛看到了……
5.小结:品读,重在一个品字,更重在一个读字,读书就要口到,心到,更要神到,读出心中的体悟。
(四)以意格为髓,体味怎样的愁?怎样的盼?怎样的怒?
1.诗有三体,其二为物象为骨,其三以意格为髓。王昌龄就在这无限宽广的天地间选取那一楼一人,在视觉上呈现了时空上的空旷和寂寥。那么作者仅仅停留在视觉上的物象吗?细品这首诗的三四句。
汇报:《关山月》一曲,在听觉让画面更富有立体,在这呜呜咽咽的乐曲中,你似乎听到了什么?
2.在这呜咽中有无尽的思念,无尽的呼唤,无尽的期盼……作者从视觉到听觉凝聚为最后一句“无那金闺万里愁”——那是怎样的愁啊?——万里,时空的无限遥远。——那仅仅是妻子的愁吗?——更是相互的思念,还是所有亲人的思念。
这情之所至怎一个“愁”字了得——言之不足,就让我们化气为声,一起吟诵吧。
3.那么此时此刻你仅仅读出了愁吗?还读出了?——盼——战士的盼?王昌龄的盼?你的盼?——怒,对战争的怒斥,战争带给所有无辜的民众是无尽的痛苦。
结语
在灰暗苍茫的画面中,在低郁的乐曲中,在王昌龄的笔下,我们感叹戍边战士内心无限的愁苦,更感受到战争带给民众的是无尽的苦痛,让我们齐诵古诗。
课有尽而意不尽呐,也期望带着这份理解感悟和收获在未来的古诗学习中进一步感受中华文化古诗词的音律美,物象美,意格美。
参考文献
[1]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唐诗三百首详析[M].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
[2][清]珩塘退士著,王向峰,林东海,张恩华主编.唐诗三百首鉴赏辞典[M].万卷出版社出版社,2018.
[3]陈瑞,盛立辉.新课标教材版古典诗词鉴赏辞典[M].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6.
[4]顾宝兴.诗法诗有内外意诗有三体诗有四炼诗有五理[OL].2016-01-1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9656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