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棚蔬菜病虫害防治中生物技术的运用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我国地处辽阔,因此对于农产品的种植面积预留非常充足,每年所生产的果蔬产量非常大,不仅能自给自足而且有富余产量用以经商,构成稳定的资金产业链。其中,蔬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饮食的必备品,且蔬菜的种植产量与收成质量直接影响果蔬产品的销量,其中病虫害的出现则是影响蔬菜品质的最主要问题。因为病虫害的侵袭继而导致经销成交价严重下跌,以此病虫害问题也在长期困扰种植人员。基于此,本文章便针对生物技术对大棚蔬菜的病虫害防治进行研究,分析其运用效果。
  关键词:大棚蔬菜 病虫害防治 生物技术
  中图分类号:D9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20)05-00-01
  现如今我国种植技术已经达到较高水准,在传统技术上已经做了改进,很多地区为了供应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蔬菜需求,已经将蔬菜种植方式从户外轉移至大棚,包括很多水果的种植,也是在大棚内完成种植、培育和收成。一般情况下大棚种植的蔬果都会遭遇病虫害的侵袭,而对农作物使用药剂干预往往影响产品的收成量和质量,而且我针对大棚蔬菜使用农药驱虫,也会影响居民的食品食用安全。所以,大棚蔬菜的病虫害防治技术近些年受到广泛关注,为切实解决食品安全问题降低农药残留,因此提升了生物技术的实施效率。而实施生物技术的最佳时间段便是在蔬菜未成熟时,以此便对其进行详细讲解。
  一、生物技术于大棚蔬菜病虫防控实施作用
  1.减低农药使用量
  对大棚蔬菜的病虫害防治工作使用生物技术,相比传统农药的喷洒残留物较少。而且经社会农业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登记在册的所有农业产品所使用的生物农药,便高达700多种。但是由于农药的使用种类过多,因此在使用时有明显局限性,许多农药无法做到大面积的喷洒使用。目前在处理农产品的病虫害问题时,能做到广泛喷洒的农药主要包括两种,即为除虫菊素和阿维菌素。目前国内所有农作物产品进行病虫害的预防和治疗工作时,选择使用农业药剂来达到病虫杀灭的在所有药剂的使用中占比率为5%,由此数据也可看出,我国在面对农作物的病虫害问题时,生物技术的使用仍旧有较大发展空间。对于生物技术的使用较低,主要在于我国多数农产品种植者与组织生产者,对于产量收益和种植理念经用相对老旧,生物技术并未得到技术有效的使用,因此生物农药经用效率较低。生物药剂在使用时容易受到因素限制,研究发现此药会受温度影响,只有大棚温度为10到40°左右才为发挥最大作用保障蔬菜的生产产量可持续发展。
  2.促使农业生发展加快脚步
  使用农药防控病虫害最主要缺点在与农药残留过多,且病虫防治效果不佳,蔬菜食用安全性受到影响。而使用生物技术进行病虫害的防治和杀灭工作效果明显,而且其具有节省药物、无毒、无害的使用优势。另外。使用生物技术代替传统农药喷洒,大棚蔬菜可以免受农药残留影响导致产品质量无法受到保障,控制环境因农药喷洒过多出现的污染问题。由于近些年大棚蔬防病虫效果得到农作物生产者和购买者的广泛关注,而生物技术以它独特的使用优势、防病虫效果,受到使用者的广泛关注,并且将其作为后预防大棚蔬菜出现病虫害的主要手段。大棚蔬菜可达到生产标准,从而就会带动经济力量不断提升,由此可见生物技术在防虫害过程中非常重要。
  二、大棚蔬菜病虫害的防治技术
  1.白粉虱防治使用丽蚜小蜂
  为了保障蔬果带动的经济发展,稳定提升蔬菜产业量供给人们日常生活需求。保证蔬菜的生产量至关重要。而病虫害问题一直是影响蔬菜产业量的主要问题之一,因此,便介入生物技术来提升大棚蔬菜病虫害杀灭防治效果,保障食用安全性。例如蔬菜中常出现的白粉虱可以使用丽蚜小蜂,它属于节肢动物门的一种昆虫,体型较小,总长约为0.06mm,头胸呈黑色,腹部呈黄色,多为雌性成虫,雄性成虫较罕见。此种生物技术已经被引进至商业化工作中,主要用来控制在室温下寄附白粉虱数量。产生作用的生物原理即为丽蚜小蜂存在于白粉虱若虫的身体里,让被寄生对象白粉虱可在十天之内出现发黑,导致若虫死亡。经使用实验表明此技术下,平均有120只左右的粉虱若虫会被一只丽蚜小蜂寄生,使病虫死亡加速。但在杀灭与控制白粉虱数量时,使用丽蚜小蜂应掌握好其生存时间,因为只有白粉虱处于生长中期时使用丽蚜小蜂效果最佳。释放面积应保证每公顷会有三千只丽蚜小蜂,每次释放应维持八天左右且释放的次数不得高于四次,便可维持每天大棚内均有杀灭病虫的种群。对于气候分明的地区使用丽蚜小蜂方法不同,例如春季时大棚蔬菜病虫数量过多,可在蔬菜栽培后立即使用丽蚜小蜂保证杀虫效率;夏季与春季环境相似,施以同样方法;而秋季温度适合丽蚜小蜂繁殖,因此释放的丽蚜小蜂可直接经过冬天作用到明年春天。
  2.蚜虫防治使用食蚜瘿蚊
  大棚蔬菜中病虫害种若为蚜虫,使用食蚜瘿蚊最合适,此为蚜虫天敌。所属双翅目瘿蚊科,外观呈桔红色椭圆形长约0.3毫米、宽0.1毫米,生长为成虫时外观有所变化,放在大棚蔬菜中防治病虫害可取食范围非常广。食蚜瘿蚊的体型和蚊子非常相似,且自我捕食能力非常强可在大棚中自我繁殖。因此在培育食蚜瘿蚊时应注意温度控制,保证环境的密封性。经研究发现,食蚜瘿蚊的使用应在蚜虫初见时便投放,平每公顷应有七千五百只且分布五处位置,每次经时使用八天左右。可将混合在蛭石里的食蚜瘿蚊直接放置在大棚内,或是将小麦培育为介质,将幼虫和麦蚜直接放置在大棚中,防止蚜虫出现。
  结语
  自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国内的经济水平正随着农业、科技等方面的运行水平提升,人们自然会对日常生活、饮食、出行、穿着等有了更高的要求。为此需要农产品种植者提升对蔬菜的病虫防治的重视程度,增加农产品的价值间接使得此方面经济活跃起来。若要完成此项任务,最重要的还是应保证果蔬农产品的质量和生产率。治疗病虫害近些年国内多采用生物技术,以此代替传统农药治虫,并有效减少农药化学残留对大棚蔬菜与食用居民的影响,可保证蔬菜健康性。
  参考文献
  [1]茌良艳.大棚蔬菜病虫害防治技术[J].吉林农业,2019,(24):74.
  [2]马建国.大棚蔬菜种植技术与病虫害防治措施研究[J].农业与技术,2019,39(23):94-95.
  [3]徐如民.生物技术在大棚蔬菜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J].农业工程,2018,8(5):128-130.
  [4]韩玉娟.生物技术在大棚蔬菜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探讨[J].现代农业,2019,(1):34-3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52544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