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万浩然

  摘 要:在时代要求呼唤下,人民的需求呈现多样性特征,表现出对美好生活及美好生态文明的需求。为此,我国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以人民为中心,从人民的需求出发,对生态文明建设高度重视,并在实践中,结合具体实际,为解决生态文明问题,在生态保护、治理和防护方面提出来一系列新理念、新方法,深刻地回应了新时代条件下,中国为什么要建设、发展什么样的以及怎样更好地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这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科学理论指导下,结合当下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具体情况产生的顺应时代要求的科学理论。对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进行系统地学习和探究,对于加快新时代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完善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关键词:生态文明思想;生态保护;生态治理;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9)10-0059-03
  经过四十年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物质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下,人民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在新时代的环境下,人民对于生活有了更高层次的需求,不仅仅满足于普通的温饱,表现出了对美好生活及美好生态文明的需求。然而,生产力和科技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使得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出现了诸多问题。而现如今,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关键因素,使得各国逐渐开始意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并积极谋求最优化的治理方案。党中央对此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体系,形成“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党的十九大报告再一次指出,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國。基于此,以马克思、恩格斯的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来指导新时代下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是我国解决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对于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内涵
  (一)立足点是人与自然是统一的自然观
  新时代的生态文明观指出,人是从自然中脱胎而来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体,人的生活和生存离不开自然,自然为人类提供了生存和生活的物质资料以及生产场所,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人的发展受到自然的制约,但是,人类具有主观能动性,这就决定了人类对于自然有一种主观支配意愿,这在一定程度上滋生了人类征服自然的思想。经过我们多年的实践,我们发现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以人类统治自然,征服自然为主的纯粹的对立关系,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一方的存在和发展以另一方的存在和发展为前提。人类运用自然、变革自然是进行物质生产活动和物质流动的前提,要尊重自然规律,按规律办事,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在借助自然发展生产力的时候达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效果,这几年,人类对大自然过度的开发利用,这种粗放型的资源开发方式最终成了人类发展的绊脚石,制约了人类的和谐发展,人类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我们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首位,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原则,贯彻落实绿色发展,协调推进的政策,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绿色生态新格局。
  (二)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
  新时代的生态文明观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这是我国在不断生态文明治理和防护实践的基础上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下得出来的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的科学理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揭示了现代化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要求,赋予了美好生活新的科学含义,提升关于人和自然关系的理论认识,打破了发展与保护难以统一的思维束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必须全面坚持和贯彻新发展理念,协调好发展与治理以及保护的关系,形成绿色的发展方式和低碳生活方式,不断推动科学的生产发展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发展,不断推进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
  (三)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基本民生观
  新时代的生态文明观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实惠的福祉,青山绿水就是生态环保,就是良好环境,就是幸福。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需求得到了满足,与此同时,人民的需求也不再是单一的物质文明需求,更多地呈现出多方面多层次的特征,对于物质的需要逐渐转变为对精神文明的需要,期盼更加优良的生活环境和生存空间。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和其对人民健康的影响以及生态治理难度的增加已经成为我们当下要解决的突出问题,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问题。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统筹兼顾广大人民群众当代和今后的生态文明权益。坚决打好环境污染预防治理攻坚战,提升生态产品供给的质量,不断解决人民群众对于良好生态建设的需求,提高人民的幸福感。
  (四)把握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系统观
  新时代的生态文明观强调,生态环境是由各个要素组成的统一整体,牵一发而动全身,对于这个系统的治理和防护,从长远来考虑,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各要素共同治理,共同发展。生态是许多要素构成的统一的自然系统,是各种自然要素相互制约、相互依存达到平衡发展的生命共同体。这个生命共同体是一个不可分割整体,各要素彼此制约平衡,共同构成了这一整体,同时这个共同体有自己内在的运行规律,具有整体性、系统性及规律性,在推动各要素发展的同时,要考虑他的整体性,要保持彼此的平衡,不能厚此薄彼,打乱它的系统性,破坏它的规律性,这样不仅不能促进某一方的发展,相反,会制约各方面的发展,从而影响整个生命共同体的发展。推动山水林田湖草协调发展,要统筹考虑自然生态的各个构成要素,山上、陆地、海洋以及河流湖泊、草地等,都要进行宏观调控、系统治理、整体保护,全方位治理,增强生态系统自我恢复能力,达到生态平衡、充分发挥生态功能,构建良好的生态体系。   (五)建设美丽世界的共赢全球观
  新时代的生态文明观强调,人类社会是一个整体,其生存的环境也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系统,各国彼此息息相关,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建设绿色家园、构建绿色生态文明体系是全球人类共同的梦想。但是,当下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环境污染、生态系统脆弱已经成为全球挑战,全球所有国家都被席卷入内,无一幸免。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置身事外,不受生态系统恶化的影响。全球各国应该站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高度上,联合起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谋求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推动现代化生态文明体系的发展。
  二、生态文明思想的哲学意蕴
  当代生态思想不仅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更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运用的最新成果,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的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概括和总结。要想更好地发挥生态文明理念的实践作用,就要明确其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交叉融合的思想核心、思维角度以及结果,更加深刻地理解生态文明思想,从这些基本要素出发找到其融合的方向,不断推进理论的发展和实践的发展。真正实现二者的融合,促进二者共同的发展,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一)思想核心是主体生态
  在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并且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桎梏的今天,生态思想必须作为一切生产生活的核心摆在首要位置,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观认为一切事物都具有客观实在性,在自然界中所有的一切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从这个观点就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强调的是自然界的一切都是客观存在的,都有其存在的意义,而人作为自然界的主体,离开人谈生态问题就没有意义。主体生态是当代生态思想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共同内涵,在当前生态问题逐步增多的情况下,对于当代生态思想建设来说,要确定其“主体生态观”,只有在“主体生态观”思想的指导下,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而采取措施对生态环境进行改善,而“主体生态观”实际上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两个理念的融合,最终指向人本主义精神,是两者相互融合的共同基础,通过融合,使生态观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实践观”相结合,从而更好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思维角度是辩证生态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和治理的不断深入,当代生态文明出现的客观问题越来越多,因此在建设生态文明时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各种生态问题的内在规律,形成系统的理论,更好地指导生态文明的建设。而对于生态问题本质的把握,离不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这就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运用,在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过程中,要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从辩证思维出发,既要考虑到出现问题的原因,又要对其进行理论升华,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进行指导。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就是关于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二者相互融合的思维角度是辩证生态,新时代的生态文明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唯物辩证法又是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又进一步推动了当代生态文明的发展。
  在生态问题的解决中,我们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用辩证的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来解决生态环境面临的新情况。对我国现在的生态问题根据其具体情况,分析原因,采取不同的解决方式。如生态问题水土流失、污水排放等,处理的过程中水土流失的主要根源是绿色植被遭受破坏,土壤涵养水资源的能力不断下降,处理时要抓住主要原因,从增加植被覆盖率入手。而污水排放则是企业的各种生产行为导致,在解决中要从现代企业入手。除此之外,生态问题的解决还需要用辩证思维来解决,注重生态保护的同时,还要考虑生态的经济效益,不断推动经济建设的发展,使得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相互促进。
  (三)最终结果是和谐生态
  無论是当代生态思想,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生态理念,其最终目的都是实现人类的自由全面发展,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和谐生态,为人类充分发挥自身能力提供良好的环境。当代生态思想注重对生态保护和治理,揭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要求,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宗旨,并且指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最终目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对于生态建设的论述中虽然更加注重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实现对自然的改造,但是也指出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人类要按规律办事。在社会实践中人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因此,人对自然的改造必须要是有益的改造,所以其最终目的也是实现“和谐生态”。
  三、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
  (一)制定并且完善当今现有的生态环境法律体系
  我国目前的环境法律的制定难以赶上现今生态环境破坏的速度,因此为了减少对环境的破坏,维护生态可持续发展,政府必须要制定更加完善的法律法规,并且要对公民进行普及,在全社会形成违法必究、深究的氛围,让所有人类意识到破坏环境的严重性。对于那些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必须要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政府也要加大对于环境破坏的惩罚力度,上行下效,提高违法成本,只有这样才能够减缓环境破坏的速度。政府要赋予环境执法部门更高的权力,制定一系列切实有效的管理措施,增强环保部门的积极性,让他们意识到自我存在的价值,调动执法人员的积极性,普及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二)构建多元主体的共治模式
  当今中国生态环境的治理,不仅要依靠政府的力量,也不是一两家企业的事情,生态文明建设和治理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是每个社会公民共同的事。需要政府部门、企业、社会组织、社会公民等各个主体共同努力,共同发挥作用。因此,过去依靠政府或者企业的单一治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构建多元主体的共治模式就成为当务之急,同时,还应注意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多元主体共治模式中,多元共治的生态治理模式因为其主体的多元以及主体特点的不同而具有多元性、复杂性,但又由于他们共同为一个目标而奋斗,殊途同归,因而又具有合作性、共赢性、生态共同体性等特点。其次,还要注重充分调动全国各族人民的积极性,让全国各族人民都加入生态文明建设中。统筹兼顾,求同存异,充分利用这些特点,发挥不同主体在治理和保护中的不同作用。积极推动构建绿色生态体系,推动现代化生态治理体系的建立。
  (三)弘扬生态文明的主流价值观
  理论是行为的指导,价值观是行动的先导。形成正确的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是构建良好生态体系的首要任务。价值观形成以后,更难的是对于价值观的坚守和贯彻。弘扬生态文明的主流价值观,坚定地树立生态文明理念,要通过对社会大众进行资源、环境、国情以及生态价值观等方面的普及,培育和增强社会公民的环保意识和生态理念,在全社会形成生态治理和保护双管齐下的风气。更要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关于“文明、和谐”等核心价值理念,带领社会大众积极践行生态文明的科学理念,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为构建生态和谐、社会文明的生态共同体夯实力量。
  四、结语
  当代生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下,在实践发展的推动下孕育而成的,在建设生态文明的实践活动中要用辩证的观点去解决实际问题,解决过程中要抓重点,同时兼顾经济效益,统筹各要素的发展,实现“1+1>2”的效应,同时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保护和治理双管齐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1]马强强.马克思哲学的生态内蕴[D].长春:吉林大学,2015.
  [2]于爽.有机马克思主义与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对照及启示[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5).
  [3]刘红玉.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及当代启示[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版),2017(10).
  [4]邬龄惠.探析当代生态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融合[J].电大理工,2017(1).
  [5]赵志升.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对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D].兰州:兰州理工大学,2017.
  [6]吴晓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生态思想[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6):77-84.
  [7]于秀玲.马克思生态思想的哲学解读及其当代意义[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50427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