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自我物化问题及其消解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关于物化问题,卢卡奇这样解释:“人自己的活动,人自己的劳动,作为某种客观的东西,某种不依赖于人的东西,通过某种异于人的自律性来控制人的东西,同人相对立。”即人反被物所控制,成为物的奴仆。物化问题虽然源于生产但却不止于生产,而是渗透到了个体生活的方方面面,当前大学生群体也正面临现实生活的物化问题,其引发的一系列不良影响值得关注。
一、当代大学生身体自我的物化
“身体自我”主要实质个体对自己的外貌、身体能力、性格等方面的看法。“身体自我”是 “整体自我”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在人的生长发育过程中,个体的自我意识中的最先萌发的一个部分,身体的认同是个体自我认同中最为基础而重要的部分。特别是对于女性来说,虽然我们的社会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但是对于女性外表和身体的关注度却从古至今都没有降低,而到了现在甚至有了愈演愈烈之势。“今天社会中的大部分女性,除了那些贫困潦倒者以之外,都在节食,尤其是对年轻妇女产生影响。节食与个人竞争的社会变革语境中的身体形象、自我认同联系了起来。”
冯骥才先生曾在《三寸金莲》一文中描写穷苦人家的女孩是如何凭着一双“金莲”嫁入豪门,并通过两次“赛脚会”从失宠到得宠,而内心也慢慢从痛恨裹脚到变成这一封建习俗的卫道者,“成功”实现了从被动物化到自我物化的转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现象属于典型的“身体物化”:女性的身体被抽离出其自身的意识而成为一种被他人或主流社会观念所绑架的客体或对象。当今裹脚虽然已经不流行了,但裹在心里的那块布却依然挥之不去。现在大学校园里,整容已经不再是稀罕事,甚至不再是女生的专利,部分男生也加入到“整形大军”中。据新闻报道:“目前整形美容市场上最为活跃的是90后大学生,约占整形美容群体两成,其中又以女孩居多。90后整形多集中在头面部的微整形,且一次性投入较大,费用集中在6000元至3万元之间,现在比较受学生群体青睐的美容手术主要是开眼角、埋眼线、打瘦脸针等,大部分都是改变脸型手术,单项收费在几千元不等。”更有女大学生将身体作为换取金钱的工具,在当今中国大学里,女大学生求包养、被包养事件逐渐从幕后被提到了台前,在部分大学生看来如今的社会是一个商品社会,任何都是商品,当然也包括身体。
二、大学生精神自我的物化
卢卡奇认为物化意识充斥在整个文化领域进而支配着人的精神活动和心理活动,“它在人的整个意识上留下它的印记:他的特性和能力不再同人的有机统一相联系,而是表现为人“占有 ”和“出卖”的一些“物”,像外部世界的各种不同对象一样。根据自然规律,人们相互关系的任何形式,人使他的肉体和心灵的特性发挥作用的任何能力,越来越屈从于这种物化形式。”当代大学生精神自我的物化首先表现在享乐主义高涨,商品拜物教意识凸显。例如大学生消费攀比现象,媒体上有一篇热转的新闻发人深省:“一天赚80块钱的爸爸给女儿买了个iPhone 6plus 64G,价值7000多人民币,爸爸从头到尾没有笑过。今天有多少做子女的,既要美国式的自由,又要中国式的宠爱,却没有美国孩子的自立,又失去了中国传统的孝道,索取得太过随意甚至理直气壮。人生可以追求,但切莫攀比。”由此事可以看出当今大学生对潮流产品的追逐已经不能称之为一种“现象”而是已经成为了“寻常”,甚至已经融入到当前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中,大学生的精神生活已经被物质所填满乃至于呈现出一种物质化表达。
大学生精神自我的物质化呈现只是一个方面,更严重的问题是其精神自我的内在核心逐渐走向贫乏和肤浅。“如今我们的思想似乎变小了,不是因为我们比前人愚钝,而是因为我们不像他们那么在乎思想。令人深思的大思想,如果不能很快轉化为金钱,其内在价值就微不足道,结果造成产生这样思想的人和传播这样思想的出口越来越少。”特别是随着互联网、自媒体技术的发展以及各种移动数据终端的出现,当代大学生对网络文化的依赖越来越强了,网络成了许多学生的“精神家园”,层出不穷的娱乐信息充斥眼球,其实明眼人一看便知,种种噱头无非是炒作而已,但如斯炒作,却难以让人一笑而过。一来文化断层社会浮夸价值观扭曲,让种种涉艳猎奇大行其道,为了博取眼球获得收益不惜消费我们的道德底线,以“耻”为美;二来,现代社会中的个体,当然也包括大学生被物欲名利束得紧紧的,大有越陷越深之势。当我们高呼“精神物化实属不该”时,殊不知早有一些人自降底线自贬身段,主动完成了自我物化的“华丽转身”。
三、大学生自我物化问题的根源与消解
大学生群体的成长、成才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深化,与中华民族的民族复兴息息相关。随着多元文化思潮的冲击,社会主导型伦理模式的式微,当前大学生在物化问题上面临的挑战变得愈加深刻。在物质的反向驾驭下,当代大学生集体荣辱观、责任感的淡化,是与非价值判断的模糊化,正在吞噬其本该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并试图扭曲大学生正常的自我发展道路。而对这一问题的消解需要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自我发展进行价值引领。这一过程的推进要注意方式方法。如果不能让大学生在核心价值观的学习上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无异于纸上谈兵。因此应从大学生的切实需求出发,更新教育内容以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内化。在教育内容上应传承与创新并举,做好中西方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整合;在教育引导方式上,通过充分调动大学生实践的积极性以增强内化动力,现在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理念和价值并不清楚,而这种懵懂通过实践可以得到很好地解答。
其次,塑造当代大学生兼具传统和时代品质的精神家园。大学生物化问题背后折射出的是其精神世界的贫乏。在现今社会,当庸碌繁冗、流俗充斥的社会把那些久远的风气、品格、情操湮没殆尽的时候,当历史的车轮无情的碾压陈旧的过往,大众跟风而上革故鼎新的潮流为了迎接新时代导致玉石俱焚之后,那些千百年来一直被坚守和传承着的道德品质越来越多地仅停留在人们暇隙里、休闲时,丧失在庸庸碌碌的社会大潮中,而不再得见其在社会精神、行为层面的约束力,对此我们需要充分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养份以重塑大学生的精神家园,从历史和传统文化中继承将个体发展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的责任意识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此外,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时代品质,这是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时代赋予大学生的新的要求:提升自我反思和创新意识,培育全球视野和现代化史观。一个人视野的宽度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他事业和人生的高度,耽于物质,流于享乐的物化取向只会让人生的路越走越窄,而跳出物欲的樊笼,站在更高的境界进行自我审视是消解物化困境的有力手段。
再次,引导大学生建立正确的消费观。首先要帮助大学生辨别现实需求与主观欲望的区别。现实需求是应当被满足的,但主观欲望是需要相对克制的,特别是对于非理性的欲望要抱有警惕心。在当前这个消费文化被各类大众传媒极力煽动、放大的时代,正处于好奇心鼎盛时期的大学生很容易在真实需求与虚假欲望之间乱了阵脚;其次,应引导大学生掌握建构消费价值观的主动权,认清消费文化的本质,由追逐变为选择,积极反思,理性权衡。在这里也必须强调的一点是消费价值观是个人化的选择,因为只能因势利导而不能强化灌输,正如同价值澄清理论所说:“主要任务不是单纯的灌输既定的所谓的正确价值观,而是在于帮助学生澄清自身的价值观,并珍视它。这样一来,这个学生便可获得最适合于他(或她)的环境的价值观;同时,他可以调整自身去适应变化着的世界,能够在影响世界变化的方式中扮演一个理智的角色。”
参考文献
[1] 卢卡奇.杜章智译.历史与阶级意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2] 安东尼·吉登斯.陈永国,汪民安,等译.亲密关系的变革—现代社会中的性、爱和爱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3] 整容人群90后大学生占两成[N].齐鲁晚报,2014-09-02.
[4] 尼尔·加布勒.当今世界为何难觅“大思想”[N].参考消息,2011-08-29.
基金项目:文章系湖北经济学院青年基金一般项目“网络时代背景下当代大学生社会认同问题研究”研究成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49828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