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寓言故事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金雷泉

  出门十步
  
  冯得璋五十开外,多才多艺,有文墨,会演奏乐器,会演戏,武术也行,还会画画。但是这位仁兄最见不得同行有人超过他,对方越是高超,越是出类拔萃,他就越说得一文不值。不过听的人都知道他的这毛病,常把他的话当反话来听。
  这天早上,他出门走了两步,便有小青年问:“得璋叔,镇子上第二届书画展,你看了没有?”
  冯得璋没好气地回答:“不行不行不行,什么书法,完全没有章法,糟糕透了!”
  小青年们就知道这些展品一定不错,便结队去参观。
  冯得璋又走了两步,一个中年妇女问他:“听说镇子上办少儿音乐学习班,你懂行,你看那办班的人水平怎么样?”
  冯得璋心平气和地说:“差不多吧,蛮不错的!”
  这妇女本来想把孩子送去学音乐,但她一听冯得璋这么说话,就决定不让孩子去了。因为冯得璋不生气的都是平庸之辈。
  冯得璋又前进了两步,迎面碰见了一个满脸皱纹的老头。老头说:“大兄弟,镇子上举办的秦腔新秀清唱你看怎么样?”
  冯得璋脖子红了,跳着双脚:“呸!糟蹋行道,跑腔跑调。不行不行……”
  没等他说完,这位秦腔迷老汉已知道演唱一定精彩,就迈着细碎的脚步急急赶去欣赏。
  冯得璋又走了两步,一个学武术的青年问他:“得璋大伯,我想拜邻村拳师龚健为师,你看行吗?”
  冯得璋心平气和地说:“可以嘛。先生不过领路人,修行全要靠自家呀!”
  青年见他不诋毁对方,就明白对方一定不咋样,便不去了。
  冯得璋再走两大步,一个十七八岁的女学生向他求教:“冯伯伯,你看,那个当家教上美术课的大学生,画技怎么样?”
  “去他家家的!”冯得璋双脚齐跳,“什么时尚新潮画家,胡抹、乱画,你千万别去!”
  女学生一听,喜形于色,飞也似地去了。
  反正,镇子上的乡邻都知道他是“卖面的”,不可能夸奖“石灰比面白”呀!
  
  院士回乡
  
  石臼村出了个院士,真是“鸡窝里飞出金凤凰”!
  有一天,院士出国回来,顺路到石臼村探亲。乡亲们奔走相告,都到院士老家来看望他,听听山外新闻。
  人伙儿里有一个叫落连哥的,他和院士年龄相仿,小时候还和院士一起爬过山、下过河、玩过泥。当时,他是这帮村童的“领袖”,院士是他的“小卒”,乖乖地听他指挥。可现在,他仅仅是一个贪杯的山乡酒鬼,心里不免酸酸的。他鼓着腮帮子分开众人,冲上前对院士说:“兄弟,你出大风头啦,好好好,我这个土老冒敬你十二杯酒吧!来,我们划拳。”
  在场的人几乎异口同声地说,算了,别捉弄人!
  因为大家知道落连哥是村上有名的酒鬼,而院士根本不会喝酒。但是落连哥不依不饶,说院士不划拳就是看不起自己,看不起乡党,看不起家乡。
  院士求饶说,划拳,我不会呀!
  “你是院士,脑瓜比我们强到哪里去了。不会?我教你嘛。大压小,石头、剪子、布,螃蟹令。来!”
  院士勉强应战,十二拳下来,全输了。
  乡亲们替院士代饮了十一杯,院士只舔了一杯,就咳嗽不止,面红耳赤。
  落连哥飞奔出门,逢人就说:“去,什么院士!划拳,比我差远了!”
  最后他站到山崖高处,仰天大喊:“划拳,院士比我差远了!”对面山崖上传来一连串的回声……
  
  真假记者
  
  大会正在进行,主办会议的办公室张主任认真地注视着会场的一切。
  他觉得摄像记者不认真,镜头没对着人拍摄,只是机械地走来走去。张主任认真地看着,心想得给电视台反映反映。一琢磨,竟发现了问题,这小伙子慌里慌张,好像不会摄像,最后发现连摄像机工作的灯都没亮。想必这位记者是假的,这还了得!
  主任悄悄地把记者请到了办公室,门厅里做了简单的布置,一旦确定真是假的,那就扭送公安局。嘿,这冒牌记者不会摄像,胆子倒挺大的,一点儿也不慌张,一一回答主任的问话。小伙一口咬定他是电视台的,还说是李台长亲自派的。这难不倒张主任,他和李台长是哥们。为了稳妥,一个电话请李台长过来商量事情。
  李台长一见记者小伙站在那儿,便对主任歉意地笑笑,指着小伙说,“先让回去。”
  小伙刚一出去,主任迫不及待地就问,“这真是你们的记者。”
  “真的。”
  “那怎么连像都不会摄?”
  是这么一回事,台长说,因为县台摄像机少,每个单位、乡镇、企业开大小的会都要请,不去领导又不高兴。今天早上,确实没有记者派了,便让新来的小伙顶差。
  “那你们新闻怎么出?”
  “天下的会议一个样。只要拍个会标、会场全景,拿回材料就行,领导的镜头电视台都有,回来一编辑就行了。”
  “好你个台长,你们台里真有假记者!”
  “不对,领导!是假的真记者。这也是逼上梁山哪,你老可得为我保密。”
  
  采 访
  
  几千万公斤的蔬菜运不出去,几万农民心急如焚。
  省城各家媒体连篇累牍予以披露。为了深入基层、全面细致地报道,省电视台决定抽调精兵强将做系列专题,以便能从根子上解决蔬菜运销的问题。
  负责人老贾深感责任重大,提出了深思熟虑的采访方案。由于准备得充分,采访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县乡村领导、主管部门负责人、蔬菜库的老板以及贩菜的客商都在,又配合得好,采访非常顺利。可就是太花费时间!那些有文化,有水平的领导,平时讲话滔滔不绝,可一站在摄像机的镜头面前,就慌了神,表情僵硬,一个简单的采访有时得讲好几遍。老贾一班人凭着对事业的追求,一丝不苟一遍又一遍地拍摄。
  最后,需要采访种菜户。老贾精心设计,采访对象是一个白胡子老大爷,一个穿着打扮陈旧的农村大嫂。估计这事有点难度,老百姓胆怯不敢说怎么办?说不到位怎么办?
  一来到菜地,菜农们主动围了上来。大爷、大嫂们在摄像机面前,没有丝毫的慌张,就像一个演说家滔滔不绝地诉说着种田的辛苦,菜销售不出去的焦虑,心中的期盼与渴望,说得是那样自然、真切,头头是道。采访一次性完成,这让老贾大吃一惊,连呼:“了不得,了不得!”
  乘兴而归,老贾还在思考这个问题。他向实习生小杨说了自己的想法。小伙子不假思索地说:“他们说的是心里话,他们又不是做给别人看的。”
  老贾大悟:是哟,老百姓只顾说出心中的话,而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则考虑的是个人的形象、风度,面对采访,难免生硬。
  
  责任编辑 张 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5/view-13168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