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实际生活融入数学课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蒋泰华
数学问题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对数学的认识不仅要从数学家关于数学本质的观点去领悟,更要从数学活动的亲身实践中去体验;数学发展的动力不仅要从历史的角度考量,更要从数学与人和现实生活的联系中去寻找。作为教师,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只有让数学教学回归生活、远离浮躁,才能为学生营造一个绿色的数学课堂,让他们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
一、走近生活,感受数学与生活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地创设一些生动的教学情境,结合学生熟悉的事物,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型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中,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学,而是富有情感、具有活力的知识。这就需要教师深入生活,为数学课堂引来源头活水。例如,教学“三角形的特性”,课前就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是三角形呢?学生在生活中有意识的观察,有目的的思考,并且带上一些实例。在课堂上不仅举出了这些例子,而且把找到有三角形的物品带到了课堂上。学生还发现生活中带有三角形的物品比较多。我便问:“你们猜猜看,为什么许多东西要设计成三角形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猜想出许多理由:“人们喜欢,它看起来很美。”“一些建筑物必须有三角形,因为它具有稳定性。”等等。于是,我和学生进一步探究有关三角形的知识,课堂气氛热烈,洋溢着浓浓的生活气息,流淌着探索生活奥秘的喜悦之情。
数学的产生源自于生活,生活是数学学习中无限魅力的视点。在现实世界中,我们通过感觉和经验适应我们的学习过程。因而引导学生在数学中联想生活,又在生活中联想数学,使其既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起点,又是学习数学的归宿。
二、参与生活活动,了解数学与生活
要使学生感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教学中不仅教师要及时提供现实生活中的素材,创设接近实际生活的实践情境,还要使学生逐步具备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本领”,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离不开数学”,要养成事事、时时、处处运用数学知识的习惯,调动学生主动学习数学、创造性运用数学的积极性。
现代心理学认为,教学时应设法为学生创设逼真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思考的欲望。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问题情境中,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品尝到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感受到借助数学的思想方法,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为了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初步接触和逐渐掌握数学思想,不断增强数学意识,就必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三、解决生活实际,活用数学方法
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说过:“数学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其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我们过去的数学教学往往比较重视解决现有的数学问题,学生一遇到实际问题就显得不知所措。”在数学教学中,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学习、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获得探索数学的体验,提高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用活数学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教师要创设条件,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既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四、融入生活情景,激发数学欲望
布鲁纳说过:“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在数学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体验,科学、有效地创造生活情景,启发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自主地提出数学问题,愉快地探究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规律。在同一生活情景中,设置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问题,适应一节课学生思维程度的变化,围绕同一个主题的学习,不仅研究数学有关的问题,还可加强数学与日常生活与其它科目之间的联系,扩大数学信息。对于动作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听过了,可能就忘记;看过了,可能会明白;只有做过了,才会真正理解。教师要善于用实践的眼光处理教材,力求把教学内容设计成物质化活动,让学生体验“做数学”的快乐。?
数学来源于生活,所以我们教师应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把鲜活的生活题材引入课堂,将数学的真实作用还原于生活,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的问题。这样数学就不再是深奥难懂的“纯数学”,它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和体验紧密结合,牵动学生的心灵,数学课堂由此充满魅力。走向生活数学的教学,并不是要丢开文本,而要在现行教材和课堂教学上做文章,敢于挑战教材,活用教材。沟通现实生活中的数学与教科书上的数学的联系,才能让学生真正亲近数学,学习有用的、有价值的、有趣的数学,数学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当课堂与学生的生活、学习息息相关时,他们才能主动的参与学习,课堂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5531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