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话说风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风药是指具有辛味、质地轻薄、药性升浮,对人体能够起到发散、升提、疏解、宣透作用的一大类中药的统称。现代中药教材分类里没有风药一说,但从古至今众多医家对其都有论述,众多名方中都有风药的使用,诸多名家对风药的运用也是炉火纯青。本文对风药的概念、分类、应用等进行总结,以期广大同仁更加注重临床上风药的应用。
  【关键词】 风药;概念;分类;应用
  【中图分类号】R282 【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9)4-0057-04
  Abstract:Wind medicine refers to a kind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ith pungent flavor, light texture, rising and floating medicinal properties, which can diverge, lift, relieve and permeate the human body. There was no wind medicine in the classification of modern Chinese medicine textbooks, but many doctors had discussed it since ancient times, many famous prescriptions for the use of wind medicine, many famous experts had been skilled in the use of wind medicine. In this paper, the concept, classific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wind medicine are briefly discussed in order to made the majority of colleagues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application of clinical apoplexy drugs.
  Keywords:Wind Medicine;Concept;Classification;Application
  在《中药学》[1]里中药材按药物功效分类(解表药、清热药、泻下药、祛风湿药、化湿药、利水渗湿药、温里药、理气药、消食药、驱虫药、止血药、活血化瘀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安神药、平肝息风药、开窍药、补虚药、收涩药、涌吐药、攻毒杀虫止痒药、拔毒化腐生肌药),此分类方法看上去一目了然,有利于学习。但历代的本草著作里中药的分类最初不是这样,如现存最早的本草著作《神农本草经》,它对中药的分类是上品、中品、下品,《神农本草经》的分类依据是:“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上经。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欲遏病补虚赢者,本中经。下药一百二十种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疾者,本下经。”它对药物的论述是比较全面的[2-3]。此后,又陆续出现了按自然属性、按主治和按功效等进行分类,由于中药学理论的不断发展,各种分类方法也不断深化和细化。比如大型志书《中国药用植物志》等按植物自然分类系统分类,将药用植物分为藻类、菌类、地衣门、苔藓植物门、蕨类植物门、种子植物(又分为裸子植物门和被子植物门)。门下按纲、科综述其共同形态、特征,列举药用植物并证述其拉丁学名、形态、分布、生长环境、入药部位、功效等;大型工具书如中药药典、辞典、汇编等按药物名称首字笔顺排列分类;现代中药炮制学按中药炮制方法分类;现代中药化学按中药有效成分的化学成分分类;现代中药药剂学按中药药剂剂型分类等[4]。但现在众多的分类方法里都没有风药这一类。笔者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结合文献,阐明风药概念、应用等,以飨同道。
  1 风药的概念
  中医理论中,把导致人体疾病的外因归结为“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其中风邪排在“六淫”之首,六气中只有风能全兼其他五气,如风寒、风热、风湿、风火、风燥。《内经》云:“故风者,百病之始也……”[5]。
  简单来说风药就是治疗风邪致病的药。张元素所著《医学启源》[6-7]中有“药类法象”,把药物分五类:“风升生,热浮长,燥降收,寒沉藏,湿化成中央”。风升生:“味之薄者,阴中之阳,味薄则通。”风药气温,其性上行,犹如春气之上升,有利于生长发育。如:防风、羌活、升麻、柴胡、葛根、威灵仙、细辛、独活、白芷、鼠粘子、桔梗、藁本、川芎、蔓荆子、秦艽、天麻、麻黄、荆芥、薄荷、前胡等20种。《药品化义》[8]一书把中药分为十三类:气、血、心、肝、脾、肺、肾及痰、火、燥、风、湿、寒,并列举出了共十九种风药。
  风药源于金代张元素《医学启源》。其弟子李东垣师承其说,首次在《脾胃论》中明确提出“风药”名称,将气味辛薄、药性升浮、具有发散上升特点的升麻、柴胡、葛根、羌活、防风等药物称为“风药”,并把此类药物广泛运用于脾胃诸病治疗[9-10]。风药理论讲的是药物的“四气”、[KG-*8]“五味”,而不是药物的主治范围与临床功效。
  现代医家北京赵绍琴[11-14],贵州刘尚义[15],陕西孙曼之、赵红军师徒也善用风药治病,赵红军认为风药是从中医阴阳升降等基本理论出发,注重于中药四气五味理论这种特定的中药的分类方法,它指的是具有辛味的、质地轻薄、药性升浮,对人体能够起到发散、升提、疏解、宣透作用的一大类中药的统称[16-18]。從赵红军这个定义来看,《中药学》里的解表药(辛温、辛凉)、祛风湿药、芳香化湿药里的大部分药物,以及部分宣肺止咳药、理气活血药物;《方剂学》里的解表剂(辛温、辛凉)、清热剂(泻黄散)、祛暑剂、治风剂、治燥剂、祛湿剂、甚至痈疡剂(仙方活命饮、五味消毒饮、牛蒡解肌汤)里的部分方剂,都可以归于风药(方)的范畴。常用的风药根据它的性味寒热温凉的不同可以把它分为两类,一个是辛温(热),辛热,一个是辛凉(平)。辛温(热):麻黄、桂枝、荆芥、防风、羌活、独活、白前、前胡、桔梗、紫苏、香薷、藿香、佩兰、藁本、白芷、威灵仙、海风藤、苍耳、辛夷、葱白、川芎、细辛、巴戟天、全蝎、蜈蚣、乌蛇等。辛凉(平):升麻、柴胡、葛根、秦艽、丹皮、桑叶、菊花、蔓荆子、薄荷、牛蒡子、淡豆豉、浮萍、木贼、二花、连翘、钩藤、夏枯草、谷精草、密蒙花、青蒿、白蒺藜、蝉蜕、僵蚕等。   2 风药的应用
  风药是传统中医治疗内伤杂病和外感病证的基本用药,提到风药通常首先想到的是其祛风解表,胜湿止痛,用于治疗风寒表证及风寒湿痹。其实风药还可以佐治补药、升清、疏肝解郁等。风药几乎可以适用于头面五官,胸腹部,皮肤与关节,妇科以及儿科,生殖等全身大多数疾病。人以阳气为主,风药是阳药中最轻灵的药物,秉肝木之性,走而不守,轻悍善动。风药不限于治风或解表,还应用在调节人体脏腑经络、畅达气血津液、配伍增效等方面,应用范围很广泛。如被誉为“咳门第一神方”的荆防败毒散,方中一派风药并无紫苑、百部等止咳药。方中纯风药,通宣理肺,肺气一畅,咳嗽自去。又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19]收录治疗眼疾方剂24方,其中用到防风、羌活、荆芥等风药就有17剂。
  风药的应用,从马王堆医书算起至少有两千五百年以上的历史。《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雷公炮炙论》中对于风药都有详细的记载。《金匮要略》中的薯蓣丸可以说是风药治病的祖方[20]。《外台秘要》[21]、《千金方》[22]等著作里风药即常见之品。李东垣的《脾胃论》、《兰室秘藏》[23]等著作中风药使用频率非常高,李东垣用的最多的是升麻、柴胡,其次是羌活、防风。升麻是足阳明胃经之引经药,可升发脾胃之清阳;柴胡为足少阳胆经之引经药,可升发少阳春升之气。
  风药常见的方剂有麻黄汤、大小青龙汤、麻杏石甘汤、桂枝加葛根汤、大小建中汤、当归四逆汤、葛根汤、真武汤《伤寒论》[24],三黄汤、大续命汤《备急千金要方》[25],三拗汤、香苏散、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19],银翘散《温病条辨》[26]、大秦艽汤《嵩崖尊生书》校注[27],黄芪桂枝五物汤、薯蓣丸《金匮要略》[20],羌活胜湿汤、白术安胃散、清阳汤、半夏白术天麻汤、《脾胃论》,三子养亲汤《皆效方》,三化汤《杂问病机气宜保命集》,解语丹《妇人大全良方》,、升阳益胃汤、补中益气汤《内外伤辨惑论》,升陷汤《医学衷中参西录》,举元煎《景岳全书》,荆防败毒散《摄生众妙方》。其中麻黄乃肺经专药,肺主皮毛,毛孔闭郁,用麻黄可以宣散肺气,开发腠理,把闭郁的风寒水湿宣发出去。桂枝温通经脉、横走四肢、散寒通瘀、发汗解肌。风药方剂数不胜数,风药在其中可君可臣、可佐可使。应用广泛而灵活。
  纵观历代医家临床经验[28-35],笔者对风药应用小结如下:风药能升清,风药大多辛散,质轻升浮,《古今名医方论》中记载:“胃中清气下沉,用升麻、柴胡之气轻而味薄者,引胃气以上腾,复起本位,便能升浮以行生长之令矣。补中之剂,得发表之品而中自安;益气之剂,赖清气之品而气益倍”。补中益气方中少量升麻、柴胡升阳举陷,协助君药以升提下陷之中气。
  风药能引药上行,达巅顶,所以风药用于治头痛。汪昂在《医方集解》曰:“羌活治太阳头痛,白芷治阳明头痛,川芎治少阳头痛,细辛治少阴头痛……以巅顶之上,唯风药可到也”。如治疗头痛的川芎茶调散,即取“高巅之上,唯风可到”之意。
  风药能佐治补药,风药调畅气机、引经报使能配伍增效。补药一般偏滋腻,易阻滞气机,运化补益之方,非风药莫属。组方贵在灵动,补剂之中,稍加风药,则全方灵动。如参苓白术散加减配羌活、白芷,其气味清灵,善于宣通游走,故在滋补方中,鼓舞气化,李东垣指出如补脾胃,非此引用不能行。
  风药能胜湿,李中梓曰:“地上淖泽,风之即干”,取类比像,風药可祛除湿邪,大便稀搪茹腻不爽或泄泻久治不愈,皆可加风药。”“清气在下,则生飨泄”,用风药同时也起到升清阳止泻的作用,脾宜升则健,风药能使脾阳升,湿浊运。如参苓白术散加减配羌活、白芷,肠鸣久泄止。故凡湿热为病,必假风药以胜之为上策。
  用治下焦之病,下焦者,肝肾膀胱大小肠属之。李东垣云:“凡下焦肝肾之病非用风药行经不可。邪在下焦,深入阴血,其藏甚深,非用风药不能透邪外出。”故赵氏每用风药治疗肝肾之病,收效甚佳,是其例也。
  用于解郁,风药能解郁盖因风药宣肺、疏肝。《内经》:诸气膹郁,皆属于肺。如麻黄解郁,妙在宣肺。肝主疏泄,主情志,肝气郁结,气机不畅。“风者散也”,风药具升发之功,能遂肝木上升条达之性,故可用风药疏肝解郁,如逍遥散、柴胡疏肝散中用柴胡、薄荷、川芎、生姜等。
  用于止瘙痒,痒,是腠理开,邪气入导致的,《灵枢·刺节真邪》中曰:“搏于皮肤之间,其气外发,腠理开,毫毛摇,气往来行。”若皮肤搔痒,为风湿热邪蕴蓄血分,凉血清热之外,宜加风药疏散,则腠理和调,其痒自止矣。荆芥能入血分以祛风,治疗一切急慢性风团、荨麻疹瘙痒,还有荆翘散。
  用于消水肿,利水道,《金匮》云:“腰以上肿者当发汗”、“腰以下肿者当利小便”。上肿者,其病在上、在表,发汗可使停留于上半身之水,随汗排出。而发汗者疏通腠理之义也,非风药而不能为之。故凡小便不利者,不可忘记用风药宣肺亦能利水。肺为水之上源,肺气宣则水道利,俗谓提壶揭盖之法也。
  用于通行经络,凡因邪气滞经络者,宜用风药行经通络。如补阳还五汤加减和入桂枝、白芥子治气虚血瘀夹痰湿痹阻经络。皆是经络阻滞不通之故,宜借风药行散之力而通之则效。
  3 风药治病实用小方
  笔者在临床上发现简单的一两味风药对一些疾病有明显疗效,举例如下。
  3.1 皮肤骚痒 荆芥等风药,发清阳、宣腠理以止痒。处方:荆芥穗。打成粉末搓于皮肤瘙痒处。
  3.2 带下(清冷稀白) 风药升阳,则能胜湿。处方:防风。打成粉末与红糖做成药丸服用。
  3.3 过敏性鼻炎 荆芥、白芷、苍耳、辛夷等风药,发清阳、宣腠理、胜湿、祛风散邪,上通头顶,外达皮肤,荆芥穗还散入血分且上述四味皆芳香开窍。处方:荆芥3g、白芷6g、苍耳20g、辛夷20g共打粉末,内服或外用塞鼻。以上四味共打粉末,内服或外用塞鼻。
  4 小结
  风药在治疗内伤杂病时有着广泛的应用,合理使用常有明显疗效。但若运用不合理,配伍不适当,或久用过用,亦可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盖因风类药大多辛温,多燥多升,易耗津液,升阳,要熟练掌握风药的秉性、特点,用时一定要分清寒热虚实,辨证应用。比如燥烈的风药如羌活、独活虽可祛湿,但阴虚、阴津不足、口干舌燥、舌红无苔、脉象细数、大便干结的患者要慎用。如荆芥,祛风还能够活血,但它炒炭后就能止血,治疗宫血、痔疮出血、牙龈出血等。荆芥、防风配伍辛温药,则辛温,配伍辛凉的药,则辛凉起来了。白芷也是比较独特的风药,不但能够祛风散寒、升清降浊,还能够消肿排脓,不但能够治疗鼻渊,还能够治疗妇科带证、炎症,另外它有止血的作用。风药是比较复杂的,故临床上使用风药一定要根据病情的轻重、患者的体质、风药的特性等有针对性地选择风药。   参考文献
  [1]高学敏.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2]马继兴.神农本草经辑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3]佚名.神农本草经[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
  [4]李峰崔,惠平.中药分类方法略述[J].山东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3):31-32.
  [5]姚春鹏译注.黄帝内经(上·素问)[M].北京:中华书局,2016.
  [6]郑洪新.张元素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
  [7]张元素.医学启源[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8]贾所学.药品化义[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1.
  [9]李杲著.脾胃论白话解[M].贾成文主编.西安:三秦出版社,2000:63.
  [10]李杲著.《脾胃论》校注[M].程传浩校注.郑州: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16.
  [11]彭建中,杨连柱.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6.
  [12]孙晓光,彭建中.赵绍琴慢性肾病辨治理论和经验的传承发展[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10(3):320-322,356.
  [13]孙晓光,马重阳,翟昌明,等.赵绍琴教授温病学术思想治疗发热性疾病的应用[J].2017,12(11)2724-2726,2730.
  [14]耿贤华,彭建中.五子涤痰汤运用验案2则[J].光明中医,2016,31(24):3657-3659.
  [15]吴曦,冯全生,杨序宏,等.国医大师刘尚义风药分类及运用经验[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8,33(8):3385-3389.
  [16]王东军,李娜,孙曼之,等.渭南名医孙曼之运用风药经验举隅[J].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9(1):36-37.
  [17]刘显红,郑安敏.孙曼之叶氏获荃饮治疗胃痛[J].中国社区医师,2014,30(8):77-78.
  [18]王长华.风药的应用:用药如用兵[EB/OL].http://www.xazyw.com/portal.php?mod=view&aid=200,2018-06-24/2018-11-20.
  [19]劉景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20]张玉萍.金匮要略[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1:26.
  [21]王焘.外台秘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
  [22]孙思邈.千金方[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11.
  [23]李东垣.兰室秘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
  [24]张仲景.伤寒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8.
  [25]孙思邈著.备急千金要方[M].吴少祯编,焦振廉校.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
  [26]吴瑭著.温病条辨[M].张志斌校点.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44.
  [27]景日眕撰.《嵩崖尊生书》校注[M].刘道清,刘霖校注.郑州: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
  [28]罗美著.古今名医方论[M].李飞校.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29]汪昂著.医方集解[M].鲍玉琴,杨德利 校.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30]张远哲,沈涛.浅论风药在湿病论治中的应用[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40(3):29-30.
  [31]王畅,樊旭.“肝主疏泄”理论与不寐证治疗的内在联系[J].亚太传统医药,2018,14(4):106-107.
  [32]吴曦,叶瑜,冯全生.风药理论探探啧[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8,24(9):1200-1203.
  [33]李颖飞,龚雨萍.从李东垣《脾胃论》探讨“风药”的运用[J].江苏中医药,2016,48(7):66-68.
  [34]崔淑兰.东坦运用风药探析[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10(5):142.
  [35]唐昭荣,单兆伟.李东坦风药妙用浅析[[J].中医药通报,2012,11(6):3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48583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