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物细无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蒋 萍
摘要:大力加强素质教育是目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英美文学教学如何与大学生素质教育结合起来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本文从西方文学批评理论与文本分析相结合,多媒体课件与课本的使用相结合,“学生自主”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以及知识传授与学生素质培养相结合等四个方面提出了英美文学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关键词: 英美文学教学素质教育教学改革
高等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即除了专业素质之外,还应该包括道德素质、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因此素质教育应是高等教育追求的目标。英美文学课程是高校英语专业的专业主干课。根据教育部批准实施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文学课程被列为必修课程,在三年级开设。文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欣赏和评析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英美文学及文化的了解。英美文学教学是拓展学生素质,提升学生人生境界的重要手段。然而,现在很多英语专业的学生,连最基本的英文经典名著《傲慢与偏见》、《双城记》、《简・爱》等都从未阅读过,文学素养令人堪忧。大多数学生热衷于阅读应试类、缺乏文化内涵的英语短文,对优美的英文词句却熟视无睹。因此,在如今就业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经济全球化的社会大背景下,传统的英美文学教学,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
我国传统的英美文学课教学的主要模式是“教材+黑板+粉笔”的教师“一言堂”式教学。这样的教学抑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复杂的富有想象力和创造性的思考,而文学作品中固有的智慧、感情、经验、原创力、想象力、生命思想以及审美意识,都在这刻板、僵化的模式教学中渐渐丧失,学生的自主性受到严重的压抑和损害。另外,该课程由于历史跨度大,文学流派多,作家的风格也纷繁多样,再加上课时少,其结果可想而知。经过一两年的学习,学生只能记住课堂上讨论过的作家名字、作品梗概,但整体印象只是模糊一片。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高校教学中这种“灌注式”的单一教学模式日益暴露出它的局限性。根据读者反应批评理论的主张,要重视读者对文本的阅读体验和再创造。如果把这一理论运用到实际教学当中,就应该重视学生对作品的参与和理解,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共同分享阅读经验。那么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英美文学课成为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一门课,成为教师们共同努力的方向。笔者经过几年的摸索实践,作了以下尝试。
一 .西方文学批评理论与文本分析相结合
西方文学批评理论自古希腊以来,源远流长,是人类文明不可磨灭的资产。因此,我们在英美文学教学实践中,通过具体的文本分析,把西方的文学理论有机地渗透进去,让学生更深入透彻地理解作品的精髓和要旨,并指导他们自己加以运用。我们知道,要深入理解英美文学作品,就必须了解一些西方哲学理论和心理学观点。如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意识分层、达尔文的进化论以及萨特的存在主义等。传统意义上的文学研究是社会历史研究方法,注重的是人物分析、主题分析,而20世纪兴起的文艺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推动了文学自身的发展,同时也为我们读者理解文学作品提供了不同的认知方式。读者可以利用诸如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新历史主义、解构主义、读者反应理论与心理分析批评等文学批评方法解读作品。多元的西方文化及其流派体现了西方多元的思维方式和学术界的思辨传统,尽管这些流派都有其无法克服的弱点,有的流派甚至走向极端,但是对它们的了解和掌握既可以开拓我们的思维空间,使我们对文学的掌握和讲授获得更多的张力,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二、多媒体课件与课本的使用相结合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有如雨后春笋迅速发展,随着办学条件的不断改善,各高校已充分注意到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性。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已成为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英美文学课信息量大,理论色彩浓厚,而且还具有很强的形象性,再加上大量的文学名著已被拍成了电影,录制成了录像带或光碟,这一切都使得文学教学中大量采用多媒体教学成为可能。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教师利用网络、多媒体和影像资料等手段为每一堂课设计并制作多媒体课件,使课本的使用与包含文字、声音、图像、影视资料的多媒体课件的使用相结合,使英美文学作品的阅读,尤其是经典作品的阅读变得生动活泼、具体形象,明白易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需要穿插介绍背景及知识点,放映名著片断,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讨论,引入名家观点或点评,并留思考题指导学生课后继续通过网络和图书馆寻找相关信息,以达到深化学习的目的。
三、“学生自主”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
在传送教学信息期间,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学习环境的积极构建,学习过程的维持都取决于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即学生是否想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其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下进行学习,一直是每一位教师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因此,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尝试让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各组选择不同时期的作家和作品,组员共同参与课堂设计和资料的搜索,制作成多媒体课件之后,由学生教学生。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导者,而变成了组织者和引导者。传统的灌输教育在无意识中培养了学生的惰性,学生习惯抄板书,在书上划重点。而学生自己动手制作课件,则恰好弥补了这一不足。首先,这会促使学生主动地、有意识地寻找知识的重点,针对较有价值的一点,挖掘更深一层的涵义和蕴藏的价值。其次促使学生对于知识的来源、看待问题的视野不再局限于教科书,而是把目光投向了图书馆、阅览室以及互联网上。他们要从浩繁的资料中判断、选取并加以利用,这无疑培养并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其三,由学生自己进行课堂设计和讲授,会促使学生自觉地对某个作家、作品或背景知识进行了解,包括作者生平、人物塑造、主题等方面。学生在自己消化吸收并形成自己的看法和感想后,还要组织语言进行授课,和同学们一起讨论,这就要求授课者必须对作品有非常透彻的了解。因此这种做法也使学生增强了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由于授课学生的教学风格和个性设计激发了听课学生的好奇心,对授课学生满怀某种期盼,从而获得和维持对教学的注意。同时,我们还大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使课内学习和课外活动相结合,以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的目的。教师应对学生的课外学习和课外实践活动加强指导和组织,比如可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英语诗歌、散文朗诵比赛,读书报告会以及英语短剧表演等课外活动。通过以上活动,学生从喜爱文学到乐于应用文学,有利于全方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写作能力、想象能力和表演能力。
四.知识传授与学生素质培养相结合
优秀的文学作品,总结了人类对于真善美理想的精神探索的历程,潜移默化地对读者起着思想教育和道德熏陶的作用。即使是古代的作品,也蕴含着大量的人生哲理和经验,它们并不因时代的推移而失去其价值。所以在学习如乔叟、莎士比亚、弥尔顿、华兹华斯、霍桑、海明威、马克・吐温等名家作品时,教师不仅是关注文本中的文学知识性的东西,而且应注重将文本的意义与现实社会和学生的个人体验相结合,使学生们对经典文学的永恒与普遍的意义与价值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逐渐形成较高的文学文化品位。
例如阅读薄伽丘的《十日谈》,读者会不难获得这样一种生命理念:越是面临死亡,越要珍惜美好人生。正是这种“向死而生”的生活态度,才造就了一种崭新的人类精神。至于阅读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读者少不了会为老渔夫的那种不放弃和不言输的精神所打动,即人尽可以被毁灭,但却不能被打败的“硬汉”精神。通过老渔夫桑提亚哥的形象,海明威热情地歌颂了人类面对艰难困苦时所显示的坚不可摧的精神力量。
学生们对英美文学文化的了解最终通过文本阅读和亲身的体验与评判从纯书本的概念转化为敏感的、同情的和宽容的文化受性。这使他们能够在当今这个日益全球化的时代从容、大度、得体地与外国友人交往,使他们更加珍惜中国几千年的丰富的文学文化遗产。文学作品是一种语言的精髓。随着英语水平的提高和英语知识的普及,大学生们越来越迫切地需要在语言学习上有一个质的飞跃。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欣赏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途径,这不仅有助于提高英语水平,更可以借此登堂入室,进入丰富多彩的文学世界。由此拓展视野,丰富想象,体悟人性,品味人生,充分领略英语文学的魅力,把握文化的精髓和西方人文精神的脉动。所以,英美文学名著欣赏既可以让英语学习得到质的提高,也是一个素质教育的好课堂。
现代英语教学强调在语言教学中要以学习者为中心,使学生成为具有独立学习能力,适应社会发展的学习者。英美文学课在这一点上担负着重要责任。为了更好地拓展大学生的人文素质,英美文学教育应该进行自身的改造,从课程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等方面积极进行改革和探索,以便能培养出具有思辨能力、批判能力、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一代英才。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编。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
2.王守仁:“应该终结‘文学史+选读’模式“,《郑州大学学报》(5)2002。
3.王守仁 赵宇:《英美小说》,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4.范谊 芮渝萍:“英美文学教学的目标内涵与层次定位”,《外国文学研究》(3)2005。
(蒋萍:梧州学院外语系,讲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英语教学及英美文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5/view-13747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