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式跆拳道训练法(十二)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林春生

  传统武术有句非常出名的谚语:形无形,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佛的最高境界为“空”,道则讲“无”,空与无在都是“没有”“无意”,“空”可以解释一切攻击技术皆是“不期然而然,莫之知而至。”在跆拳道攻击对抗中,有招是外形反映,是实在的招数形式,空是体现精神意识,无是非有,是有本能招式的来源,即实在的客观反映。“空”是思维意识上的最高领悟,在攻击过程中才能无欲无求,招法信手拈来。
  下面我们借用“庖丁解牛”的故事,来说明“空”技术形式的意义。
  一天,庖丁被请到文惠君的府上,为其宰杀一头肉牛。只见他用手按着牛,用肩靠着牛,用脚踩着牛,用膝盖抵着牛,动作极其熟练自如。他在将屠刀刺入牛身时,那种皮肉与筋骨剥离的声音,与庖丁运刀时的动作互相配合,显得是那样的和谐一致,美妙动人。他那宰牛时的动作就像踏着商汤时代的乐曲《桑林》起舞一般,而解牛时所发出的声响也与尧乐《经首》十分合拍。
  站在一旁的文惠君不觉看呆了,他禁不住高声赞叹道:“啊呀,真了不起!你宰牛的技术怎么会有这么高超呢?”
  庖丁见问,赶紧放下屠刀,对文惠君说:“我做事比较喜欢探究事物的规律,因为这比一般的技术技巧要更高一筹。我在刚开始学宰牛时,因为不了解牛的身体构造,眼前所见无非就是一头头庞大的牛。等到我有了3 年的宰牛经历以后,我对牛的构造就完全了解了。我再看牛时,出现在眼前的就不再是一头整牛,而是许多可以拆卸下来的零部件了!现在我宰牛多了以后,就只需用心灵去感触牛,而不必用眼睛去看它。我知道牛的什么地方可以下刀,什么地方不能。我可以娴熟自如地按照牛的天然构造,将刀直接刺入其筋骨相连的空隙之处,利用这些空隙便不会使刀受到丝毫损伤。我既然连骨肉相连的部件都不会去硬碰,更何况大的盘结骨呢?一个技术高明的厨师因为是用刀割肉,一般需要一年换一把刀;而更多的厨工则是用刀去砍骨头,所以他们一个月就要换一把刀。而我的这把刀已经用了19年了,宰杀过的牛不下千头,可是刀口还像刚在磨刀石上磨过一样的锋利。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牛的骨节处有空隙,而刀口又很薄,我用极薄的刀锋插入牛骨的间隙,自然显得宽绰而游刃有余了。所以,我这把用了19年的刀还像刚磨过的新刀一样。尽管如此,每当我遇到筋骨交错的地方,也常常感到难以下手,这时就要特别警惕,瞪大眼睛,动作放慢,用力要轻,等到找到了关键部位,一刀下去就能将牛剖开,使其像泥土一样摊在地上。宰牛完毕,我提着刀站立起来,环顾四周,不免感到志得意满,浑身畅快。然后我就将刀擦拭干净,置于刀鞘之中,以备下次再用。”
  这个故事或多或少地对跆拳道练习者有所启发,世间万物都有其固有的规律性,应该认为任何事情到达一定高度都万变不离其宗,“武极而文,文极而武”,悟“空”的路径好比爬楼梯,爬一条的时候要注意旁边的楼梯是否可行,这样子的话,总有机会从这个楼梯平移到另一个楼梯,而不需要再从底下重新爬,省下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只要你在跆拳道练习中做个有心人,不断摸索对抗中的攻防规律与技术变化形式,久而久之,熟能生巧,就能攻守合一近似“空无”,即能和而为之,对眼前来的拳脚不惊。“形散而神不散”,比赛中就会打得十分漂亮。如果跆拳道练习者绕开“道”,总不是好事情。如果追究竞技对抗中的技战术表现的根源,大概可以归结为有失攻防之“道”,练习跆拳道的过程也就是个人“道”的攻击技术动作的表现过程。
  作为跆拳道选手要能在实战中心境虚静,排除外界的干扰,内清虚、外脱换,在对抗的过程中不凭借主观经验进行较量。跆拳道的技术形式虽然千变万化,但是它的变化也有其规律性,在“出拳出腿,两不知”的情况下,我们当先求其变化的形式,熟悉后才能做到机变无形,“不求中而中”。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无为。”以及“舍己从人”最后达到“无己”“忘我”之境界,都是证明“无为而不为”,当然无为不是不动,在对抗中什么都不做:不进攻、不防守、不反击。真正的无为是能在攻击过程中“动中求静”、“动中求变”、“动中守空”。可以这样说,“空”是一种技战术攻防意识转换快的核心原则。“有生于无”,达到这种“无为”之“空”的境界,跆拳道选手便可实现心对“道”的刚柔观照,能以不变应万变。现代心理学证明一个人有大量的潜力还没有完全被挖掘出来,有则偏激,无则求全。反观己身,人的能力除了眼、耳经常与外界接触外,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圆,如无极之太极的阴阳转换来说还有大量的潜力未开发。实战对抗的过程,也就是不断开发自身精神力的过程,通过训练和比赛的实践,让肉体和精神能阴阳协调而入“空”之心。通过汗水来完善自己的心灵与人格,逐渐掌握技术与心灵的平衡而悟“空”;致使个人的肉体和精神发挥到极点,更能超水平发挥出自己想而没想到的高难技术。(全文完)
  (责编:田文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29287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