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他律”手段的学生运动参与行为个案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我国大学生群体身体素质健康下降的环境下,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的“跑步打卡”软件与学生锻炼行为的学校硬性政策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以“运动打卡”为形式的新型校园体育文化的特色。通过对南阳师范学院实施“步道乐跑”政策的现状梳理,分析此现象下的政策实施可能性、学生参与效果、参与学生性别运动差异和心理差异,对这种新型的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情况提出问题和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行为;校园体育文化;他律行为
  为解决大学生群体体质下降问题,学者们展开了广泛的研究。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培养学生科学的锻炼习惯,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就要从大学生运动参与行为上着手。大学体育课程是学生参与体育行为的主要途径,然而在体育课时安排上不能满足大学生健身需要。课外体育活动缺少了学校的督促力和组织性,在吸引大学生参与和构建学校体育文化的效果上难以起到促进作用。近两年一些高校在体育课程考核之外,制定了“跑步打卡”的教学规定,要求学生每学期完成一定次数、规定距离的跑步行为,并把完成情况记入期末体育课成绩。这种利用“他律”手段推动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方式,在学生中逐渐形成了“运动打卡”的体育文化。文章针对南阳师范学院开展的“步道乐跑”(下文简称“乐跑”)的实施情况进行讨论,分析这一现象在学生体育参与和校园文化建设上的现状和困境。
  一、“他律”体育教学的推动——“乐跑”锻炼的起始
  (一)“乐跑”锻炼的实施主体
  国家“十三五”规划提出了“互联网+”的概念。在当今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和普及的环境下,新型媒介的不断涌现,潜移默化中改变着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习惯。体育活动,作为大学生综合发展的一项重要环节,在促进大学生发展良好的“体育性格”、“锻炼习惯”,提高大学生的体育能力,养成健身锻炼的良好习惯的背景下,把“互联网+体育”的教育理念做到实处,成为了一个崭新课题。
  “乐跑”锻炼行为的实施,是依托“步道乐跑”APP实现的。“步道乐跑”APP不需要人工干预、监督,利用手机下载软件,并通过后台把软件与学生教务信息绑定,利用手机的GPS定位功能,实现记录学生运动行为的软件形式。学生通过手机软件,可以实现自动上传运动时间、距离、速度和强度等信息,通过软件的反馈,可以掌握运动时长、热量消耗、运动效果等数据,给学生日常运动量规划、监控和自我调节起到了很大帮助。教师可以通过软件的实时反馈、计次统计、数据定位进行监督;学校可以提前规划学生的跑步线路、区域,随时调控学生的运动强度。通过软件的运行,学校实现了对体育课程教学的补充,教师实现了对大学生课余体育行为的督促。
  (二)“乐跑”锻炼实施的可行性
  我国经济大发展的主体下,互联网成为了大学生信息获取的有力途径,随着手机、移动终端设备的智能化、便携化程度加快,大学生们可以更加方便、快捷的使用互联网络。无线数字局域网络的校园覆盖,也使得学校数字化、教学网络变得更加快捷。当代大学生对于网络新事物的掌握速度快,可接受度高,对于移动类APP的安装、使用和接受度都十分有利于“乐跑”锻炼的推广和普及。“互联网+”成为了当今热词,在此背景下,教育行业的“互联网+教育”模式探索,成为了重要的教学变革方向。学校体育教学的变革,更是需要教师积极寻求传统教学模式创新、教学主体迁移的新方式。南阳师范学院利用“步道乐跑”APP,推进学生锻炼,是在新环境下探索新型师生关系,利用“互联网+”模式促进体育教学的路径。
  对于学生体质的增强,往往需要一种普适性的环境、趣味性的引导和科学性的实施路径,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促进这类大学生群体的体质发展。“乐跑”锻炼的形式,正是符合了这一要求。在全校范围内,利用学生乐于接触、喜与使用的手机APP的方式,规定和指导学生运动;利用慢跑这种有氧运动的形式,从学生日常生活入手,使学生没有运动压力和恐惧;通过大范围的推广,使得整个学生群体都投入到“乐跑”锻炼中,用制度的力量推进体质较弱大学生群体获得科学的体育锻炼。
  二、“乐跑”锻炼实施的调查与分析
  (一)“乐跑”锻炼的参与性别调查与分析
  (1)女性运动心理和自我意识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发现,在高校环境下女性大学生给学校内其他成员,如教师、同学、朋友等会形成不同的期望值,她们所处的学校生活环境,会对她们提出不同的要求,给与不同的评价。社会对于女性的偏见由来已久,在中国传统理念下,人们普遍认为女性的品德应该具备“三从四德”,认为女性不应该去参与体育类活动,体育活动往往属于男性的“专属”,而喜爱体育的女性,往往会被认为过于“男性化”。社会的定位、传统的认知,便使得女大学生不善于体育活动的认知继续巩固。在对女大学生喜爱的体育活动调查中发现,一些运动负荷较小、柔韧性、难美性的体育项目,也更容易得到女性大学生的青睐。性别的差异造成的社会行为差异的研究结论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源于进化论,一是强调社会文化因素。在进化论的观点下,远古男性主要从事狩猎活动,而狩猎行为本身也是体育运动起源的源头之一,女性在远古时代很少参与其中,继而通过人类的基因遗传,形成了当前的局面。
  通过对男女性自我认知的研究发现,女生对于体育参与的自我认知,更容易上升到理解层面,对于体育参与的自我观察相比男性更加敏锐,体育运动的自我评价更加准确。自我认知是指人类个体对于自我行为的一种觉察和自我体验的分析,包括心理的和行为的认知。在“乐跑”锻炼实施过程中,女生更容易从中体验到体育运动的乐趣,感受到通过持续参与体育运动,带给自己身体健康的益处,带给自己心理的满足和愉悦,从而更加乐于参与到“乐跑”锻炼中去。这种性别特征带来的性格特性,也造成了女生更乐于完成整个学期的“乐跑”锻炼活动。
  (2)性别行为和体育习惯
  在查阅关于性别行为学的相关文献发现,女性群体中,对于自身体质的感知敏锐,当发现自己体质较差时候,出于对合理规范的运动方式不太了解,而更容易寄希望于外界环境、他人指导所带来的运动形式。通过“乐跑”锻炼的普及和推广,她们得到了与体育课程教学方式不同的体育参与形式。通过手机APP软件,更加容易的获得到科学的体育锻炼信息,进而更加乐于参与“乐跑”活动。通过对部分女性学生的谈话,了解到女生在参与“乐跑”锻炼过程中,不仅仅把“乐跑”当作体育行为,甚至更希望通过这种普适性的活动,在学习生活过程中,拓展自己的朋友圈子,和更多的同学能有更多的交流,达到彼此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上的相互促进。也有女性学生认为,通过这项活动,可以得到身心两方面的放松,“乐跑”的开展形式不同于体育课程的教学,显得更加轻松和愉悦,每天一次的长跑,活动压力并不大,在校园中慢跑也是一种疏解压力的方式。大部分訪谈中,女生普遍把“乐跑”锻炼行为,作为减肥的目的,跑步的有氧减肥功能是世界公认效果最好的。多数女生表示,在学校没有开展“乐跑”锻炼的时候,想要通过自己的意志力去跑步减肥,往往难以坚持,通过“乐跑”的强制规定,每天跑步的动力更容易持续;特别在同样有着减肥降脂目的的女性群体中,几人约定一起进行,也更符合女性的体育锻炼以“群体”为主的特征。   (二)“乐跑”锻炼的实施效果调查与分析
  (1)群体活动参与的群体心理学分析
  群体,特指人类通过同样的方式,达到共同目标而建立起的,具有追求共同价值、特定行为结构和不同角色分工的人群组合。在社会心理学中,群体内部具有独特的心理学特征。能够影响群体心理的首要因素,是通过“仪式”进行的。仪式在人类发展和进化过程,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乐跑”锻炼的普及,这项活动已经在学校低年级学生群体中,形成了一种“仪式观念”。然而在“仪式”形成的初期,难免会有群体中的个体,选择抛离群体行为,尝试着去反抗“仪式”的权威和惯性。特别是我国社会处在多元文化融合发展,各种不同价值观念和文化冲突,难免给大学生群体带来影响。在体育锻炼的角度下,部分学生认识不到体育对于身体的重要作用,自身的迷茫和困惑,对于学校推进普及“乐跑”的行为出现漠视和抵触。
  (2)投机主义的作弊心理学分析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发现,获得感是人类与生俱来的精神体验,然而在自身能力、行为水平欠缺的情况下,经常会发生作弊行为。以色列行为心理学家Amos Schurr一直在研究:群体行为如何让作弊变得更容易接受?在竞争中获胜为什么更有可能让人变得不诚实?根据英国诺丁汉大学的分析,受到同伴的鼓励时,人们就会作弊。通过人与人之间的配合,在群体中出现作弊行为的几率也将增大,在心理上,个人作弊行为多数是受到作弊群体的影响。“乐跑”作为一项“规定任务”,当学生的心理上出现懒惰情绪,同时又希望得到最终成绩的时候,科技技术在人们作弊行为下,就显得难以把控。在访谈一些不及格学生的过程中,他们承认自己不及格的原因在于“多次把手机交予别的的同学,让其代替自己跑步”,而通过咨询“乐跑”软件的开发机构发现,当两个手机的GPS路线、速度和距离相通时,软件会默认其是“作弊行为”,成绩将不予记录。正是投机心理和作弊行为,造成了多数学生的参与失败。
  (三)“乐跑”锻炼的参与积极性调查与分析
  (1)“及格万岁”的观念不适用于体育活动
  当今大学生们对于学业成绩,流传最广的一句就是“及格万岁,多一分浪费”。然而在统计“乐跑”锻炼人数中发现,达到及格标准又继续坚持完成一学期的人数占了绝大多数。人们为了强健体魄、满足身心体验、提高体育技术水平的各项各类行为,被称作体育运动。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逐渐形成了多种多样、形式多变的体育运动项目类行,通常对于人们身心有益的,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被广泛传播,不断演变,加以利用,实现了体育运动的演变和传承。跑步作为最原始的体育运动项目,有着建议操作、容易实现的特点。“乐跑”锻炼,正是利用了慢跑这一项目特点,把学生的运动热情,通过跑步行为展现出来,得到了大多数学生的喜爱并积极参与其中。
  (2)体育习惯有助于积极心理的养成
  积极心理学是当今世界最新兴起的一门心理学研究,起源于20世纪末的美国心理学会。学者们通过系统的心理学分析手段和试验方法,研究发现,一些人类社会行为,可以对人的创造力、积极性和参与感得到释放。通过合理的积极行为的促进,能够使参与人的心灵美德、潜力发展等品质得到提高。体育参与行为的心理,对于人们身心的磨练需求,正是符合了积极心理学的特征。体育习惯的养成,从人们固有的、内在的、启发性的心理、生理素质出发,可以使参与锻炼人群得到积极面对生活的心态,在人际交往中可以激发出强烈的自信,发掘出人潜在的品质和强大的精神力量,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循环,推动者体育锻炼人群良好生活习惯的不断进步。在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影响下,高校对于学生的综合评定,都是建立在学习分数获得上,很容易忽视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通过“乐跑”锻炼行为,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积极的体育心理养成,最终达到乐观向上的意志品质的磨练,积极奋斗的行为习惯的达成。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Z].2010.
  [2] 张秀丽,张永荣,高谊,等.《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下大学生体质健康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安徽体育科技,2011,32(01):64-67.
  [3] 刘璐.马拉松跑者参动机、休闲效益与幸福感之间的相关关系的研究——以 2016 厦门马拉松赛为例[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6,31(06):70-76.
  [4] 王哲,梁红霞.湖北省大学生体育社团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4,28(01):96-93.
  [5] 范楚晗.微信时代大学生行为习惯及相应的引导策略研究[J].山西青年,2017(15):137.
  基金項目:文章为2019年校级青年项目“我国身体教育思想的文化进化特征研究”阶段成果,项目编号:2019QN029。
  作者简介:王一乐(1986- ),男,蒙古族,河南南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学校体育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50966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