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口述史的四点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口述历史有助于展示历史叙事的多元性,有助于深入认识人类思维,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文献历史的缺漏与局限,为进一步还原历史真相提供了可能。但从总体来看,中国口述历史还尚未成熟,理论与实践并不能很好结合。故针对口述史的现状,围绕历史研究的精神与规范,对口述史的源起、局限、价值、发展等四个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只有认清并解决这些问题,中国口述史才能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关键词:口述史;源起;局限;价值;发展
目前,口述史在历史学的研究中逐渐成为一种新的趋势,且在很多领域中发展都较为成熟,但总体上来看口述史的发展还有很多空间,并存在一定的忽视和误解。希望通过对口述史发展起源的思考,并分析其局限性,把握当代价值,探索出较为规范的实施方法,使社会对口述历史重新定义。
一、口述史的源起
口述史就像历史本身一样古老,它是第一种类型的历史。但在目前的历史研究中,似乎更以官方的历史文献作为研究的基础,觉得口述史这种史料缺乏研究意义。在出现文字之前,一切文化的传承都是通过口述来实现的,如在中国,神话传说就是通过无数先辈的口述,为后人保存了先辈生活、生产、军事、祭祀及治水等各种活动的记录。但在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之后的相当长的时间内,口述史好像只被当成是对正统历史的补充,无法撼动传统文献的权威地位。
现代口述史研究兴起于20 世纪 40 年代,亚伦·芮文斯在哥伦比亚大学创建的口述历史档案馆,标志着口述史学正式成为历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中国现代口述史的发展始于20世纪80年代,进入90年代,在国外口述史的影响下,国内的史学观念和学术观点也发生了改变,口述史作为一种研究历史的方法也被逐渐接受与认可,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二、口述史发展的局限性
尽管口述史的发展得到了社会的关注与认可,但还是会被传统史学的研究所轻视,再加之口述史自身存在的特点,使研究者对其仍存有误解和忽视,这是我国口述史学发展的主要困境。总体来说,人们对口述史发展的疑问主要集中在以下两方面:
第一,口述历史源于人们的记忆是真实可靠的吗?研究人员是否能把握口述历史的真实性具有不确定性。
首先是讲述者的记忆是否真实准确,是否存在艺术二次加工的现象,即被访人的口述是否会因个人意识的影响,使史料偏离真实情况。其次是以采访的形式进行口述,这就很容易使对话中产生歧义,口述史是过程和结果相统一的历史,其形式主要是对话,在对话的过程中,双方既相互合作也存在斗争,这些都是影响口述史最终状态的因素。
造成这种现状有很复杂的情况,或许是因为年岁已久致使记忆残缺,或许是因为受个人利益影响,避而不谈或有意强化,也有可能会因为采访者的引导而出现偏离等等。我们要做的就是对史料进行“辨伪”,将口述史与传统文献对比佐证,不能因为个人特性使历史“失真”。
第二,口述史是否需要文献?口述史理论依然不成熟。
首先,口述史是否需要文献辅助。中国当下口述历史成果多数停留在访谈录和口述史料的层面上,很多时候是为了口述而口述,把“口述史学”等同于“口述历史。成熟的口述史应该对口传史料的调查、记访和谈录做一个系统的整理和利用,是加工和整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还原和复制,合格的口述史应该有脚注、尾注等具体的形式,这样才能和访谈录、新闻采访、田野调查区别开来。
其次,口述史理论依然不成熟,就目前国内口述史学的状况来说,理论性的研究还相当薄弱。我国国内的口述史研究多数以西方理论为基础,并没有建立起自身完备的理论体系,且历史学界的相关需求并不是其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更多的是符合市场需求,为了经济利益而出版的一些无事实依据猎奇类的作品以及一些上层党政人物的采访,虽促进了发展,但质量有待考证。而且在高校中很少有设立口述史专业并开设相关课程,使研究缺乏专业的储备人才。
三、口述史发展的当代价值
虽然口述史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考验,但关于口述史的研究与实践还体现在方方面面。
第一,创造了鲜活史料。传统文献资料的利用还是以收集、整理、保存和利用为主,但口述历史可以对文献予以完善和补充,通过对口述资料的进一步整理,探寻文字细节,弥补史料空白,保护传统文化,还原历史真相。
第二,弥补文献历史的缺漏与局限。口述历史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关注到传统文献资料不曾或无法关注的历史社会。传统的文献资料侧重于记录统治阶级的社会,其根本属性是阶级性,对于反映社会需求、人民利益的记录则较少,有之也多为简单的统计数据缺少个案记录。口述历史可在这方面弥补传统档案文献的不足,它不仅关注结果,更注重历史发展的过程,补充被有意忽略的部分,并发挥其自身独特的价值。
第三,为还原历史真相提供了可能。与传统的文献史料相比较,口述历史为研究历史事件建立起了一个新的联系,口述者作为历史的见证人和参与者,使历史在研究的过程中增加了新的视角。且口述者往往是社会的各个阶层、参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口述史学的普及会在他们之中产生强烈的共鸣,也因此拓展了历史学的宣传、教育功能。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形成全民学历史,全民还原历史真相的风潮。
第四,扩宽了历史学的研究领域。口述历史的应用为各个领域的专业史研究提供了便利,为拓宽历史研究领域提供了基础。对于比我们更好的美国,口述历史不仅是历史研究的一个分支,而且已经渗透到每个学科和社会中的各个角落,如医学、社会学、新闻学等。各学科之间的相互配合与联系,充实了并丰富了口述史的内涵,为历史学研究领域的扩展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与方法,为树立专业化、系统化的口述史学奠定基础。
四、口述史发展的未来前景
口述史的发展过程中,不仅口述史自身发展需要改善,口述史的外部环境也要得到提高。
第一,口述史的自身发展需要改善。首先不能满足于保留和利用口述史,而要借助这种研究方法,关注到日常容易被忽视的边缘群体和弱势群体,用他们的记忆还原和表述历史,将个人史与社会史相结合。其次,口述史的研究要与传统史料相结合,互相证伪,对口述史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实现多重证实,因此,决不能仅仅停留于对口述者的交流与对话,还需要注意与之相关的文献及物品,如日记、家谱、相册、纪念品等,帮助口述者挖掘细节,提高口述史料的可信度。再次,要对口述史料进行二次挖掘与深度利用。虽然口述史料和记忆的存在具有不确定性,但其本身包含一定的历史内容,根据口述者的表述以及有意或无意的隐瞒、曲解等行为,可以分析出口述者的价值观念、心里状态等。最后,口述历史是人类的历史。访谈者和被访谈者不是一般的一问一答那么简单,在进行口头访谈之前,有必要设计一个访谈大纲來探索受访者的深刻“记忆”。在访谈之时,要掌握技巧,不仅要关心尊重灵活地应对对方,也需要对被访谈者的观点表示理解和同情,从某种意义上说,访谈只有在被访者知道的比他们知道的更多时才能进行。还应注意的是,为了保持口头资源的原始性,整个访谈记录的文字资料要保持问答的形式不变,不能随意修改和删减。
第二,口述史的外部环境也要得到提高。中国口述史的发展,更多的是为了满足经济利益的需求,因此中国口述史学必须认真思考自己的出路。
首先,中国的口述史学必须要完善自己。保障口述史的发展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的特征。在刊物的创办、相关机构的设置上保障其广泛性,在政府规范建设,社会资金投入,建立奖励机制上体现其真实性,调动史学工作者对口述史研究的积极性。其次,加强口述史学科、口述史专业的培训,确定口述史学的学科归属,培养专业人才。可以通过提高综合素质和扩大社会影响力两个方面着手。成立牵头部门把全国口述史研究的学者组织集合起来进行专门的培训,并邀请资深专家讲授,答疑解惑。成立区域(课题)学习小组,相互联系与沟通,把口述史理论贯彻到口述访谈实践中,培养出一批口述史研究的专业队伍,推动其发展。最后,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中国口述史的发展在满足自身需求的同时,也可以为西方研究中国问题的学者提供宝贵资料。中国的口述史研究者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如语言、身份等与国外学者合作,取长补短,加强彼此之间的联系和合作,并及时交流与共享最新的学术信息和科研动态,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口述史在国内外学术界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英]保罗·汤普逊.覃方明等译,过去的声音:口述史[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25.
[2] 岳庆平.关于口述史的五个问题[J].中国高等社会科学,2013(02).
[3] 李星星.中国口述史研究综述[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6,10(10).
[4] 傅光明.口述史:历史、价值与方法[J].甘肃社会科学,2008(01).
[5] 张广智.论口述史学的传统及其前景[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3(03).
[6] 姚力.我国口述史学发展的困境与前景[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5(01).
作者简介:郭晓庆(1993.08- ),女,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49845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