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肚菌“水菇”形成原因及防治措施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羊肚菌属于极其珍贵稀有的食用菌,含有丰富的碳税化合物、多种维生素、蛋白质、氨基酸等,有机锗含量丰富,属于高级营养补品,具有极高的医学价值。羊肚菌风味独特,食疗效果显著,在国内外均有比较大的需求量。羊肚菌属于低温型真菌,气温在8摄氏度以上和20摄氏度以下均可以栽培,在实际栽培过程中,由于羊肚菌水分管理存在问题,导致“水菇”的出现,严重影响羊肚菌的品质和产量,为此需要种植人员深入研究“水菇”的形成原因,采取科学有效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羊肚菌;水菇;形成原因;防治措施
羊肚菌属于珍贵食用菌,肉质脆嫩,味道香甜可口,中医理论认为,羊肚菌具有化痰理气、消化助食、改善肠胃功能的功效,能够治疗气短痰多、消化不良、脾胃虚弱等疾病,具有醒脑、提神、补肾的功效,对失眠、食欲不振、头晕等均有良好的作用,同时能够预防感冒,增强人体免疫力。现阶段,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羊肚菌种植产业逐渐发展。部分种植人员在种植过程中缺乏足够的水分管理经验,导致“水菇”问题频发,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为此需要采取合理的控制措施。
一、羊肚菌“水菇”形成的基本原因和主要特点
1.羊肚菌“水菇”形成的基本原因
羊肚菌属于食用真菌,具有好气性,大量菌丝聚集形成粗大的菌索,能够通过在土壤中的不断延伸,吸收养分和水分。羊肚菌地上部分菌体生长的高度与地下部分菌索的深度成正比。种植羊肚菌的土壤一旦水分和养分不足,会对菌索生长产生不利影响,进而导致水菇现象的产生。引发水菇问题的原因包括通风性差、浇水不合理、菌种覆土厚度、土壤质量等,土壤中出现积水,会导致水菇的形成。
2.羊肚菌“水菇”的主要特点
羊肚菌“水菇”区域出菇量显著高于其他区域,“水菇”地上部分各类瘦小,长度比较长,整体体积为正常羊肚菌的一半,甚至不足一半,“水菇”菌盖质量轻,肉质比较薄。“水菇”在出菇后4天左右变现为成熟状态的颜色,菌褶裂开时间提前,早熟现象明显。菌素入土深度比较浅,颜色异常,大部分“水菇”为黄褐色,如不及时采收会出现腐烂,影响养殖户的经济利益。
二、羊肚菌栽培管理概述
羊肚菌发菌温度需要控制在18-22摄氏度,菌袋在播种后放置在暗室中发菌。一个月左右,菌丝会不满菌袋內部,此时可继续培养1星期左右,增加基内菌丝数量,达到标准后覆土脱袋出菇。在野外栽培需要对温度进行严格的控制,通常控制在8-12摄氏度。栽培过程中需要定期通风,加强管理,避免牲畜践踏,喷洒杀虫剂进行驱虫处理。栽培过程直至出菇阶段需要保证覆土湿润,使用喷雾器定期喷水。通常情况下,羊肚菌在温度未12-18摄氏度条件下位生长高峰,每年3月末至4月末为高产阶段。羊肚菌由深灰色转变为褐黄色或浅灰色,菌盖张开可认定为成熟,采收过程中需要捏紧菌柄,通过连续摇动后带根拔出,去除泥脚。在采收完成后,需要将羊肚菌烘干或晾干处理,避免产生线虫或细菌,通常情况下,羊肚菌在2d时间内可完全晾干,为提高晾干速度,可以采用烘干机,完成烘干后将羊肚菌密封在塑料袋内,在整理过程中避免破坏羊肚菌菌壁。
三、羊肚菌水菇防治措施
1.严格控制浇水量
产生羊肚菌“水菇”的主要原因为子实体原基分化期浇水量不合理,为此需要对浇水量进行严格控制。在原基分化期,子实体高度为0.5cm左右,菌柄、菌盖明显分化,地下菌索生长正常,“水菇”在气候正常的条件下,主要发生在播种后80d左右,如存在春寒,会在春寒过后20d子实体二次分化,气温迅速回升以及浇水量过大会导致“水菇”的形成。子实体分化对环境有比较严格的要求,空气湿度需要大于70%,过低的空气湿度会导致子实体无法正常分化,同时土壤湿度不得过高,否则会对菌索生长产生不利影响。养殖人员通过大量浇水的方式增加空气湿度,最终引发“水菇”。为解决此类问题,需要结合地区气候条件,采用少量多次浇水的模式,每日早晚各浇水1次,午间温度较高的时间段不浇水,也可以在棚外设置高喷头,实现降温加湿的效果。
2.合理选地和整地
为从源头上防治“水菇”,需要种植人员合理选地,依据羊肚菌对土壤养分的需求和好气性的特点,选择具有良好排水性的区域进行种植,避免在冷浸田、低洼地区种植羊肚菌。选择砂性土壤或腐殖土种植,避免采用养分含量比较低的砂土和透气性不足的粘土。整地是解决“水菇”问题的重要措施,在整地过程中,需要保证平整度,控制土粒和碎土的大小,确保透气性和保水性符合要求,降低“水菇”发生率,全面提高羊肚菌产量。在种植过程中,羊肚菌的土粒配比应当保证大、中、小各占20%、30%、50%,小土粒直径需要控制在1cm以下,中土粒直径为1-2cm,大土粒直径为2-5cm,土壤孔隙率控制在30%,满足羊肚菌的生长需求。
3.理墒
理墒是羊肚菌种植的重要环节,在理墒过程中,需要保证墒平沟直,墒面宽度控制在60-70cm,高度为20-30cm,宽度为40-50cm,两侧沟坡度为45度。墒边需要低于上中部2cm,整体墒面形状为片瓦状。种植羊肚菌需要在平整地面的基础上,准确在化线墒面位置播种,用土壤覆盖种子,完成操作后自然形成墒面和沟。在覆盖土壤的过程中需要对厚度进行控制,可事先设置沟土状低墒,也可以利用旋耕机挖掘浅沟,在低墒位置种植后覆土。为保证排水效果,需要保证腰沟深度低于墒5-10cm,依据种植数量大小确定腰沟数量,每个15cm设计腰沟,形成纵横交错的排水系统。
4.加强通风处理
羊肚菌土壤覆盖厚度需要控制在1-2cm,如厚度超过3cm极易产生“水菇”,为此在种植过程中需要加强人为控制,合理设计墒面土粒大小。针对土壤缺氧引发的通风问题,需要在土壤整体湿度比较大的情况下,将遮阳网揭开进行通风处理,降低土壤湿度。在降水量比较大的雨季,需要加强通风,通过多种综合性的措施,避免“水菇”问题的发生。
四、结语
羊肚菌种植过程中一旦发生水菇将会影响产量和质量,为此种植人员需要深入研究羊肚菌的特点,采取合理的措施,加强浇水、通风、理墒等环节的管理,结合地区特点,采取科学的种植方法,避免水菇问题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唐甜.“菌中皇后”羊肚菌如何栽培才能成为“致富皇后”——访楚雄技师学院生物研发中心 郭乔仪[J].农村百事通,2019(01):4-8.
[2]赵洁,焦沛尧.羊肚菌种植产业对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研究——基于河南工业大学材料学院“菌准扶贫”实践团队的实践与调研[J].乡村科技,2018(29):28-2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490317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