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药走向美国的障碍和对策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文章以克拉克·洪价值取向理论为依据,探讨中药走向美国的障碍和对策。通过查阅文献,从人性取向、活动取向等方面比较梳理中西药发展史,并基于此探究中药走向美国的障碍,提出中药国际化发展新思路。
  关键词:价值取向;美国市场;发展障碍
  21 世纪以来跨文化交流日益发展,不同价值观相互碰撞。随现代医学模式变化,中药研究成为热门,如中草药治疗糖尿病足、中药靶向给药系统研究等[1-2]。同时,中药给医学进步带来新贡献,其国际化得到世界关注。尤其是我国加入WTO 后,实施“中医药国际化”战略已成必然选择[3]。对此不少学者从公共外交、战略规划等视角进行探讨[4]。中药国际化发展也引起国外学者关注,认为中药已更多用于西方,但其有效性尚乏依据[5]。具药理活性的草药可能利于临床或有毒,但大多数在用于临床后无明显不良影响[6]。还有人将中医药描述为“伪科学”[7]。由此可知,中药国际化发展仍存障碍。
  其中,美国对中药发展的政策尤为严格。中药进军美国始于上世纪90年代,美国通过《饮食补充剂健康和教育法》确定了中草药的合法地位[8]。但发展至今,中医药国际准入还面临一些障碍。可见,中药走向美国仍受制约,两国的文化差异也不容忽视。文章将基于克拉克· 洪的价值取向理论,探究中药走向美国的障碍。
  一、克拉克· 洪的價值取向理论
  (一)价值取向定义
  克拉克洪-斯多特贝克的价值取向模式发表于《价值取向的变奏》一书中。价值取向指的是“复杂但确定的模式化原则,与解决普通的人类问题相联系,对人类行为和思想起着指示与导向作用”。这一模式包括人性、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活动、关系和时间[9]。
  (二)价值取向内涵
  克拉克· 洪的价值取向中,人性取向有性善论、性恶论及二者兼具;人与自然的关系取向包含服从、征服和和谐;人类活动取向有做事、存在和成为; 关系取向包括个体主义、等级制和附属性;时间取向有过去、现在和未来。
  二、价值取向理论视角下中西药发展差异
  (一)性善易疏与性恶多严
  儒学较大地影响了中国文化,故多数中国人认同“性善论”,也因此疏于制度管理。这在医药学上表现为凭经验论治的现象和制度管理的不足。美国文化受基督教等影响,强调人性的可变性,因此重视法规、条文。这在医药学上表现出制度化的医疗管理体系和严格的标准,如美国FDA认证等。
  (二)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
  中药从天人一体的角度阐释自然观。它不仅吸收了儒学文化,还融合了《内经》等内容。《神农本草经》阐述了药物的四气五味。五味对应酸、苦、甘、辛、咸,其在五行分别对应肝、心、脾、肺、肾。由此可知,中医以天人合一的思想取药材用于人体治疗,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体现。美国人本主义提倡用意志和理性改造环境,征服自然。在其影响下,西方医学认为所有自然力都应被征服、利用。因此西药以“灭杀”的形式进行治疗,是征服自然的体现。
  (三)以静制动与变革创新
  中药发展是历代医家不断完善理论的结果,属存在取向。《神农本草经》建立了中医药理论体系框架。后陶弘景著 《本草经集注》,刘完素著《本草论》,王好古著《汤液本草》,李时珍著《本草纲目》等。中药在历史的传承中历久弥新。西药发展强调行动,力求变革创新。随着西医体系的完善,西药理论更新迅速,行为药理学、认知药理学等新理论兴起并快速发展。
  (四)君臣佐使与定点治疗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社会地位,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鲜明等级关系。在此影响下,中药的“君臣佐使”理论应运而生。它取材于四象结构,即老阳为君,为父,为夫,为天,为夏;老阴为臣,为母,为妻,为地,为冬;少阴为佐,为长,为秋;少阳为使,为幼,为春。君臣佐使各司其职以达平衡。美国文化著重个人独立与自我奋斗。在此影响下,其药物治疗作用不存在配伍,且治疗点较小。西药效应是药物小分子和机体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的结果,是机体细胞原有功能水平的改变。可见,它从细胞各级水平去探讨,并以更精细化的治疗发展为荣。
  (五)回归过去与创造未来
  中药发展有赖于各代医家传承与完善,奉行过去取向。《神农本草经》总结了汉以前的药物知识,记述了君臣佐使、七情和合等理论,对合理处方、提高疗效等具重要指导作用。《集注》在诸多方面对中药理论体系进行完善与创新。《新修本草》新增了几百种药物,并按功能主治进行了分类。诸如此类,不胜列举。西药发展认为变化是必要和有益的,奉行未来取向。西方科学的发展衍生了机械论,认为自然有其运动规律,不能随人的意愿发展。这也影响了医学,人们开始意识到疾病是源于机体内受到某种伤害,机体的不适无个体差异,药物、外科手术可治愈或缓解疾病。在这种观念影响下,西药借助科技快速突破并不断微观化。
  三、价值取向理论视角下中药走向美国的障碍分析
  (一)中药标准化体系的不完善
  中医是一门经验医学,其配方多源于古方,现今大多数中医用方都以古方为基进行加减。临床过程中,即使医家选用自己的经验方,其药对配伍也基本从古方出发。因此,中药的发展缺乏标准化体系的构建,中西方人性观差异形成了发展障碍。
  (二)中药的“去中国化”
  中医取中药于自然并造福于自然界生灵,这是中华民族对自然的尊重与感恩;而西药一般用化学合成方法制成或从天然产物中提制,由人主观选择保留与否,是改造自然的一种体现。在中药向美国发展的过程中,为达美国标准认可,中药注重研究药材成分提取而弱化了其特色理论如药性、君臣佐使等,这是一种妥协而不是发展。
  (三)中药理论的“伪科学”
  中药的发展源于神农尝百草,扩充于多年临床实践,但缺乏实验支持,故被认为依附于“伪科学”理论而难以被倡导科学性的美国文化所接受。西药通过大量科研实验研制新药、淘汰旧药,使其发展与时俱进。中西药不同的活动取向使中药理论发展存在障碍。   (四)中药的独特治疗观
  中药治疗注重整体观念。如暑湿导致的头胀可用中药佩兰,患者病位在头,病因在脾胃虚弱所致中焦湿阻,故用佩兰化湿和中,而头胀得愈。同时,中药有君臣佐使之分,四者相互配伍使中药疗效得到升华。而西药注重局部,针对病痛部位进行给药,并不断向更微观化发展。中西药治疗理论差异阻碍了中药发展。
  (五)中药理论的繁复性
  中药理论有几千年发展史,其源流、效用需很长时间才能被理解、把握。中国民众从小到大的教育涵盖了悠久发展史,故其对中医药的接受程度较高,并以此为自豪。相对而言,美国自身发展史短,且其民众对中国整体历史发展研究较少,故很难理解中药理论,对其接受度较低。因此,中药在美国的发展因不同的时间取向,难以被美国文化接受。
  四、价值取向理论视角下中药对外发展对策
  (一)建立标准化体系,传播人性思想
  中西药因其人性观差异,产生了不同的管理制度。为进一步推动中药国际化发展,必须传播“性善论”思想。必须让国际认识到,“性善论”不等同于人性本善,它是对道德的补充而非对法律、制度的反对。对此,不仅应加强中药发展的标准化体系建设,还应在国际传播对“性善论”的正确理解。相信在双管齐下的努力中,中药国际化发展一定能事半功倍。
  (二)坚持中药特色,传播中庸之道
  中藥在遵“天人合一”的基础上循中庸之道,通过配伍医治发挥疗效,但国际对中药的认可仅停留于其有效成分,这对其国际化发展十分不利。因此,推广中药的中庸之道势在必行,包括天性与人性合一、理性与情感合一等观点。若能让美国文化理解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关系,在美国的中药发展会有新的突破。
  (三)完善中药理论,加强实验支持
  中药理论历经几千年洗礼,在临床实践积累下有深厚底蕴。其创新发展的源头在传承,包括了道地药材、传统制剂等。但中药对外发展需沟通桥梁,其在挖掘自身传承的同时,应顺应时代发展,结合科技,用实验和数据增强国际对中药的认可度,推动其国际化进程。
  (四)宣传中药治疗观,传播整体思想
  整体观是中国古人对自然的认知,早在《易经》中已有所论及,在《内经》中又有更详细的阐述。后历代医家遵循、继承并发展整体观。运用中药治病时,首先应明确当年的五运六气,然后辨证论治,据其君臣佐使配伍治疗。故中药的治疗模式是整体观念、普遍联系。相较而言,西药的治疗模式是分析的、一分为二的,即“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二者治疗观南辕北辙。我们在宣传中药疗效的同时,应注重整体观的推广,使美国文化更易接受中药。
  (五)精炼中药理论,加强文化沟通
  中药理论源远流长,内容丰富。而美国发展时间短,其文化仅几百年历史,渊源相对简单。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中药理论再作精炼,并结合日常生活解释、分析,以期让美国文化更好地接受内涵丰富的中药理论,并推动中药国际化发展。
  五、结语
  中药进入美国面临较多障碍,其实质是中美文化的差异。从克拉克· 洪的价值取向理论出发,中美文化可在人性观、自然观、活动观、社会观和时间观上都有差异性。基于此,中药在美国的发展应从跨文化角度出发探索新的推动力。
  参考文献
  [1] Chen,S. etal.Safety and effectivenes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al herbs for diabetic foot: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2017,37(06):735-745.
  [2] Di,C.L.et al.Application of targeted drug delivery system in Chinese medicine[J].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2009,138(02):103-112.
  [3] 卢磊.公共外交视角下的中医药走向世界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7.
  [4] 桑滨生.打开国门 促中医药走向世界[N].健康报,2017-09-13(005).
  [5] Shang, A.et al.Placebo-controlled trials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and conventional medicine comparative stud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2007,36(05):1086-1092.
  [6] Debbie,S.Toxicological risks of Chinese herbs[J].Planta Medica, 2010,76(17):2012-2018.
  [7] Listed N A.Hard to swallow[J].Nature,2007,448(7150):105-106.
  [8] 刘建廷.文化视野中的中医药国际化战略[J].经营与管理,2011(10):32-34.
  [9] Kluckhohn,F.R.,&Strodtbeck,F.L.Variations in Value Orientations[M].Evanston IL:Row,Peterson,1961.
  [10] 李俊旭.行为药理学:历史与现状[J].神经药理学报,2011,1(01):55-64.
  [11] 张均田,刘少林,蒋学英,楚世峰.认知药理学,历史与现状[J].神经药理学报,2015,5(01):1-9.
  作者简介:董玥(1997.03- ),女,汉族,浙江绍兴人,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中医八年制专业(本硕连读)。
  通讯作者:谢苑苑(1982.06- ),女,汉族,浙江杭州人,副教授,主要从事英语教学与对外汉语教学,硕士,研究方向:中医跨文化传播。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49845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