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消费异化视角下的大学生消费观教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消费异化是消费主义盛行的必然结果,其实质就是人的本质和需求的异化。大学生消费异化现象的产生对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和学校管理安全带来不利影响。应该加强大学生消费观念教育,培养大学生理财能力,构建家-校联动的管理模式,努力避免大学生消费异化的出现。
  关键词:消费异化;大学生;消费观教育
  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社会上普遍流行“消费至上、享受至上”的消费主义思潮。这种思潮也波及到大学校园,在互联网金融时代背景下,以网络购物与网络贷款为主要形式引发了高校追逐高消费、裸贷等乱象,使得当代大学生的消费状况呈现出“异化”特征。加之大学生消费观的不成熟、经济来源渠道相对单一、心理耐挫能力差等因素,给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学校管理安全带来不利影响。如何引导当代大学生抵制消费主义的影响、树立起科学的消费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大课题。
  一、异化与消费异化
  “异化(alienation)”源自于拉丁文alienatio,意思是“化为异物”。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揭露了私有制中人的自我异化的人间的“非神圣形象”,他用“异化劳动”这个词说明了在私有制社会中,广大劳动者生产出来的劳动成果异化成为了同劳动者自身相对立的东西,深刻地指出私有制是异化的根源。
  “消费异化(Consumption Alienation)”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用来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重要概念,他们围绕消费异化产生的原因、危害以及如何摆脱消费异化等方面展开了对消费异化的研究,形成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消费异化论”。马克思本人虽并未就消费异化做过专门的论述,但是在经济学领域马克思提出了“商品拜物教”的概念,可以为我们理解消费异化提供某些借鉴和依据。实质上“商品拜物教”是把人们反映在劳动产品之上的社会本质以“商品形式”表现出来,从而使人们错误地把市场、商品、消费、量化的生活标准等同于自己真正的物质利益,从而容易导致人的本质、人的需要被异化。
  二、大学生消费异化表现及影响
  (一)在消费思想上盲目跟风
  盲目跟风是指许多大学生在进行消费行为时缺乏个人的主观判断,而是受到周边人群,尤其是高年级人群的影响。调查研究发现,不同的高校间,其消费心理动机、品牌选择等有着很大不同。而对于同一学校来讲,又具有着很高的相似度,受高年级同学影响,低年级的同学会在一定时间内出现消费观念的急遽转变,而这种转变是不约而同的。
  大学生消费思想上的盲目跟风,一方面是受高校当地消费观念及方式的影响,另一方面是由于大学生刚进入高校,还没有形成独立成熟的思想观念,容易不加甄别地接受别人的价值选择。在这种盲目的消费思想引导之下,大学生丧失了原本消费活动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对消费物品的主观选择以及评价的权利被无形剥夺。由于形成了这种接受性的惰性,对大学生来讲,主观的选择及判断成为了难事,而为了逃避这种困难,他就会选择毫无保留地接受别人的观点。这种思想上的盲目,必然会导致大学生个性的消失、独立的意识消解,从而导致人的本质和价值的自我丧失,这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以及全面发展都是极为不利的。
  (二)在消费行为上崇尚名牌
  波德里亞认为:“在消费社会里,商品被看重的已经不再是使用价值,而是商品的符号价值。消费主义者所消费的,不是商品和服务的使用价值,而是它们的‘符号象征意义’。”在大学校园里同样存在有这种‘符号消费’的现象。一方面是消费个性消失。细心观察不难发现,很多大学生穿的衣服、鞋子,用的化妆品、电子产品等具有很大的相似度。消费本来这一很主观的行为却呈现出无限地趋同性。另一方面消费目的的丧失。随着网络营销方式的发达,出现了为消费而消费的现象。商品不再是消费品,而成为了人们标榜自我价值的东西。校园里随处可见的是诸如“果粉”、“米粉”,他们追求的是商品自身功能的更新、更快、更强,而完全忽视了个人对商品使用价值的真实需求。
  在对这种品牌消费忧虑的背后,更为深刻的担忧则是由对商品本身的盲目消费演变成对个人的人品、人格的划分。例如某手机品牌推出的“土豪金”系列手机,商品的持有者自然被联想、认定为“土豪”,相较之下持有其它品牌或型号手机的人群则被划定为普通人,甚至嘲称为“屌丝”。这种消费行为把人的本质和价值寄附于消费品的档次、功能和名气之上,商品成为了人与人之间区分的标识。而该手机品牌的一则广告语“不一样,才没有面子”,则又在极力裹挟更多地人群陷入这种无意识、无特征的品牌消费洪流。
  (三)在消费方式上毫无计划
  由于家庭教育以及社会教育方式的原因,我国大学生并没有很早地养成良好地消费观念。这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很多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在缺少家长的管制的情况下,出现花钱大手大脚、铺张浪费,消费结构失衡、比例失调等问题。进入大学后,许多大学生才真正在财务上“当了家”,但是这种“当家”仍不知道“柴米贵”,数据调查显示,在大学生的日常消费中,排在前3位的分别是餐饮、服饰和通讯,所占比例分别是52.1%、18.8%、11.7%。一些大学生经常是上半月呼朋唤友大吃大喝,下半月则是节衣缩食、馒头度日;另一些学生则是为了满足赶时髦、娱乐及恋爱的消费而去缩减用于学习上的必要消费。而在西部某高校走访中发现了校园随处张贴着“大学生信用贷款”、“0利商品分期付款”等广告,这对于毫无经济信用可言的大学生又是一个不小的误导。
  消费方式的无计划使得很多大学生疲于应付经济上的压力,一部分家庭较为富裕同学的铺张浪费会引来某些同学的强烈自卑感和仇富心理;而由于受“面子问题”的影响,另一部分同学的“举债消费”、“透支消费”又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及个人的心理负担,甚至有可能致使其走向偷盗、抢劫等违法犯罪的道路。这些都为高校管理的安全稳定埋下隐患。
  三、应对大学生消费异化的路径探析   (一)消解消费异化的学理分析
  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弗洛姆在分析了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的消费异化现象之后,提出了以下对策:(1)在社会制度层面上,要建立一种人本主义公有制度。弗洛姆认为“极权主义的方法只会导致不健全和非人性化的程度越来越严重。(2)在个体层面上,倡导“人道化”、“健康”的消费方式。人道化的消费方式就是指在譬如教育、交通、食物等人的基本生存权利方面“为维持一个具有人道尊严的生活所需的最低要求,不是以现金为基础的,而是以免费的物品和服务为基础的。”弗洛姆认为为了实现人道化的消费,就应该把现存的私人消费转向创造性的团体活動的公共消费上来。在生产发展到一定水平的时候,不要再把产量的无限制提高作为生活目标;消费者在满足了作为有生命力的人类的真正的需要之后,尽可能减少他们的非人道消费,腾出时间来促进精神、道德和社会进步,从而实现一种“健康”的消费方式。
  生态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当生产的目的不再是仅仅服从于交换价值,而是服务于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要,并不断推动这种需要的发展的时候,人类才会摆脱现在这种偏执的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去感受劳动过程中创造带来的自由和富足感,从而消除消费异化。
  (二)应对大学生消费异化的策略
  首先要加强科学消费观念的引导。错误思想的产生根源在于没有正确思想的引领。大学生消费异化的产生虽有其自身及社会因素的影响,但也反映出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教育工作中的缺失。因而加强大学生消费观念的引导,推动其形成科学合理的消费观念是应对大学生消费异化的根本。一方面要引导同学们认清消费主义的本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财富的作用不止于满足个人的私欲、个人欲望的满足也不在于对物质的无限量占有,正确的财富观是根植于社会集体的长远发展等等。另一方面要大力弘扬我国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和传统文化思想中的金钱观、财富观等等。
  其次要引导大学生掌握理财技能。不容置疑的是,理财是每个人必备的基本能力之一,由于认识上的缺乏,很多人甚至在走向社会后也没养成理财能力。高校教育有能力也有义务完成大学生理财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知识讲座、情景模拟等方式实现大学生理财能力的培养,引导他们合理计划消费,避免超前消费。
  再次要建立家-校的联动管理模式。大学生出现消费异化的现象,部分在于由家庭到学校管理主体转换过程中的脱节。虽然高校对大学生的奖、助学金的使用有了较为明确的规定,但缺乏科学有力地监督;而更多学生的经济来源于父母亲友,从而造成了大学生消费行为管理上的真空。因此需要建立起学校与家长联动的管理模式,一方面学校要发挥先进消费理念教育,倡导理性消费、健康消费,另一方面家长要扭转“再苦不能苦孩子”的传统观念,致力于培养孩子的自立意识和吃苦精神。
  参考文献
  [1] 让·波德里亚.刘成富等译.消费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01).
  [2] 张旸.困境与超越:消费主义的滥觞与大学生的消费样态[J].理工高教研究,2010(12):20.
  [3] E·弗洛姆.健全的社会[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233.
  [4] E·弗洛姆.弗洛姆著作精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51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49836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