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发现数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新课标指出:“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并且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这揭示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关系,即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数学又为实际生活服务,这两者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因此,更要重视培养学生源自生活的数学问题意识。
一、以实际生活培养数学抽象能力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的年龄、经验决定他们获得的绝大部分数学知识是在对具体形象事物的感受、感知的基础上逐步抽象出来,从而形成概念。这就要求我们需要在生活实际中进行数学抽象,在抽象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
(一)在抽象中认识数学知识
我们要从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开始,在具体、形象的感知中,使学生真正的认识数学。
如我在教整数的四则混合运算时:12+8×3这类题目。分三步进行教学。第一步,展示生活情景,出示一个标价12元的铅笔盒和1本标价8元的书,询问“这两样物品多少钱?”。然后又出示2本书,标价也都是8元,询问“现在这些物品多少钱?”学生列式是12+8+8+8或12+8×3。第二步,讨论”12+8×3”怎样算?有的学生说先算12与8的和,再乘以3;有的说先算8与3的积,再加上12。经过讨论,当学生意见趋于统一时。教师立即又追问:“请根据具体事例说明为什么先算8与3的积?”最后学生搞清楚在计算两种不同的物品的总价时,首先要分别知道书和铅笔盒各多少元,然后再计算他们的总和。第三步在学生初步理解的基础上,又一次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平时生活中购买两种物品的情景,和计算总价的方法。在具体事例中,让学生抽象概括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二)在抽象中渗透数学思想
小学数学基本思想大致可分为:转换思想、对应思想、归纳思想、化归思想、类比思想等,这些思想是整个小学数学的基石,也是通向科学殿堂的桥梁。因此在抽象中仅仅认识数学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抽象中渗透数学思想,从而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
如低年级学生学习“比多比少”的应用题,我在教学中换一种思路:首先出示一组实物图片,如5条裤子和8件衣服等,让学生讨论这些服装可以配成几套,并把每一套用笔构廓出来,告诉学生这每套之间是对应的;接着可以出示类似的物品让学生直接说说有几套是对应的,在学生对大量的具体事物感知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把这些实物直接抽象成线段图,再让学生讨论哪一部分的线段之间是对应的;最后可以出示一组线段图,让学生根据线段图来举例说明现实生活的具体事物的对应关系。因为每一线段图都可以表示无数种不同事物之间的对应,在学生举例的过程中,对应思想已不知不觉地渗透在他们的头脑之中。
二、在数学应用中提高实践的能力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教育与生活的关系指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学生能在实际生活中抽象出数学知识、理解数学思想,就学生学习而言仅仅是为了解事物的一个方面。而把这些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会用数学观点和方法来认识周围的事物,并能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这又是数学学习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一)在应用中认识生活实际
我们过去的数学教学往往比较重视解答现有的数学问题,即课本上已经经过数学处理的问题。学生只要按照学会的解题方法,一步一步地去解决就可以了,不需要考虑这些问题的来源和作用,更不需要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学生在不断反复机械地操作下,虽然能熟练地掌握各种题目的解题技能、技巧,但一碰到实际生活却显得不知所措。长期这样,学生就有可能产生一种对数学的恐惧感。因此很有必要让学生在数学应用中、在生活实践中使知识得以验证、得以完善。
(二)在应用中参与社会生活
数学教学只有在参与社会生活后才能得到潜移默化地接受。通過儿童自身活动获取的知识,比从教科书、从他人学来的知识要清楚得多,深刻得多,而且更能使他们的身体和头脑都得到锻炼。数学它来源于生活,最终也要还原应用于生活。
总之重视培养学生源自生活的数学能力,不仅可以充分地发掘其学习数学的兴趣,更大程度地发挥其学习主动性,而且对于其创造性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数学是从生活中来的,也要应用到生活中去。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47389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