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融合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高职院校所开展的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我国教育立德树人的重要手段和主要途径之一,二者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文章在对当前高职院校教育环境进行研究后发现,目前高职院校开展的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严重的各自为政的问题,透过问题可以发现当前高职院校教育存在的理念和方法问题。随后,通过对问题的分析,总结了高职院校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方向,从两个方面融合角度,提升教育能力。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育;德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教育改革
在黨的十八大报告当中,教育的发展被寄予了厚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要求教育应当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的目标。而在现代教育理念当中,德育是重要的教育组成部分,心里健康教育也是教育的组成部分,这就需要把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的融合起来,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大学生。
一、高职院校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情况
(一)高职院校的德育开展情况
高职院校所开展的德育工作,是一项十分具有系统性和体系性的教育形式。在教育当中,既需要包含有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同时还应该包含德育管理、德育评价等,这些内容构成了整个高职院校开展的德育工作方法。但是在本文的调查研究中过程中,发现有些高职院校开展的德育工作,都缺乏必要的体系性,一线教师大部分表示,并不能够明确高效开展德育工作和学生全面发展的联系,以致于德育教学过程中表现出一定的混乱性。在学生层面,大部分学生在进行德育学习时,往往十分被动,不能够进行自我思考和自我反思,导致德育工作仅停留在理论知识层面,却缺乏必要的道德实践。
除此之外,高职院校所开展的德育教学工作,还缺乏必要的层次性。在调研总结中发现,目前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并没形成统一的德育形式,且表现在德育目标模糊,没有专门的德育大纲和德育教材等诸多方面。有的职业院校在开展德育工作时,是由学校教育主管部门进行的德育教材编撰,这种学校编撰教材的方式较为普遍,但是缺少了教学大纲的银鳞,导致德育教材与德育工作中分年级、分阶段的德育体系难以形成对接。有的职业学院,德育教学需要在一年级和二年级两个学年的时间段内完成,部分学生和一线教师表示,这种德育方式周期过长,效果并不理想。同时主线问题无法突出,各个学年之间无法形成明确的阶段化的区分和对比。
(二)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情况
目前高职院校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最为显著的问题体现在心理健康教学和心里问题辅导之间的关系难以理清。在本文所调研的高职院校之中,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学往往被混为一谈。以某职业院校为例,该校开展的心理健康教学工作主要针对刚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课程安排为一个学期,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也仅为简单的心理学知识点,在这种教育环境中,大部分从事一线教学工作的教师普遍存在理念偏差,认为课堂开展的心理健康教学实际上是心理学知识教学,而将学生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留存到心理辅导室之中。该校的心理辅导室作为对学生心理健康进行辅导的主要环节,却并不能够直接、主动地发现学生存有的心理问题,最终导致学生无法及时准确地获得心理援助,形成健康良性的心理状态。
二、利用教育改革促进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
(一)高职院校德育的改革方向
针对目前高职院校所开展的德育教学存在混乱不清的问题,本文提出,应当积极进行德育工作的整合,使高职院校德育工作能够井然有序地开展。
本文认为,高职院校应当对现有教育工作中的德育工作的目标予以定位。在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就明确指出了高职高专德育工作的基本目标。《意见》要求,高职高专所开展的德育工作应当以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懂得马克思注意原理为出发点,形成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良好个人品质。据此本文提出,应当结合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进行有针对性的德育教育创新。例如在开展德育教学的工作当中,应当尽可能地通过办学环境、生源对象的设定的方式,与一般的普通本科院校保持差异性。同时在德育工作中,还应当突出职业素质的教育目标,强调高职教育中人文素质能力。在先进经验的总结中,笔者发现,有的职业学院在开展德育改革时就提出了“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两个方面的发展目标,通过设定目标的方式,把握德育教学的重点。具体来说,在进行目标确立方面,可以采用目标分解方式,通过对不同年级进行德育目标的定位来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例如在二年级阶段,可以采用专业技能能力与德育并重的定向德育方式,使学生能够快速适应学习转型过程中的德育要求。
(二)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改革方向
高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主要在于促使学生形成健康良好的心理状态,从而实现全面成长。因此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改革时,必须建立起完善的教育体系,通过体系,对学生心理状态进行明确,从而使学生能够真正地从教育教学当中获益,有效规避以往教育理念中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心理学知识教学这一弊端。在具体的教学开展中,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建设心理档案的方式,对新进入学的学生进行心理评分。心理档案可以由校内或者著名的心理学家进行制定,从而客观准确地将学生的心理状态分为存在问题、引起关注以及心理健康三大种类,并依据具体的学生情况和学生心理状态变化情况,对其进行具有指向性的辅导。除此之外,对于拥有一定办学能力的高职院校,还可以在校内建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学生通过利用网络资源,了解心理健康的特点,并进行网络的一对一咨询。因为在现实中,很多有心理问题的相当一部分学生并不愿意直接面对校园内的心理咨询室,因此利用网络的方式能够使学生敞开心扉,接受心理辅导,以此来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三)积极促进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
通过前文关于高职院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情况、改革方向的分析可以看出,两门教育内容在针对高职学生的精神世界、个人品质培养等方面具有殊途同归的特征。基于这一特征,有教育专家提出,在高职阶段,开展德育教育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融合,能够使二者相互促进,最终提升效率。 1.深入挖掘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促进能力。在高职院校的教育阶段,开展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要求教育从业者应当首先认清两种教育之间所存有的促进关系。首先,对于德育工作来说,在开展德育工作时可以借助心理健康教育为其奠定基础。在教育学的研究中研究者發现,高职院校所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对高职学生的心理状况、生活方式和学习能力进行掌握,而这些学生信息和学生特征的获取,能够帮助德育工作更加具有针对性。同时,高职院校所开展的德育工作的首要目标是培养独立自主具有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的人,学生所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所形成的心理状态恰恰是这一培养目标的基石。因此教育从业者应当清楚认知,心理健康教育在德育工作中的基础作用。
此外,在德育工作中,引入心理健康教育手段,能够极大丰富德育工作的方法。传统的德育工作受到教育理念的影响,往往表现为从上至下的灌输方式。表示,在课堂学习中,德育内容相对枯燥,且与自身生活联系并不紧密,学生在接受内容时表现极其被动。而在心理教育工作中,教与学的双方是一种平等交流的关系,尤其表现在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当中,双方必须通过朋友的身份进行沟通才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在进行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时,教育者应当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能够起到对德育工作的变革作用。
2.创新高职教育的教学举措。在当前阶段,高职院校所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着求助少、主动性不足的现象,因此在进行心理健康教学时就可以借助德育工作中先进的经验,通过丰富多彩的课程设置,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使其更能够主动地进行心理辅导的获取。例如可以依托德育社团的方式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科普,学生可以采用自主参加的方式,进入到社团活动之中,了解、聆听心理健康的要求和价值,从而积极进行自我引导和广泛求助;与此同时,德育工作的开展收到知识灌输方式和内容特征的影响,导致学生接受困难,也可以通过引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方式进行改变和创新。例如在进行德育工作时,教育者可以转变自身的教育身份,从与学生之间的平等沟通交流入手,使学生能够潜移默化地了解到德育对于自身精神品质和人格魅力提升方面的作用,使之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以德育精神进行自我要求和自我约束。在开展过程中,德育工作者可以通过组建社交平台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和生活态度,并根据学生的个性化特点,进行德育知识的引入,避免学生出现严重的抵触情绪,造成德育工作难以开展。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的教育目的除了要培养具有专业知识能力的人才之外,还应当从学生的全面发展角度出发,对其精神世界进行构造。在教学环境中,德育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精神层面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两种教育内容在开展时可以通过彼此借鉴、彼此融合的方式取长补短,实现教育能力和教学效率的稳步提升,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参考文献
[1] 林韧卒,高军.基于项目化教学视角的高职德育创新探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02):100-102.
[2] 王立高.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整体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13):86-88+96.
[3] 茌良计,李俊平.中高职贯通德育课程体系一体化的必要性及其途径[J].职教论坛,2015(14):40-4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46934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