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赵道新谈谈王芗斋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瀚海鹤
赵道新先生本人及其拳论受到了很多技击爱好者的推崇,原因是赵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传统武术本身及其体制的弊端,使人看清了传统武术的本质,不再盲目地崇拜和幻想,而是回归现实。赵对传统武术的揭露以及对气与点穴的否定,其实并未超出他的“老师”王芗斋先生的拳学思想范畴。只是更加具体深刻而已。
其实第一个大胆指出传统拳术之弊端并加以鞭笞的人是王芗斋。王芗斋,一个超级养生爱好者和拳痴,前半生走南闯北研究拳术和养生术,拜访的拳家无数。他通过亲身实践终于悟出了拳术的精髓,并创立新拳学。上世纪40年代,王在报纸上阐述自己的拳学观点,言辞十分激烈,现在竟有人联系当时的背景说王此举是向中国武林宣战,是汉奸,也太小题大作了。一个北京的报纸当时发行量有多少?波及范围有多大?抗战时期不练武的人谁有闲心关注拳术,练武的又有多少人看报?王只是以赤诚之心研讨武学,并说出了真话而已。看看当今的武林现状,电视上《武林风・百姓擂台》和《武林大会》节目中传统拳术的表现,你不认为王说的全是真话吗?至于王一直与军阀有来往,那是当时武林中人的时尚――学得文武艺,货卖帝王家。看看当时的大武术家有几个没在军阀手下干过,如李文彪、孙禄堂、刘玉春……聘任王芗斋到四存学会当武术老师的张璧是汉奸,但汉奸二字也没粘脸上,只看其表面谁知道他背后做了什么。这个张璧,字玉衡,是不是八极大家张景显的孙子?存疑,若是的话,他本身就是八极拳高手,拳术行家。王早年在徐树铮手下当官,驻兵福建,接触了鹤拳并可能接触了南少林内劲一指禅,这对王意拳(大成拳)的创立影响很大。王为什么对站桩情有独钟?因为王的站桩已不同于传统站着不动练静力的站桩,而是手上和脚下有活儿,站桩的同时练易筋经,内劲和功力在桩上出。这是王改进的奥秘之所在。而南少林内劲一指禅的练法就是先站桩练静力,然后通过扳指(趾)练出强大的内劲。因此作为意拳创立的见证人韩星樵先生说意拳结合了一指禅。徐树铮这个人十分狂傲,他能看中王,也说明王的功夫绝非一般。王年轻时也是出了名的好动手,与人谈拳论武好争长短,一言不和就动手,这些在金警钟的《国术名人录》和当代的《武林奇杰韩慕侠》书中均有记载。王的拳学思想又与传统武界格格不入,因此当时王可能是传统武界比较忌讳的人,就像后来的赵道新一样无人提及,若不是其弟子的大力宣扬,恐怕现在也很少有人知道此二人。
赵道新继承了王芗斋的武学思想并有所发展,但奇怪的是赵在晚年却否认王是其老师,并说未在王处学到什么。而王的学生中不少人指出王当年的确重点培养过赵。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只能是二人之间产生了很大的矛盾,这是事实,但具体什么矛盾两系皆秘而不宣。在此根据一些事实姑妄猜测一下。其一可能是在为人处事方面及性格上发生了矛盾,具体无从得知。王常称赞赵聪明绝顶,学东西一学就会:而赵向王学习时,总是出真手相试,给王带来越来越大的压力,王难免产生戒备之心,在关键处有所保留。师生性格不同,相处也是很难的事儿。这在《王芗斋谈拳学要义》中有所反映。后来王培养的姚宗勋崛起,赵曾到京问王姚的功夫怎么样,王只淡淡地说和你不一样。其二在拳学上发生了矛盾,即拳术风格上发生了矛盾。王注重站桩内练与试力慢练,而赵好爆发力,对王的站桩很可能没有耐心深入,曾有文讲当时王批评赵发力过刚宜敛劲入骨否则伤身,赵不信还是抖大杆练爆发力,结果赵晚年果然应验了王的预言,功夫虽高但健康状况糟糕。另外,王反对练套路,而赵对套路还是情有独钟的,随吴翼翟先生学六合八法拳套路感觉很好,晚年并创造心会掌套路,尽管心会掌的核心技击训练不在套路上。还有一件事也可能造成二人之间的隔阂,那就是赵曾向吴鉴泉、孙禄堂等大师试艺,很可能是在王的授意下去的。而赵刚过二十与大师切磋又不能断手,只能搭手听劲,与擅长推手的太极大师搭手试艺其结果可想而知。赵的回忆文章中也谈到自己年轻时常替人去摸一些大师的底。
以上对一些史实的猜测谈论并无他意,无非是想说明王芗斋与赵道新虽然后来闹了矛盾,但是二人的拳学思想是一脉相承且不能割裂的。都是在对传统拳术思辨的基础上,去伪存真,追求科学、实用、简单。赵道新在某些方面讲得更加深刻。谈到武学上的贡献,王是现代武学(即用生理学、生物力学等现代科学解释拳术规律,区别于传统武学的周易八卦、五行生克等理论)的开山鼻祖。二人运用当代科学技术知识来探索拳学的奥秘,其功绩是划时代的,绝不能被抹杀!二人的武学思想对于崇尚技击的武人来说是指路明灯,绝非周易八卦、五行生克等似是而非、牵强附会的趋于神秘主义的传统理论可比。
真正热爱拳术的人就应当努力学习。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1303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