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思政课教学中的运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曾易
摘 要:运用“混合式”教学,是今后思政课教学理念和构建模式的发展趋势。构建主义和人本主义心理学为混合式教学提供了理论基础。在思政课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尤其要注重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教学策略的要素构成、教育环境的营造、教学评价环节和反馈机制等的确立。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思政课;运用;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9)10-0151-03
随着现代科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快速发展,借助现代教育技术而生的“混合式”学习方法已成为当今课堂教学的新景观,它的出现取代了传统的教育模式,正对原有教育形态进行着一次悄无声息的变革,其不仅仅冲击着教育方式、教育内容、教育环境的变化,而且对教育技术手段、教育资源和教育质量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作为大学生必修课程,在以往的教学中以理论知识的传授为主,较少考虑学生的兴趣点和关注度,也未能给学生形成有效的激励和恰当的课堂氛围,学生参与课堂积极性难以形成。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出现拆除了课程教育的围墙,打破了时空的壁垒,创造了新的教学样态,上好了就是在大学生中坚守意识形态的主阵地,唱响思想政治理论战线上的主旋律,注重了教学形式的广度学习和教学内容深度学习的两个维度,实现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高阶化、教学资源更加多样化,降低了教学与学习的成本,建构起师生共同体的学习交流社群。但同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而言,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得不好,只能是夸夸其谈,浮于表面,不能直抵人心,达不到教育效果,更谈不上个性差异教育。因此,运用“混合式”教学模式,要求每一个教育者完成教育身份的转变(即从传统意义上的传授者向引导者、组织者、点拨者、共同学习者和参与者角色的转变),还需要从教学的有效性上多加思量。
一、混合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混合式教学模式源于在线学习形式。从学生的角度讲即为混合式学习,表现为一种能力的达成。它是将正规的教育课程知识,通过在线学习形式自主选择相匹配的时间、地点、路径或进度,完成学习目标。从教师的角度讲,即为学习课程或科目的各种模块进行设计(既包含线上,也包含线下),为学生选择最佳的教学途径,为教学目标的完成提供一种整体性的学习体验。其教学过程本质上体现为心理认知形成,正如建构主义所认为的那样,“学习者通过为自己的经验赋予意义而学习。”“学习者对于呈现给他们的一切并不是用‘纯粹的形式’而‘吸收’。”[1]27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往往赋予所呈现的知识以“关联性”的意义,通常是将新的知识和相关信息或者对经验思维中已有的知识进行关联性的对照。由此形成的过程,学习者要么可能会改变已有的框架模式,要么被新的信息重组以适应以往的思维框架。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称这个过程是同化(assimilation)或顺应(accommodation)。对于认知处于发展阶段的大学生,都有可能犯类似的错误。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对于知识的吸收,往往会在一定程度上赋予其不恰当的意义,并极可能将这些错误的认识“错误”地纳入一个并非程式甚至是错误的认知框架中。为了避免这种错误认识的再现,需要老师的协助,帮助大学生厘清必要的理念和思维框架,以便这些建构在学科基础之上的思维框架更加有效和富有时代意义。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贯穿整个大学期间,从大学生入校之日起,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运用以往在现实生活中的分析和观察问题的经验和思维方法,引导学生构建新的思维框架,适应新的学科需求。
作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领军人物,戈登·奥尔波特(Gordon Allport)、亚拉伯罕·马斯洛(Abraham Maslow)以及卡尔·罗杰斯(Carl Rogers)等尤其重视教育对象的独特性。按照马斯洛的理解,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需要,从基本的物质生存所需,到较高一级的接受关爱,再到被尊重,再到得到美感欣赏的需要。如果这些需要都达到满足,人就是一个自我实现的人。而自我实现的人必然拥有一种平衡而完整的人格,如优秀的品质、自主性、富有创造性、展现独立性、体现利他主义等[2]10。虽然很多教育学家接受马斯洛的这套理论,但马斯洛并没有在教育领域深究其教育意义,直到卡尔·罗杰斯把该理论借鉴到教育领域中。罗杰斯从教育的“经验学习”为基础得出,“教学的作用被高估了”[3]103。他认为教育家和公众过多地关注教学,可是不幸的是,我们高估了教學的价值。其后果是,在教育的过程中产生了一堆与教育毫不相关的问题,这是十分荒谬的。他认为,教育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学生不是教师传递知识的被动接收器。学习是一种自发性的活动;学习的根本是意义本身,即学生独特的意义;学习是能力的提升;学习的掌控权在于学生自由的参与中;教师只是提供指导、建议、鼓励,抑或是适时的告诫。他强调:“传授给学习者的知识其实相比较而言无关紧要,对学习者的个体行为也几乎或完全没有重大影响。”[3]152教育的关键不在于教师教了什么,而在于学生从中学到了什么。教师的作用不是将知识和技能传授给了学生,而是帮助学生将其转化为各自的知识和技能。从马斯洛和罗杰斯的理论贡献可以看出,教学的真谛是建立在自由、选择、个人成长、情感发展和心理健康基础之上的。这些理论贡献和目标体现理应成为混合式教学的理论依据,相较于传统的教育形式,每一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摈弃传统机械地把课程内容打包的方式传递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经过教育最终达到个体自我实现的目标。
二、混合式教学在思政课中的体现
混合式教学是“互联网+教育”时代的产物,充分体现了“科技改变生活”的必然,体现着知识传授过程中教学方式的互补性、教学需求的差异性和教学体验的主动性。在开展思政课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尤其要注重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教学策略的要素构成、教育环境的营造、教学评价环节和反馈机制等的确立。 (一)混合式教学的基本特征
第一,教学方式的互补性。混合式教学既需要教师面对面的知识讲授,对知识结构性比较强的知识体系以及具有探究性、挑战性和互动性的教学内容,进行直接的交流与沟通,以达到对相关内容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还通过网络信息资源和技术手段对学生提供个性化、能力本位的培养,以弥补教材陈旧的缺陷。
第二,适应教学需求的差异性。传统的教学是一种工厂制,是工业时代的残留。教学资料主要是教材、讲稿和书面作业,教学主要是面对面。学习和教学方式的单一,容易让学生产生厌烦情绪。混合式教学形式能满足教学需求的差异性,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差异性成长,区别于传统的教学中整齐划一的“倒模”式的人才培养方式。
第三,教学体验的主动性。哈佛大学博科教育和学习中心的特里·阿拉德杰姆(Terry Aladjed)说:“从认知科学的角度来说,学习是一个将知识由短期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的过程。评估研究已经证明,主动学习的效果是最好的。”[4]43混合式教学以学生自主性学习为主要特征,让学生从事动手活动、开展探究式和项目式学习活动,学生在教学内容的体验上具有主动性。
(二)混合式教学策略的要素构成
第一,教师:从传授者到组织者、共同学习者。将个性化学习和满足差异性需求教学联结起来,构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体系的基础。以学生为中心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将培养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养成、思维不断得到成长进步作为自身的最终归属,并形成不断学习的后续能力。这种能力会使学生成长为一个终身学习者,这也是我国教育事业所追求的目标。这也意味着教师身份的转变,他们由传统知识传递的传授者转变为知识的组织者,学习过程的设计者、顾问、导师、评价者以及咨询师,甚至是教学体验的共同学习者。在思政课的教学中,混合式教学的实施需要对教材与教学策略做到两方面结合。课程的设计首先要聚焦于学生,随后再考虑将教师、设施、课程、理论阐释、氛围营造等其他部分加以整合。课程的理论品质性质决定授课内容较为抽象,教学策略中应该充分考虑各专业学生的适应度,在教学方法和专业学科上做好恰当的表达,做到经验的积累,信手拈来。
第二,学生:从接受者到建构者。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在授课的过程中呈现出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由于大部分教师在讲授理论知识的过程中都是大班授课,教育对象难以有充足的机会和老师进行有效的沟通,被动地接收授课内容,对抽象的理论没有多大的兴趣,或者是在考试前死记硬背相关知识点,本门课程结束,课程的全部内容也全部遗忘了。从建构主义教育家的角度讲,这种不讲究生存意义的课程安排,不考虑课程设置效果的本身就是对教育资源的浪费。混合式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理论课中所有扩充的新信息、增加的新体验和带来的新刺激感觉,都是以促进学生为本门课程的学习赋予其本身的教育意义。这种教学体验的典型做法是:与前期的教学建立起相关的联系,或者是建立起与时代发展同步的新框架来适应新的信息。值得说明一点的是,在建构学生正确的观念形成的过程中,教师要对知识与理解的联系做好充分的设计。比如教师针对教学内容发布的阅读材料、视频资料、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时,主张学生认真地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做好疏导教育、比较教育、典型教育等教育方法在其中的运用,澄清事实,做出合理性的解释,形成说理充分、内容健康积极向上、赋有启迪意义的观点。
第三,教师与学生:学习共同体。混合式教学模式传递给学生的是快乐的学习方式,而同时,“站在教师的立场,混合式教学的兴起意味着与职业成就感、认同度、工作职权、提升发展等相关的激励真正出现在他们面前。”[4]175作为一个有着内在联系的共同体,不仅仅强调学习是学生应该要做的事情,尤其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学习要求,这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一体两面,也是学习共同体的内在构成。混合式教学已改变传统的一本教材、一本练习册、一组课件常年不变的授课模式,转变为学习共同体的意义构建教学与学习样式。教师将不再单纯是把时间花在课堂的“说书先生”,而是把精力放在与每位学生的交流上,努力做好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教练、参谋以及支持者,让学生在获得理论知识提升的同时,使他们也拥有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教学内容的目的性、有效性、满意度全部依赖教师与学生两大学习主体来共同完成,这些既需要教师加大自身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养成与发展,还需要学生树立学习主动性,增强参与意识,制订学习需求计划、设定学习目标,有充足的时间和正确的步骤保证学习需求的完成。关于学生对参与意识的认识,弗雷德里斯(Fredricks)等人的研究指出,参与包括行为的参与、情绪的参与和认知的参与[5]59-109。以此为借鉴,混合式教学中的行为参与,就是指包括参加课程学习及其相关的活动方式;情绪参与,包括对教师、同学、课程安排和班级的积极或消极的情感;认知参与,包括在学习课程内容以及培养新技能方面的投入。学生的参与为个性化学习体验提供前提和基础,也为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获取的主动建构者提供了教学策略的身份转变。
(三)混合式教学环境营造
第一,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特点,基于教学平台,开展线上基础知识相关教学背景的了解、一般性原理的掌握以及相关知识点的习题练习等,线下主要针对重点难点知识的分析讲解。
第二,通过借助教学平台,面向全校学生确定基本的考核环节,兼顾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考核环节,促进教师之间的信息传递交流,形成不同課程自身的教学特色。
第三,整合思政课程的教育教学资源,建立起教学平台的数字化教学环境,开发、收集、组织一批地方特色鲜明、资源丰富的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包括资源库、试题库、本土特色资源库等)。各类管理平台以及数据库的建设,在思政课中探索数字化发展途径,研究“教学平台”下数字化课程资源共建共享的策略。
(四)混合式教学环节与评价反馈机制的确立 第一,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要明确本门课程需要解决的问题或要达到的目标。确立一个指向明确的课堂行动计划,包括线上与线下的教学安排。教学安排要采取起点低、有差异、分专业、有层次、重体验的立体化教学方式,既有针对全校学生共有的教学环节,又有兼顾不同专业不同基础可考核的环节。
第二,赋予学生对课堂的信息反馈权。混合式教学作为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需要从制度上加以规范,而不是简单地将现代新媒体技术加入教学中,从学校层面讲建立一个包括有效的组织机构、校企共建教学资源、有保障的技术资源、教师队伍的培训与激励机制、行之有效的沟通与评价机制等,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现混合式教学的重要保障。教学设备的加大投入,增加教学中的考核环节,学校应该从未来战略的高度加以规划,包括对学生变化的认知和策略型学习的构建。应该充分考虑每一位学生投入学习的原因和出发点,利用策略赋予学生对课堂的信息反馈权。
第三,以真实的参与课堂为教学评价内容。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有部分教师错误地把学生的服从当作参与。学生对于课堂没有表现出对本课程的学习热情与激情,班级课堂安静,没有大声喧哗,回答问题时在得到允许时才开口发言,大多数教师认为这是一种应该接受的课堂秩序,但是依照Kim Brown、Tony Frontier、Donald J.Viegut等人的研究[6]20,这种服从性的课堂是被动的参与,并非真实的参与课堂教学。
三、结论及建议
任何的教育改革都要站在学生的视角,改革才能真实而有成效。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理论性强、抽象的课程,所以在对待此门课程的教学时,每一位教师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确保学生在情绪、认识和行为上得到鼓励与支持。一个成功的混合式教学往往是通过教学方式的改变形成个性化的学习形式,提高了学习的成绩以及思考问题的方式,同时还为学生提供了传统教学中接触不到的课程和学习体验。这些诉求的取得都是建立在良好的师生关系基础之上的,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好与坏。雅思贝尔斯说:“教育本身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些信念的树立,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与学生建立理解与尊重,由“可敬者”变成“可亲者”。
参考文献:
[1][美]加里.D.芬斯特马赫,乔纳斯.F·索尔蒂斯,教学的方法[M].胡咏梅,赵应生,王绯烨,译.北京:教育出版社,2008.
[2]Abraham Maslow.Towrad a Psychology of Being[M].New York:Van Nostrand,1962.
[3]Carl Rogers,Freedom to Learn Columbus.[M].OH:Charles E.Merrill,1969.
[4]混合式学习-用颠覆式创新推动教育革命[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
[5]Fredricks,J.A.,Blumenfeld,P.C.,& Paris,A.H.(2004).School engagement: Potential of the concept ,state of the evidence[J].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74(1),59-109.
[6][美]金姆·布朗(KimBrown),托尼·弗龙捷(TonyFrontier),唐纳德·J.维古特(DonaldJ.Viegut).参与度研究:防止厌学的诀窍[M].邵倩,译.哈尔滨:黑龙江出版集团,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50429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