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城乡就业难点与对策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田 穗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日益完善,就业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但我国目前城乡劳动力市场是分割的。本文分析通过分析当前城乡二元结构中就业存在的难点问题,对影响城乡统筹就业的配套制度、技能素质、社会保障、管理服务等四大制约因素进行了深入剖析,结合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提出了解决统筹城乡就业的对策。
关键词:城乡就业 统筹 平等就业
统筹城乡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统筹城乡劳动就业,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引导农民有序外出就业,鼓励农民就近转移就业,扶持农民返乡创业。这一重要决策,对于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增进农民富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一、统筹城乡就业的重要意义
就业是民生之本。在我们这样一个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大国,解决城乡劳动者的就业问题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和复杂性。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受产业结构调整与体制转轨加速的双重影响,我国城镇失业人口和失业率达历史最高峰,同时农业剩余劳动力开始向城镇加速转移,形成了世界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城镇失业率高峰和农村劳动力转移高峰双峰叠加的巨大就业压力。在这样一个严峻的形势下,如何正确面对压力,分析当前城乡就业工作面临的体制机制性问题,采取切实措施,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就业,形成统一规范、平等公正、有序流转的覆盖城乡的人力资源市场,促进农村劳动者向非农产业的有序转移,是各级党委政府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现实课题。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加快推进统筹城乡就业使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是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措施。同时,对于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开发,进一步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城市化进程,促进城乡关系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二、统筹城乡就业亟待解决的难点问题
1、劳动者素质方面的障碍
农村劳动力总体素质不高是其转移就业和就业难的重要原因,据调查,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学历结构状况是: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均占11%,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均占46%,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均占34%,此外还有9%的文盲。农村劳动力中有文化和一技之长的青壮年都进城找工作了,留在农村的多是文化素质不高且健康状况较差的劳动力,这也是影响农村劳动力生活水平和统筹城乡就业难的重要原因。
2、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性障碍仍然存在,户籍制度带来的问题表现突出
长期实行的城乡二元户籍管理制度无形中增加了农民工的生存成本,农民工虽然常年工作生活都在城市,没有城镇户口却依然算不上真正的市民。依附在户籍之上的医疗卫生、教育、住房等制度使得农民工在城市的生活成本相对过高。
3、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和就业管理体制落后
目前我国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和管理体制还不能适应城乡就业一体化的需要。主要体现在:信息网络还没有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联网,大多数基层乡镇还没能建立起信息网络,现有的信息网络远远不能满足农民工对劳动力市场信息的需求。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一个系统工程,从掌握劳动力资源、提供就业信息和就业培训,到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都需要政府部门提供完善的管理和服务。但是,政府的这种职能相对缺乏,没有特别行之有效的措施,同时再加上经费短缺、部门分割,培训的效率非常低,接受培训的农民工比较少。
4.劳动者尤其是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健全。我国现在还没有在农村建立起社会保障体系,当农民工在城里工作时,大部分农民工未享受社会保障机制。
三、建立统筹城乡就业的对策研究
1、从总体上提高农民的精神文化和专业技能素质
一是以普及农村的九年义务制教育为契机,加大农村教育投资力度,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提高农村人口文化素质;二是加强农村文化场所建设,用健康的精神产品占领农村文化市场,用好的作品熏陶广大农民,不断提高农民的道德水平,转变农民的思想观念;三是加快农民科技培训网络体系建设,在提高农民生产科技水平的同时,普及基本科技知识,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四是针对农村剩余劳动力普遍综合素质不高,专业技术水平低的突出特点,加快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把培训农民技能与促进农民就业结合起来,大力鼓励培训学校、企业和社会力量发展就业服务机构,加强对受训农民的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形成以培训促就业、以就业带培训的机制。
2、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建立长效就业机制
一是逐步形成城乡平等的就业环境,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城乡就业一体化战略旨在培育城乡相通、全国统一的能使劳动力要素自由流动的劳动力市场;消除造成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的户籍制度、城市限制和排斥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各种政策性障碍;培育劳动力市场中介组织,提供信息服务,增强市场透明度,降低供需双方的交易成本;依靠竞争性的市场调节劳动力在城乡之间的供求状况,实现劳动力资源有效配置。
二是加强覆盖城乡的就业管理和服务网络建设。建立与完善城乡统一的就业信息网络,这是统筹城乡就业的基础性工作,及时为农民转移就业提供全面的信息引导,为城乡就业者提供完善的就业服务。政府要投入相应的人力、物力,并研制开发相应的软件,逐步建立城乡联网的劳动力市场框架体系,使用人单位招用工和劳动者求职能够得到就地就近的服务。加强劳动力市场信息分析和预测发布,构建城乡统一的劳动用工信息体系,建立劳动力需求预测制度,发布劳动力需求信息,引导劳动力有序输入,减少农民工进城就业的盲目性同时,建立上下联动、区域互动的劳动力交流制度,以推荐会、招聘会、洽谈会等有效方式,鼓励企业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三是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强对职业培训的投入力度。劳动者的素质是制约劳动者就业的最主要因素。提高农民素质,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培训,提高其工作能力,是决定其就业的根本前提。我国政府应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把农村劳动力培训纳入国家和各级政府财政预算。兴办农民工职业学校,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技术培训,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
3、建立和完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
实行城乡就业统筹,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也要求必须建立健全城乡社会保障体系,解除农民离开土地的后顾之忧。充分发挥城市先进文化和公共服务的优势,鼓励和引导城市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部门向农村延伸,促进城乡管理和社会事业的一体化。要在农民工中制定完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使其真正能够享受到城乡平等的国民待遇。
一是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首先要允许农民进入城镇和城市落户,同时也要允许农工通过劳动部门和劳动力市场进入城市工作。其次是国家要逐步取消城市居民的一些特殊待遇,如劳动用工、住房等,要把农民工及其所携家属的计划生育、子女教育、劳动就业、妇幼保健、卫生防病和治安管理等工作列入各有关部门和社区的管理责任范围,将相应的管理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为城乡人口和劳动力合理流动创造条件。
二是健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促进农民工身份转变。通过明晰、强化农民的土地使用权,逐步开放农民将其拥有的已经量化的集体资产变现流动的权利。容许和鼓励外出务工经商及离乡离土的农民依法转让、转租、入股抵押土地使用权;建立土地的市场化退出机制,让农民土地使用权进入市场,让农民在自愿放弃土地中得到应有的补偿,为农民实现向城市的转移,提供进入二、三产业、入城安居的资本和“原始积累”。使“离乡”农民彻底“离土”,实现农民向城市的完全转移和向市民的转变。通过土地流转机制的建立,解除土地对这些农民的束缚,让越来越多的农民成为彻底的工商业从业人员。
三是要完善各项政策和法律,创造统筹城乡就业的公平环境。应尽快制定保护农民土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保证农民工在土资收入、劳动保护、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等方而的权益不受侵害。通过健全劳动争议处理体制、建立劳动保障监察制度、健立健全农民工法律援助制度、加大劳动监察力度,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等措施,从政策法规上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 张抗私:《就业问题:理论与实际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2】 徐建玲:《中国农民土就业问题研究》,「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年版
【3】 杨宜勇:《劳动就业体制改革攻坚》,「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年版
【4】 张红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J ].农村经济,2004年版
【5】 国务院研究卒课题组:《国农民工调研报告》,「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2006年版
田穗 女 1981年8月生,重庆人,重庆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5/view-13758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