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汉语典故词与汉语成语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成语和典故词是不一样的两个概念,有的人认为成语等同于典故词,或者认为“典故”十分明显地包括在“成语”之中。为了消除这种误解,本文将明确两者概念,探讨它们各自的特点及两者之间的差异与联系。
  【关键词】成语;典故;特征;差别
  成语并不能等同于典故词,很多成语都是典故性成语。首先必须明确两者的概念:不管是典故词还是成语,都拥有它们的各自的特征。本文就二者特征分别进行阐述。
  一、典故词
  “典故的运用,对词汇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一篇好作品脍炙人口之后,久而久之,其中好的用典就成为语言吸收营养的对象。”唐子恒所著《汉语典故词语散论》中所说的典故词的定义可以归纳为以下三条:
  一是典故必须是有来历有出处的;
  二是典故必须是被后代言语作品引用的;
  三是典故在被使用时,其典源的语境意义、表达效果等与用典者所表达的意义和所收到的表达效果之间会或多或少地存在某种联系。
  典故词有别于成语的最重要的地方就是它的不稳定性。
  典故词的不稳定性体现在语音形式上。典故词可以是双音节的,也可以是三音节、四音节的,还可以是五音节、六音节的。例如两个字的典故词有“鸡肋”“忘年”等;三个字的有“安乐窝”“李膺门”等;四个字的典故词有“卧冰求鲤”“郭纯孝母”等;五个字的典故词有“穿井得一人”“才高居不难”等;六个字及六个字以上的有“环顾左右而言他”“猪八戒吃人参果”等。
  典故词的不稳定性也体现在意义上。
  同一个典故可以形成许多意义相同,形式不同的典故词,例如“王祥卧冰”“卧冰求鲤”“冰鲤”“王祥黄雀”等等典故词都出自同一个故事。
  同一个典故形成的各种典故词,也有表意不太一样的。比如战国时期萧史和吴王女儿弄玉的故事,形成“乘鸾跨凤”“弄玉”“萧史”“凤箫”“凤台”等典故词。
  相当一部分典故词存在一词多义的现象。如“东陵瓜”既指“甜美之瓜”,也指“弃官归隐的田园生活”;“哭祖庙”既指“号啕大哭”,也指“哀求祖宗之灵荫庇”;“冯谖弹铗”既指“怀才不遇,心中不平”,也指“才能卓越”等等。
  二、成语
  什么是成语?
  周祖谟先生认为成语是“人民口里多少年来习用的定型的词组或短句。其中大部分都是从古代文学语言中当作一个意义完整的单位承继下来的。它的意思可以用现代语来解说,但是结构不一定能跟现代语法相合,例如:‘责无旁贷’‘义不容辞’。成语的结构是固定的,一般都是四字格,它是相沿已久、约定俗成的具有完整性的东西。”由于前文在说明典故词特征的同时已对两者的一些差异有所说明,所以这里只简要地提出两点最重要的差异:
  1.在语音形式上有所不同。绝大部分成语的基本语音形式是四音节形式。而典故词可以是双音节、三音节、四音节、五音节抑或是更多。
  2.结构的凝固性存在不同。成语具有构成成分的稳定性,而典故词的构成成分往往具有不稳定性。
  其他的一些学者的著述也与周祖谟先生的说法差距不大。
  胡裕树说,“成语是一种固定词组,同惯用语的性质相近,常常作为完整的意义单位来运用,而比惯用语更为稳固。一般成语,结构紧密,不能任意更换其中的成分,也不像惯用语那我可以拆散开来插进一些成分……成语多半是有典故性的,在社会习惯上有深厚的基础,可是又不同于那些有典故性的合成词。”
  在《汉语熟语通论》中,武占坤先生将成语分为古典成语与俗成语(后者采用温端先生的说法),而按照这种分类法,恰可说明成语的两种主要来源:书面上得来与口头上传下来的。
  古典成语也可按成语的典故来源进一步细分:其一,来源于历史事件;其二,来源于神话故事;其三,来源于寓言故事;其四,来源于古典作品及古代流传的词句。
  我们可以感受到典故词与成语确实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三、结语
  成语与典故词的存在极大地丰富了汉语言文化,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成语和典故词在汉语史的星空上闪耀着永恒的智慧之光。在享受祖宗遗留给我们的文化便利的同时,对它们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也是必不可少的。
  参考文献:
  [1] 武占坤.汉语熟语通论(修订版)[M].河北大学出版社,2007.
  [2] 曹炜.现代汉语词汇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 威汉.汉语词汇学引论[M].商务印书馆,1992:78.
  [4] 唐子恒.汉语典故词语散论[M].齐鲁书社,2008.
  [5] 于石,王光汉,徐成志.常用典故词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105.
  [6] 范培松,李晋荃,廖大国.中外典故引用辞典[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
  [7] 周祖模.汉语词汇讲话[M].人民教育出版社,1959:26.
  [8] 胡裕树.现代汉语[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25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5/view-126978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