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国高等工程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加速推进的阶段,这为中国工程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凸显、工程教育规模和结构的调整以及工程师的跨国交流,给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带来了新巨大的挑战。要保持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模式,依靠科技创新和教育改革,这是我国工程教育面临的艰巨课题。
  关键词:中国古代工程教育;机遇;挑战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2-000-02
  
  一、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的机遇
  我国工业化加速发展需要大批工程科技人才,而目前我国的工程教育,基本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如能抓住机遇,措施得当,中国工程科技人才有可能成为世界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一)中国正处在经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转型期。中国宏大的建设规模为工程科技人员的成长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从社会经济发展上看,我国正处在工业化的中期。最大量最迫切需要的是工程人才。因此,大力发展工程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工程科学是实践性科学,既需要知识也需要经验。没有需求和实践岗位是不可能产生有作为的工程师的,这也是被历史证明的基本规律。因此,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工程一线对大批优秀工科毕业生的需要,是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的最大机遇。
  (二)我国《人才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总量要达到4万人左右;重点领域要培养开发急需紧缺专门人才500多万人;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要占从业人员的5%左右,这些人才都要靠工程教育来培养。
  (三)我们国家的科技创新目标已经确立。《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已明确了到2020年我国科研开发科技创新的目标。这给工程教育的发展、创新提供了新的机遇。工程院《走向创新――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综合报告》提出:工业界既需要学术型工程科技人才,更需要应用型工程科技人才,当前尤其需要技术交叉、科技集成创新的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进行产品创意设计、开发新产品的人才,进行工程管理与经营的人才。
  (四)目前世界正面临全球性工程师短缺的问题。全球有近40%的雇主难以在市场上找到合适的人才,最缺的人才有三类:业务代表、工程师和技术员。工程师的素质正处于换代之际。美国工程院提出了2020年工程师必须具备的关键素质是:分析能力、实践经验、创造力、沟通能力、商务与管理能力、伦理道德、终身学习能力等。
  (五)部分西方国家近年来出现了一种趋势,最好的学生不读工程专业。我国的相对优势是工程专业学生的生源多、规模大、就业市场广阔,如能唤醒其创新的潜力,必将形成国际竞争力,中国的工程科技人才很有可能成为世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二、中国工程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投入严重不足
  我国高等教育投入占GDP的比例只有0.6%,而国际上大多数国家,包括大部分发展中国家都在1%以上,有的甚至达到2%以上。投入不足,直接导致办学条件得不到有效改善。
  (二)工程教育的发展战略和目标定位还不清晰,不同类型学校目标趋同
  我国工程教育的发展战略和目标定位不够清晰。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工程教育盲目拔高,学术化倾向严重,学生实践能力不足。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前董事长谢企华指出,我国工程教育脱离工程本身,不关注工程特点,学生实习多半是蜻蜓点水,效果不佳。上海国际港务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包起帆呼吁,工程教育当以“学以致用、求真务实”为根本目标。
  2、工程教育的培养层次和人才类型与企业需求脱节。创新具有普遍性,既可以是突破性的,也可以是小修小改。产品设计、生产和管理等各个环节,都可以实现创新。与此相应,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是立体化和多元化的,既需要研究导向型人才和专业技术型人才,也需要技术交叉型人才、新产品开发人才以及工程管理与经营人才。然而,我国不同类型工程院校的培养目标趋同,只注重培养帅才,忽视能打硬仗的将才和埋头苦干的能工巧匠的培养。
  (三)工程教育与工业界脱节,实践教学、课程设计、毕业实践严重不足
  (四)工科专业课程体系相对陈旧,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不相适应
  对于工程教育的“宽度”与“专门化程度”,课程设置中存在“宽”“专”失衡的现象。我国工程教育专业划分过细,缺乏学科交叉,学生知识面狭窄,不利于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而这类人才除需要精通本专业外,还必须掌握深厚的基础知识,了解相邻学科,具备必要的法学、经济学、管理学和伦理学等人文科学素养。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这就需要高校开展通识教育,协调学生各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现代工业分工比高校专业设置精细得多,从而使得日益粗放的课程设置与不断细化的专业分工之间形成的矛盾渐趋突出。就对国家战略产业人才需求的灵敏度而言,国家重点院校不如高职高专。企业迫切需要人才,但学生来了以后却不能用,不解渴,许多大学生和研究生都需要重新学习。
  (五)工科教师队伍普遍缺乏工程经历,严重影响工程教育质量
  (六)工程师职业资格制度缺失,工程师培养体系不够健全
  (七)工程师国际资格认证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滞后问题
  现在一些外国公司说中国工程师质量不行,这话我们当然要听,但也不能全听。他们说的也有在理的地方,我们需要认真研究。随着我国进一步扩大开放,开拓国际市场的重要性日益显现,迫切需要解决我国工程技术人员执业资格的国际互认问题。由于在部分专业领域我国科技人员的执业资格得不到国际承认,在我国承建的外国工程项目中,曾出现由中国工程技术人员设计的工程图纸,只能花高价请没做任何工作的外国技术人员签字的事情。中国工程教育的专业认证与注册工程师资格认证制度体系与国际接轨、互认的问题,在此显得尤为突出。
  (八)生源减少,工程教育的社会地位有待提高问题
  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技术被视为“雕虫小技”,工程教育地位较低,社会认可度不高。诚如徐匡迪所言,尽管工程和科技是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工程师是社会事业发展的栋梁,但是全社会对工程科技和工程师的看法离现实还有很大差距。
  “高层次工程科技人才成长规律研究”的统计显示,80%以上的被调查者认为,目前工程师的社会地位一般或偏低。杜祥琬院士介绍了中国科协2003年开展的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该调查发现,在14个可选职业中,41.7%的被调查者希望子女将来成为科学家,而希望子女成为工程师的仅占17.7%。上海市教委主任沈晓明提到的一项微型调查也得出类似结果。2004年,上海的一份晨报对上海两所小学的问卷调查发现,在“最崇拜的人”和“最理想的职业”选项中,只有10%的孩子选择了工程师;能够完整说出3名工程师名字及具体工作的学生不到五成;除建筑外,孩子们想不出工程师还能做什么。
  我国也出现了很多优秀的学生不把报考工科专业作为首选的现象。在我国当前的社会形势下,随着金融、证券、房地产为代表的经济的发展和从业人员收人迅速提高,越来越多的考生更愿意报考如金融、经济类的专业,而对枯燥乏味,需要刻苦钻研的工科专业望而生畏。我们工科学生的比例其实在逐年下降。工科的招生比例自1997年以来逐年减少,1997年占高校招生总数的37.4%,2006年下降到31.54%。理科也有一些波动,纯理科学生1997年约占l0%,2002年最高占到12.09%,2007年又下降到了10.51%。到目前为止,理工科的总体数量毫无疑问是最大的,但相对比例在下降。从一个国家的发展来看,现代化的初级阶段理工科的学生多,后来文科学生多,这是有很普遍的现象。问题的关键在于优秀的学生是不是选学理工科。现在来看,中国的理科学生不是最优秀,大概医科也不是最优秀的。因此,在将来我们就面临着怎样吸引最优秀的年轻人爱好科学技术、选学理工科的问题。在美国,加州理工的学生肯定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我们怎么跟他们竞争?清华工科能不能招到象加州理工学院这么优秀的学生呢?这确实是挑战。

  (九)道德教育缺失,不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综合素质的培养
  21世纪对现代工程人才的知识结构要求更加复合,能力要求更加全面,对他们的工程素质培养也更加紧迫。我国工程教育不重视培养学生的责任心、敬业心和职业道德,而这些道德素养实际上比专业知识更为重要。他们认为现代大学生道德素养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质量意识较为淡薄,纪律性不强。工程技术人才严谨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比创新更重要。工程教育的第一课,应该是责任心教育。
  2、“官本位”思想较为突出,不愿献身第一线工作。
  3、缺少艰苦奋斗、锲而不舍的精神,面对困难常常一蹶不振。
  4、个人主义突出,缺乏奉献精神和团队精神。
  (十)高等工程教育与其它各阶段教育脱节
  我国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中,尚未融入工程知识与技能,无法培养学生对工程科技的兴趣。教育部原副部长韦钰引用心智生物学的研究成果,指出从出生前到20岁左右是脑的主要建构期,其中还有一些功能的敏感期。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在基础教育阶段已经基本形成,高等教育难以改变。
  此外,继续工程教育不足,且与产业和企业的结合不够紧密,培训需求与供给之间矛盾丛生。“高层次工程科技人才成长规律研究”发现,继续教育的不完善是工程科技人才成长的主要障碍。
  三、中国工程教育进一步改革的建议
  工程教育改革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部门、教育科研机构、企业和全社会共同努力,相互配合。在此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建议:
  (一)制订中国工程教育发展规划,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为工程教育指引方向。
  (二)大力宣传工程师和工程教育的重要性,倡导尊重工程的社会文化。
  (三)加强实践教学,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1、建章立制,明确企业在培养工程技术人才、接纳学生实习方面的责任。国家可以通过减免税等形式,挑选一批信誉高、有竞争力的企业,建立工程教育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场所。高校也可以与企业签订协议,建立长期、固定的实习基地;2、培训和改造师资队伍。高校应积极将教师送到企业,进行业务知识、管理知识、工程知识和服务意识等多方面培训。企业应建立机制,鼓励优秀人才到大学任教,接纳大学教师来企业兼职。同时,逐步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3、强化全面工程案例教学。企业可以为高校专业课教学提供典型案例,也可以与高校一起编写教材。
  (四)打破部门和行业界限,深化产学研结合。这方面可以采取的措施包括:研制高校专业设置预测系统,分析人才市场状况和走势,引导高校调整专业结构;实施特色专业建设计划,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充分考虑行业和产业的需求,行业和企业界人士参与培养方案的制订;对农业、林业、水利和地质等国家重点领域给予政策倾斜,吸引高校培养国家急需和紧缺人才;在高校建立专门机构,如产学研专业教育委员会,推动与企业界的合作;在高校与企业间建立资产纽带,协同实施国家战略;校企携手,有计划地对企业的优秀工程师进行继续工程教育;校企协作,建立相关专业,设置相关课程,共同制订博士生论文选题。
  (五)研究“宽”、“专”、“交”结合的可能性,让学生拥有宽泛的基础知识、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前沿的交叉知识。
  (六)把科学课列为小学核心课程,并从一年级开始教授。同时,大幅度增加资金,用于相关的教师培训和教育研究。
  (七)把道德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提升未来工程师的品格。
  
  参考文献:
  [1]朱高峰.新世纪中国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1).
  [2]李宛蔚.试析新形势下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的问题及成因.
  [3]潘云鹤.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整体环境改善[N].中国教育报,2007,6(28):4.
  [4]刘桔.中国工程教育发展的新思路.首届中欧教育研讨会发言稿,2010,(9):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40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