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资助途径的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高职院校中农村学生比例高于本科院校,所以贫困生相较于本科院校人数更多、问题更严重,探索有效的心理资助途径至关重要。本研究提出了建立动态心理档案,追踪贫困生心理变化,及时进行心理干预;建立朋辈心理辅导团队,发挥心理委员的积极作用;利用团体心理辅导,系统性进行团体干预等方法,切实有效地为贫困生提供心理资助,帮助高职贫困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高职贫困生 心理资助 心理档案 朋辈辅导 团体辅导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20)10-0-01
一、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资助现状
在高等教育大发展和高校收费政策实施的背景下,由于我国区域差异和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目前仍存在明显的贫富差距,大学生相对较高的学费和生活费成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沉重负担,进而形成了一批贫困生。据统计,在校大学生中贫困生占20%左右,特困生占8%,大学生的必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67%,甚至占农村家庭总支出的87%。因为高职院校中农村学生比例高于本科院校,所以贫困生比例也较高,这些学生将面临更大的经济压力和心理困扰。近年来许多学者对贫困生的心理状况进行研究表明,贫困大学生因家庭生活贫困,存在抑郁、焦虑等心理,在强迫、人际关系、敌对、偏执等方面呈现明显的问题症状,也就是说部分贫困大学生确实存在心理障碍。这些不良情绪和心理健康问题成为校园和社会隐藏的危险因素,引起全社会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因此,针对贫困大学生的工作不只从经济方面通过奖励、贷款、助学、减免等方式进行援助,还要探索针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资助途径。
目前部分高校已经采取的心理资助主要有以下形式。首先,建立心理健康三级(四级)网络系统,以心理健康咨询中心或研究机构为主导,成立各系部的心理二级工作站,设置班级心理委员和宿舍联络员,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干预和思想政治教育。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利用朋辈心理辅导帮助贫困生。朋辈心理辅导是通过筛选具备一定心理素养和有志于服务他人的心理学爱好者,通过专业知识与辅导技巧等内容系统培训后,为有一般心理困惑的人提供情感支持、情绪安慰、积极鼓励、转变认知以及行为指导等帮助,给予持续性、朋友式的陪伴过程。大多数高校主要由大学生心理协会承担这项工作,根据笔者对部分高校的调查发现,由于这项工作需要专业的心理学教师来指导和组织,很多高校在这方面师资力量不足,难以真正有效地开展。
其次,目前大部分高校都对新生进行心理普查,在为大学生建立心理档案的时候将贫困生的心理档案另外分类,这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创新。但是因为人力、物力等限制,大多数高校的心理档案工作到此为止,没有对贫困生进行定期复测或者重大事件发生时的积极评估和咨询干预,导致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缺乏连续的后续资料,给贫困生心理问题研究带来困难。
最后,一些高校利用团体心理辅导对贫困大学生进行干预。团体辅导是在团体情景下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咨询形式,团体小组成员通过共同商讨、训练、引导、彼此启发、相互反应、支持鼓励,使成员了解自己和他人的内心,以便改善人际关系,增加社会适应性,促进人格成长。研究发现,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贫困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敏感、自信缺失、自我接纳、抑郁和焦虑有积极作用。因此,可以进一步探讨团体心理辅导在贫困大学生心理资助中的作用。
二、高职贫困生心理资助途径探索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于贫困大学生来说“授人以渔不如扶其心志”,根据贫困大学生现存的心理问题,笔者团队采用心理追踪、朋辈辅导、团体咨询等综合方法,设计并实施一套系统的心理资助计划,帮助贫困生走出心理困境,激发其努力、积极的生活学习动力。
1.建立朋辈心理辅导团队
在對贫困大学生进行心理咨询的过程中,朋辈心理辅导模式被认为是接近贫困生的最佳途径。相近的年龄使朋辈心理辅导人员和贫困生有相似的价值观、经历和生活方式,在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心理问题方面就能更了解对方的内心需求。朋辈心理辅导虽然不是专业的心理咨询,但具有自发性、义务性、亲情性、友谊性、便利性和有效性等特点,同样可以产生很好的效果。朋辈心理辅导的实施方案包括几个方面,①让同龄人担任心理咨询助教,在心理咨询中心老师的指导下,接待和解决相对简单的心理问题;②设置班级心理委员和宿舍心理联络员,便于及时发现贫困生不良心理征兆,然后在生活和学习中默默地进行正向的心理暗示和引导,促使贫困生向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转化;③通过同龄人中的优秀者发挥榜样作用,引导和影响其他贫困生调整心态,积极向上,勇敢面对挫折和困难。所有参与朋辈督导的成员都按时接受专业的心理技能的培训和督导,保证助人者和被助者不会受到伤害。
2.建立动态心理档案,追踪贫困生的心理变化
贫困大学生根据经济困难程度可以分为贫困生和特困生,根据家庭状况可以分为一般贫困生(单纯家庭经济困难)和特殊贫困生(家庭经济困难同时是单亲家庭或有残疾亲属的家庭),所以应根据贫困生的不同心理健康状况对其进行重新分类,便于重点观察和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每学年利用新生普查的机会为全体贫困生建立心理档案,因为贫困生的心理状况不是一成不变的,要保证心理档案的连续性和科学性,必须保持每学期进行一次跟踪测试,遇到学校或社会发生重大事件时增加测试,密切观察贫困生的心理变化,如果出现异常的心理表现及时进行干预和记录进心理档案,特殊情况下开展心理危机干预。
3.利用团体辅导进行团体咨询
团体心理辅导计划是以樊富珉、何瑾编写的《贫困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手册》为参考,根据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贫困大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了一套团体心理辅导计划。团体心理咨询模块包括四个方面: ①适应与自我认知模块;②自信心提高模块;③抗挫折模块;④生活目标和职业规划模块。通过这些单元的培训,可以实现以下目标:①发现自己的闪光点,改变自己是贫困生的认知局限;②提高自信,不再自卑;③耐受挫折,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④跳出贫困思维,规划自己的人生。为保证团体辅导的效果,教师被分成几组参加辅导,由心理咨询中心具备个体辅导和团体辅导经验的老师担任组织者,严格遵守团体辅导的设置。
三、高职贫困生心理资助途径探索反思
虽然目前中国经济发展迅速,但城乡差距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近期内无法消除,高职院校贫困生将在一定时间段内一直存在。由此产生的贫困生问题也将成为这段时期的重要社会问题之一,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以往研究出现的主要问题是解决方法不能真正走进学生内心,而且滞后。部分高校管理者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重视不够,解决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工作理念薄弱淡薄。所以笔者全方位探索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资助途径。首先,要掌握贫困生的心理状况,注重其心理体验,关注其人格特点,切实发现贫困生的主要心理问题,这是当前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重点。其次,探索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资助的有效运行机制和方法,以及将经济资助与心理资助相结合的途径,全方位保障高职院校贫困生的健康成长,真正实现对高职贫困生的资助,这是维护教育公平、促进学校与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措施[3]。
教育部提出“不让一个新生因经济困难而放弃入学”,国家利用多种经济资助方法帮助贫困生完成学业,这督促心理资助也要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切实了解高职院校贫困生的心理特点,不流于形式和表面,真正为贫困生提供及时有效、充分体现人文关怀的心理资助,使他们走出生活阴影,树立勇敢面对挫折与困难的信心,积极愉快地走过大学阶段、迈进社会,这是我们当下迫切需要做好的工作,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包水梅,王晓霞.21世纪我国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综述.[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5,21(4):40-44.
[2]曹旭.团体心理辅导与贫困大学生的成长[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7(4):55-57.
[3]樊富珉,何瑾.贫困大学生团体辅导手册.北京: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所心理研究室,2007,16-34.
作者简介:李玉霞(1976.3—)女,河北沧州人,副教授,心理学硕士研究生,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主要研究方向:青少年心理健康。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53615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