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数据下高校资助育人中贫困生心理扶贫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由此可见,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问题,大力资助教育事业。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奖、贷、助、补、勤、减”为主体的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然而,对大学困难生的资助不能只停留在物质方面,精神和道德教层面的教育引导也不容忽视。本文从政府、高校以及辅导员的角度出发,试图利用大数据手段分析高校贫困生心理,提供相应的心理扶贫措施。
  关键词
  大数据;高校;资助育人;心理扶贫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20.07.044
  0 引言
  《2018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中指出:2018年,全国共资助学生9801.48万人次,资助金额高达2042.95亿元,比上年增加160.81亿元,增幅8.54%。其中,资助高校学生4387.89万人次,资助金额为1150.30亿元,超过学生资助总额的一半。不言而喻,我国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强教育资助力度,尤其是高校资助,为高校大学生学习、生活与发展提供物质保障。然而,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中,大学生精神资助还不充分,心理贫困尚未解决。因此,大学贫困生的精神教育不容忽视,心理扶贫刻不容缓。
  1 心理贫困及其资助现状
  美国学者英格尔斯是指人的道德、信仰等价值取向等不能满足现实生活需要。在高校中,大学困难生心理问题主要有三个特点:第一,心理自卑,沉默敏感,内向不合群;第二,过度压力紧张,容易焦虑忧郁;第三,自暴自弃,过度依赖,不劳而获。
  我国虽然在大学生资助工作中取得明显进展,然而高校在心理扶贫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为:第一,宣传方式传统单一,宣传内容感染力不强。其次,育人工作隐私性不够,影响认定工作。第三,贫困生心理状态缺乏长期跟踪测试。最后,大学贫困生的信息收集及共享程度不高。根据以上几点,本文简单提出三点扶贫建议。
  2 大数据下高校心理扶贫措施
  2.1 普及心理健康测试
  我国现在普遍采用的心理问卷调查是美国心理学家德若伽提斯(L.R.Derogatis)设计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该问卷一共包含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及精神病性等九项因素,可以帮助判定个人是否具有某种心理症状及其严重程度。
  政府应每年在高校开展贫困生心理测试,根据学生测试结果建立数据库,收集相关信息并分享数据,从而进行精准化的心理资助。根据测试结果汇总归纳出有心理问题的贫困生一般出现的身体症状、常见的心理问题等,分析成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有研究曾经指出,贫困大学生在享受国家资助后,心理健康状况具有显著的改善,但是他们的心理压力和心理问题还继续存在。因此,高校需对分数较高的学生或某一项分数异常的学生进一步检查,并对这些学生进行跟踪测试,了解其心理发展动态。
  此外,政府还应对每年的心理测试结果做出纵向比较,收集和建立相应的数据,观察不同时代大学生主要心理问题的变化,归纳其发展的趋势,分析导致大学生心理焦虑、抑郁等精神问题的原因,并根据结果做出相应的资助措施调整,为高校资助工作提供数据考量。
  2.2 发挥学校平台作用
  2.2.1 传播好声音
  大数据时代下,各种通信工具和网络媒体发展迅猛。大学作为大学生教育和成长的集合地,可以通过QQ空间、微信公众号、微博新鲜事等社交软件,选取大学生更加熟悉、感兴趣的话题,大力宣传感恩教育,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用正面的声音不断占领网络思想教育新阵地。轻松自由的网络环境结合丰富校园文化,让贫困大学生能在现实与虚拟、线上与线下都能沐浴精神教育的光泽。
  2.2.2 建立新型的家校合作
  家长作为学生的重要教育者,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一直以来,高校都积极与贫困生家长联系,开展家校合作的教育模式。向家长传递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时刻关注困难学生的家庭变化及心理成长状况,关注其在家校的发展与成长。如今,高校还可以通过网络问卷调查学生家长满意度、开通官网在线咨询等网络手段,实时了解受资助者心理动态,获得有效的反馈信息,并相应微调学校资助措施。此外,高校还可以对家长回访次数、官网留言条数进行量化研究;且高校间可以相互分享家长对于学校心理资助工作的建议。
  2.2.3 掌握学生消费动态
  互联网时代可以让数据不断增殖,也可以让数据更加明晰。高校可以根据学生校园一卡通消费情况全面掌握学生消费水平,实时关注学生主要或突出消费,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给予额外或专项补贴。一方面,利用大数据观察大学生主要指出给予相应的资助,并对其消费变化进行跟踪研究。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等、靠、要的思想实不可取,自立自强自助才是正道。
  2.3 重视辅导员纽带角色
  辅导员是學生和学校之间的桥梁,在大学生生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直接负责贫困学生的认定和资助工作。大数据的背景下,辅导员应积极参与贫困生的档案管理工作,积极发动各高校共同建立数据库,做到精准帮扶,建立交流群,分享成功案例。辅导员还可以利用全国互联网个人信用征询系统,将助学贷款、按时缴纳学费纳入学生档案管理体系,这不仅是对社会的负责与反馈,也是帮助大学生建立守诚信、有担当的品格。
  此外,在日常交流方面,辅导员可以按照学生自愿的原则建立QQ群或微信群,采取匿名的方式保护学生隐私,在群里分享资助动态或勤工消息。保持通畅联系,及时了解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心理疏导。
  3 结语
  本文依托大数据时代的便利和优势,为政府、高校和辅导员的工作提出相应的建议,探索大学贫困生的心理脱贫新途径,促进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有效开展。总而言之,我们希望在资助育人工作的实践中,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真正地将帮困育人、心理扶贫、助学圆梦有机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何静.“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探究[J].学理论,2018,5.
  [2]纪可欣,刘辉.关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精准心理援助的思考[J].心理月刊,2019,18.
  [3]蒋梦婷.精准资助视阈下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及解困措施研究[J].传播力研究,2019,28.
  [4]金蓓蓓.高校资助工作中大学生感恩教育[J].智库时代,2019,45.
  [5]林祖媛.贫困大学生资助前后心理健康测试均值的比较[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6,19.
  [6]陶婉.精准扶贫与心理健康:探索民办高校贫困生心理脱贫新途径[J].长春大学学报,2019,29(8).
  [7]王亚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扶贫扶志精准帮扶[J].文教资料,2018,2.
  [8]《2018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http://www.xszz.cee.edu.cn/index.php/shows/70/3716.html.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2055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