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网络舆情引导策略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网络媒体不但改变了我国信息传输的方式,也成为新闻传播活动重要的传输形式和手段,也为网民表达自身意见和参与经济社会生活供应了便捷的平台。网络传播的特点和传播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促使传统新闻媒体不能实现的个人言论自由也在发生变化。网络舆情也因此体现出很多复杂的状况。然而我国网络舆情引导也存在很多不足,如,预防网络舆情的危机意识淡薄、信息公开不及时、法律法规不健全、利益诉求渠道不畅等,因此探究网络舆情引导策略对于在实际工作中有着重要的指导方向和意义。本文简要分析了目前网络舆情事件中的问题,并且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有效引导网络舆情事件的基本策略。[1]
  关键词:网络舆情 引导 策略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9)10-0266-01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当我们进入互联网时代,信息的传播方式发生了改变,相比于传统的媒介,网络信息有着速度快,传播范围广泛,且人人都可成为新闻发表人的特征,已经成为社会不可忽视的主流信息传输形式。当社会敏感问题发生时,很容易发酵成为热点事件,一旦政府部门反映迟缓、网络舆情引导不足的化,很容易产生网络舆情事件。近几年,很多网络舆情事件说明,网络舆情在逐步转变成为晕轮生态环境,从而在全新的网络舆情格局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市场份额,这也对逐渐转变的社会管理形式具有关键而重要的影响。所以探究网络去请引导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二、网络舆情事件存在问题
  1.预防和迅速反应网络舆情危机的意识淡薄
  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一些官员、企事业家,不能快速适应信息传播途径的改变,思想守旧,对于网络舆情事件的认识不够深刻,公关危机意识淡薄,不能及时做出第一时间的反应,以至于事件发酵到失去群众的信任。其具体表现有:有关部门对于网络舆情事件缺乏正确的认知。网络发展迅速出乎人意料,面对众多网民的意见,要么听之任之,不予以引导,要么沿袭旧制一声不响,埋头苦干,不做声明。有的要么草率解决,用一个声明就想平息事件,没有做深入的调查。这些做法都不能很好的解决舆情事件,有时还能起到相反的作用。对于一些有损政府形象的舆情事件采用强硬的措施,[2]删帖或者关闭网站,已达到禁止的不低。这样的做法不仅不能平息事件,反而会加大事件的传播。舆情是双面的,它不仅可以反馈和暴露问题,也可以利用媒体进行舆情疏导,从而做到政府公关,并恢复政府形象。
  2.信息发布不及时,过程不透明
  在网络社会中,网络舆论逐渐成为民意表达的集中地。但是,政府对网络舆论不敏感,或者看不起信息的发布。它没有通过有效渠道及时发布代表权威的信息,从而失去了积极引导舆论的机会和平台。当各种言论或信息出现在网络上时,是否有及时、有针对性的信息解读,这就失去了舆论导向的有力声音。网民对大量信息的时间和精力有限,他们识别信息的能力有限,他们容易听到谣言,滋生舆论危机,激化矛盾,甚至可能引起抵制情绪。
  3.缺乏明晰的法律条文或规制
  毫无疑问,各级党委和政府都非常重视网络舆论的引导。并从以人为本的角度,维护社会的稳定发展。因此,预防突发事件,正确引导网络舆论,应是工作的重中之重。但是,在我国现行的法律制度中,没有专门针对网络舆论事件的法律规定,相应的应急措施也不完善。这使得政府在引导和管理网络舆论事件时束手束脚,相关部门和法规难以有效地限制舆论事件的行为。在舆论引导过程中,责任难以区分,缺乏法律指导,致使部分领导干部无法把握宣传方向,准确判断舆论事件的严重性。在众多网民的呼声中,事件升级,处理不当最终导致事态愈发严重。
  4.群众的合理利益诉求渠道不暢
  在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分层加剧的背景下,有必要建立一个长期有效的利益沟通协调机制,使各群体的利益得到充分表达。特别是现阶段,我国网民数量增长迅速。网民利用网络上的各种平台发表意见,并可以广泛传播。这也直接导致了具有多样性特征的舆论突发事件的发生。目前,我国网络体系不完善,社会管理滞后,政府与公众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当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往往无法通过有效的沟通进行协调。地方官员执政观念也存在偏差,地方官员往往以牺牲群众利益为代价追求自身利益,导致社会条件和舆论的扭曲。
  三、引导网络舆情事件的策略研究
  1.加强人员培训,快速反应,进一步增强危机意识
  新通讯手段的迅速发展,使信息和事件更加零散,不仅有利于政府进行宣传,也给政府新闻管理和突发事件舆论引导带来了新的挑战和考验。有些官员对新的交流方式和内容不敏感,对新事物的接受度较低。因此,加强人员培训和管理也是当务之急。
  网络舆论的产生和发展并不是“无中生有”,舆论在网络上的扩大是有原因的,最终形成舆论事件就需要引起高度关注。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加强对网络舆论事件的预防和应对意识,[3]加强人员培训和管理,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密切关注时事热点和各网站舆论导向,监测重大新闻报道的网络舆论,及时发现潜在危机。
  2.及时披露信息,公开透明的调查过程
  及时公开信息,公开透明的调查过程拓宽公开信息渠道,及时反馈和公开信息。面对突发事件,特别是敏感事件,网民往往陷入恐慌状态。其主要原因是信息获取渠道狭窄,不了解调查进展情况,容易出现偏袒听信的现象。因此,及时发布信息和公开透明的调查过程,可以稳定人心,防止偏见,充分保护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表达权。以政府信息网站建设为平台,促进公众与政府的沟通,积极拓宽信息渠道,鼓励公众回馈信息,不断提高公众参与政治的积极性。
  加强对网络媒体舆论的引导。充分利用快速便捷的网络优势,正确引导舆论,不断更新突发事件新闻报道,确保信息真实可靠,赢得主动。
  3.畅通网民利益表达渠道   建立畅通的网民利益表达渠道,提高网民在网络上政治参与热情。大多数网民都是理性的,他们都在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因此,政府应建立网民表达诉求的渠道,及时跟进网民的反应,使政府能够及时了解并努力协调和规范网民的利益。
  提高网络政治参与者的素质,规范网络政治参与者的行为,“政治参与者的素质直接影响到政治参与的方式、目的、性质和效果”。要把握网络演讲的主导地位,培养网民正确识别各类信息、全面看待问题的能力,广泛、深入地宣传党的思想方针政策,引导网民增强对当前政府工作的理解和认知,以逐步提高其政治参与的素质能力。
  4.加强对网络舆情的正面引导和对负面信息的疏导
  网络舆情的泛滥究其原因是没有对舆情进行正确的引导。要确保舆情的健康发展,就需要构建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网络环境。各级政府在工作中应积极发挥引导作用,采用科学的方法对网络信息进行正面引导,同时也要积极面对负面信息。[4]引导网民积极向上,理智合理的表达自我观点,直面负面信息。这就需要政府在日常工作中建立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
  5.行政许可公众访问互联网
  一些国家会要求网络用户要先获得有关部门的许可方能访问互联网。例如,韩国政府推动网络实名制;美国对于IP地址有着严格的要求等。目前看这些强制性手段是有效的,我们也可以借鉴使用。
  6.加强政府网络舆情管理的人员配置
  第一,扩大官方评论队伍。通过对网络舆情的引导,在这一交流并达成共识的过程中,扩大评论队伍,发展优秀人才,才能有针对性的开展监督工作。第二,发挥行业意见领袖的作用。意见领袖是指在某一领域的专家,或是在传播活动中表现活跃的一小部分人。他们往往对于所关心的事情有着深刻的了解和分析,并能夠对其他大众产生较大影响。当舆情危机爆发时,应尽快和专家进行沟通,听取其建议,有该领域专家的支持,网络舆论就可以表现出比较符合预期的理性状态。第三,加强对网民代表的引导。当发生网络舆情之后,事实真相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在这时引入一些网民或第三方机构加入到对事件的调查中,并及时在网上进行跟踪报道,将政府的决策工作公正性展示出来,有利于塑造正面的政府形象。
  参考文献
  [1]邓婷伊.网络舆情中政府干预特点及策略分析—一江苏地区政府舆情为例[J].传媒观察,2014(1).
  [2]王宏伟.地方政府提升网络舆情应对能力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4(4).
  [3]凯斯·桑斯坦著.网络共和国一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M].黄维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 版社,2013年版.
  [4]周如俊,王天琪.网络舆情: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领域[[J].思想理论教育,2017(1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50221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