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霖润物细无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樊明迪
张永声――钢琴教授。1936年3月19日出生,1958年毕业于北京艺术师范学院(现中国音乐学院)音乐系钢琴专业,1987―1988年赴英国讲学,被聘为纽卡斯尔大学客座教授。2000年受聘大连艺术学院音乐系。主要作品有:《 旋律写作基础》、《 五声旋律特征 》、《 曲式与作品分析 》、《 山西民歌主题钢琴小曲集 》、管弦乐幻想曲《 山丹丹开花的时候 》、钢琴协奏曲《 坡 》、独唱曲《 星星啊,星星 》、歌剧《 老二黑离婚 》、大合唱《 交城山 》、交响合唱《 大寨红旗颂 》、民歌合唱《 红日照遍太行山 》、钢琴伴奏《 绣荷包 》。论文及著作有:《 论五声性调式和声功能及其他 》、《 功能和声理论与五声调式和声 》、《 论两架钢琴曲〈山歌〉与〈号子〉的和声技巧 》、《 调理论的系统方法》、《论中国远古时期的音乐教育 》、《 清末中国音乐教育考略 》。
星期四的中午,我和往常一样早早来到张教授的琴房,等着听钢琴课。我到的时候琴房已经来了两名学生,一位是上第一节课的大二学生陆晨逊,另一位是听课的大一学生孙冉。陆晨逊正在认真地练琴,准备回课。孙冉也准备好听课记录本。这个场面是我所熟悉的,我知道再过一会儿张教授就会到了。
陆晨逊正在弹奏肖邦的晚期作品《摇篮曲》,整个作品是用固定低音这一创作构思完成,主要以装饰性变奏为主,左手固定低音的音型形态几乎毫无变化地重复了五十四次,让人产生安静的感觉。伴随着《摇篮曲》所营造的“声音和音色平静的沉思默想的情绪”,窗外飘起了细小的雨丝,轻轻擦掠着玻璃。
我非常喜欢杜甫的一首诗:“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因为在我理解,这首诗赞美的是老师。老师教育学生如同春雨滋润万物。张永声教授就是及时的春雨,不仅细心培养学生,而且也无私地指点广大青年教师的教学。
张教授早年毕业于北京艺术师范学院(现中国音乐学院)音乐系钢琴专业,一直从事钢琴教学及音乐理论研究,他的音乐素养和钢琴技艺不仅名震国内而且享誉国外。所培养的学生遍及世界各地,真可谓是桃李满天下;所写的论文、著作不仅数量颇丰,而且水平很高,真可谓是硕果累累。
自2000年来大连艺术学院音乐系钢琴专业任教,至今已有七年。人们常说“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尽管张教授已经七十高龄,但他仍笔耕不停,教学不辍。来我院这段时间里,张教授仍抱有满腔的热情,倾注极大的心血,培养了大量的优秀学生,同时张教授也对学院的青年教师进行悉心的指导,传授教学经验,提高学院的教学质量。
从2006年5月份我开始向张教授学习,听张教授的钢琴课,在听课学习过程中使我学到许多先进的、多样的钢琴教学方法,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水平。同时我也深深体会到张教授教学的严谨性、教学方法的多元化;也让我感到张教授人文科学知识渊博、思维敏捷、音乐信息的丰富。我想把张教授的教学理念记录下来,提供给学生、教师学习,但是我的水平有限,不能完全领悟出张教授的教学内涵。所以每次听课后,我都认真记录,事后进行仔细梳理,并结合本人的理解与感悟,形成自己的学习心得,希望能带给大家或多或少的收获。
张教授主张在钢琴教学中,不单单为了让学生掌握钢琴作品的演奏,或者是应付这样那样的考试、比赛。张教授主张钢琴教学应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丰富人生提高生命的境界,使学生体验音乐的美。张教授教学严谨、要求严格,但是这种严谨与严格始终蕴藏在他的豁达里。同时张教授还强调钢琴教学也是对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
在钢琴学习过程中识谱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曲目量的大小,也影响钢琴学习的进度。识谱能力是视觉――思维运动反应能力,钢琴学习过程中要培养学生非常迅速地识别乐谱上的音符、谱号、调号、拍号等各种标记,并且要迅速地弹奏出来。因此学习钢琴演奏的学生需要具有“视觉――思维运动反应能力”。这种能力需要时间的积累和实践量的积累才能达到一定的标准。
张教授非常重视学生识谱能力的培养,教学中张教授强调学生的识谱能力训练。并且针对学生不同的特点布置不同的训练内容,教学中因材施教,教学效果比较好。学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达到愉快学习的目的。
我们知道钢琴演奏技术是服务于音乐表现的。技术是手段,但技术是非常重要的,没有它,想完美地表现音乐是不可能的。不同的技术会产生不同的声音,但无论哪种技术都有一个共同的要求:手指要独立、坚强、均匀、有弹性。手指在具备独立功能的同时,还需要具有支撑力量。手指必须能够支撑来自身体的重量,包括各种不同层次的力度。手指具备了这种能力才能弹奏出具有穿透力的声音。而手腕的作用之一是力量的传承,张教授的一段话十分形象地讲解了手腕与手指在演奏时的关系:“手腕就像水龙头,你需要多大的水流就打开多少,演奏时你需要多大力就让手腕送下来多少。”手腕的传承作用保证了力量的输送。
张教授在教学中针对力量的训练有一套系统的、科学的并且是有效的方法。每个学生在上课的准备练习时做力量训练和放松的训练,经过训练使手指在具备独立功能的同时,能够支撑来自身体的重量。
张教授在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视键盘感的培养,“键盘感的建立很关键,会影响到学生以后的发展。”张教授也曾说“键盘是身体的一部分,你要想象键盘是你手指的延伸。”这两句话就是讲键盘意识建立起来对学生的重要意义。键盘感也是指学生熟悉键盘的能力,有许多学生在弹奏钢琴时眼睛离不开键盘,眼睛看谱子手就不能弹了,明显地没有建立键盘感。关于键盘意识的建立需要多熟悉键盘,同时需要理论知识做基础,清晰、准确地掌握各种调式调性的音阶、琶音。关于键盘感与键盘意识我还会在以后的文章中详细谈到。
张教授常讲“声音要从你的内心发出来,首先感动自己,然后感动别人”。“音乐要有不一样的地方”。他要求学生弹出你自己想要的声音。张教授在教学中不是要求学生表现出怎样的音乐,而是启发学生对音乐的感悟力、理解力和表现力。锻炼学生独自处理音乐的能力。
《吕氏春秋・孝行览》“本味”篇中记:“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为鼓琴者。”这个“知音”之交的故事说明了音乐的创作与音乐的欣赏是音乐活动的两个方面,那么无论是音乐创作也好,音乐欣赏也罢,都不能离开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以及音乐感觉的培养。
孔子在齐国闻《 韶 》乐“三月不知肉味”,《 列子 》说“韩娥之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这些都表明了音乐需要感动人的表现力。张教授在教学中启发学生对音乐的感悟,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张教授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也就是对学生钢琴演奏与音乐理论知识相结合的能力的培养。张教授强调音乐理论学习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分析处理作品时常常结合和声学知识、曲式学知识、音乐结构织体、音乐句法、音乐史学等等。要求学生多学习理论知识,提高音乐的表现力。
正如傅雷所说,理性与感性是艺术创作、艺术表演和艺术欣赏的重要法则。所有感人肺腑的音乐作品都有各种适合人类的不同层次、不同强度、不同境界的形式,经过艺术家创作、艺术家表演的不同表达手法,将丰富的情感、悲伤、宁静、幽默、欢乐等等所谓“感性”注入“理性”的体裁,从而感染欣赏者。
从音乐的角度来看,巴赫、亨德尔、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舒曼、肖邦、柏辽兹、勃拉姆斯、马勒、德彪西、斯特拉文斯基等作曲家,都是充满感性而又能通过理性的手段把情感(宗教的、爱情的、人类的、出世的)以最有效的方式表达出来。因此,真正的艺术家都是感情丰富的、理性(逻辑性)特强的创作者。例如巴赫的对位、贝多芬的结构严谨、莫扎特的用料经济、柏辽兹的配器辉煌、德彪西的和声五光十色等等,无一不是艺术科学家。缺乏理性的音乐家,无法透彻地表达自己的感性。
张教授强调音乐教育活动也是育人能力的培养过程,钢琴教学要传授钢琴演奏知识技巧,也要传授音乐文化知识、钢琴文化知识。同时要让学生开阔视野、拓宽思路,提高学生综合文化修养。教育学生先学会做人,再做学问。
记得我国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讲:我们应该像欣赏艺术一样去欣赏整个世界、欣赏人生。凡是善于欣赏、懂得欣赏的人,他有一双慧眼看世界,那么整个世界的动态便成为他的诗、他的图画、他的音乐。让他的性情在其中得到“怡养”。到了这种境界,人生便经过了艺术化。
音乐艺术是人类表达和交流情感的手段,作为学习音乐艺术的学生首先要具有丰富的情感,丰富的情感我们可以从两方面理解:第一方面是真性情――是人们对待世界的一种态度,它率性而发,因而自然、真挚、诚恳,常常表现为儿童般的赤子之心。第二方面是人格境界――是建立在真性情之上的自我道德的完善,形成一种境界超拔的精神实体。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思想感情,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对人的思想情感的作用相当大。中国古典艺术家十分注重人格境界,“高洁”与“旷达”这两种境界是人格修养的象征。
张教授在教学过程中常常强调,要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多多学习文化知识,了解世界多元文化,开阔学生的眼界。张教授也常常给我们讲他在国外的见闻,讲欧洲的文化,讲拜占庭艺术特点和哥特式艺术等。
在教学过程中,传授音乐文化知识的同时要让学生开阔视野、拓宽思路,提高学生综合文化修养。不但在所从事的艺术专业上学习和提高,还要对总体艺术领悟、探讨和研究,也要对其他艺术门类进行学习和借鉴,例如文学、哲学、宗教、科学、教育、伦理、语言、历史、经济、政治、体育、生活知识、自然知识等方面的修养。
艺术使人类社会更加和谐、友善,能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因此钢琴教学在培养学生钢琴演奏技能的基础上,也要关注个人的艺术修养,改善人的精神生活质量,丰富人生,提高生命的境界,使学生体会完美的人生。
孔子曾说:“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一种深厚的人格修养,同时也是一种深厚的音乐底蕴的积累。在我国,古人喜欢用“玉”来比喻人格的美,“玉”――光彩极绚烂,又极平淡。凡是和张教授接触过的人,都会感受他的质朴、本色和率真。张教授心定气敛,丝毫不张扬,在他的朴素中蕴涵着光彩,这正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也许这正是庄子所说的“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吧。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5/view-127666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