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校跆拳道教学改革之内容设置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跆拳道是一项源于朝鲜半岛的搏击项目。自1994年在我国正式开展,已成为我国全国运动会、全国青年运动会、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的正式比赛项目,是目前国内各高校广泛开展的体育教学内容,受到了广大青少年学生的喜爱。本文从分析跆拳道各组成部分的内容与功能入手,分析了目前高校跆拳道教学中由于教学内容设置而容易引发的相关问题,并据此提出了解决问题的途径。
  关键词:高校  跆拳道教学  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9)03(b)-0112-02
  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发展,跆拳道教学作为高校体育教学的组成部分,进行了多种多样的有益尝试与探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跆拳道也成为深受大学生喜爱的体育项目之一。在一系列成绩的背后,在高校跆拳道教学实践中,也存在或出现了一些问题,影响和阻碍了高校跆拳道教学工作的进一步健康发展。本文以教学内容设置为切入点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研究。
  1  跆拳道的组成部分
  要想科学、合理的选择适合高校大学生练习的跆拳道内容,首先必须了解跆拳道都有哪些部分组成,各有什么特点与要求,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1.1 品势
  跆拳道品势类似于中国武术的套路,由基本动作(手型、手法、步型、步法等)、防御技术(下段防御、中段防御、上段防御、手刀防御等)、进攻技术(直拳、手刀、横肘、前踢、横踢、侧踢等)、完整套路(太极1~8章、高丽、金刚等)构成。从动作结构和特点看,品势应该属于表现难美项群。品势的运动量和强度较低,入段前内容较为简单,姿态优美,适合广大学生练习。
  1.2 竞技
  由品势中的技术动作提炼、发展、演化而成的现代竞技体育项目,属于同场格斗项群。竞技跆拳道是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等国内、国际综合性运动会的正式项目,是现代跆拳道的核心部分,由技术(可分为步法、腿法、拳法、防御、贴靠等)、战术(抢攻战术、边角战术、反反击战术、多点战术等)、体能(一般与专项的速度、力量、耐力、柔韧等)、竞赛规则与裁判法、比赛装备(电子护具、电子脚套等)构成。由于电子护具的使用,使得跆拳道竞技技战术与以前相比有了较大的变化,其比赛更为精彩、激烈,富有悬念,观赏性更强,一些类似于特技表演的动作在国内外竞技比赛中屡屡出现。电子护具的使用在增加了比赛的公平性和观赏性的同时,也较大幅度的提高了训练和比赛的成本。以国内常用的“泰山”或“大道”品牌电子护具来说,一套(两人比赛用)电子护具(含头盔、护甲)的价格不低于4万元,而每对电子脚套也在1300元以上且容易磨损,仅适于比赛中使用。
  1.3 击破
  分为功力击破和特技击破两种。功力击破指用手刀、拳或腿法去打击木板、红砖或石头,通过能否成功击破来检验攻击的威力与准确性。大众跆拳道练习常见的功力击破为击打顺纹制作的松木板。特技击破指空中连踢数脚、前后空翻踢击高出目标或助跑挑起从数人身上越过去击打木板。与功力击破相比,特技击破突出展示动作技术本身,对威力要求不够,所用木板也更容易破碎。
  1.4 自卫术
  从品势中汲取部分动作,以摔、锁、踢、打、拿等为手段,以应对日常生活可能遇到的危险为目标,进行不受规则约束的防身训练。分为“一步对练、三步对练”(固定的攻防组合动作,通常为双人练习)等套路和应对歹徒拳打、脚踢、抱、抓等行为的特定动作。
  2  高校跆拳道教学常见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跆拳道教学多以竞技为主要教学内容,分为理论教学、技战术训练、考试3个组成部分。其中技战术训练占据大部分时间,通常为60学时左右。下面探讨的是以此教学内容设置课程而引发的问题。
  (1)教学内容过多,课时太少而导致训练效果不理想。竞技跆拳道是一个复杂的体系,仅基本进攻技术就有前踢、横踢、下劈、侧踢、后踢、勾踢、后旋、推踢和正拳(还可分为前、后手拳)等9种,统称“八腿一拳”;防御有格挡防御、躲闪防御、贴靠防御等;步法常用的前后滑步、上步、撤步、跳换步等;基本的战术包括直接进攻、连续进攻、迎击、防守反击、反反击等。而跆拳道是格斗对抗项目,其教学效果或价值在于“用”,包括在竞技实战中应用和在踢打固定和移动靶应用。但是如此多的内容压缩在60课时内,不要说“用”,可能多数學生连“会”都达不到,至多是有所了解。这就使部分学生感觉跆拳道就是“花拳绣腿”、没有任何攻防价值,进而否定教学效果和项目本身。
  (2)跆拳道并不只是竞技,它既包括同场格斗类对抗性质的内容,也有表现难美类项目的性质,如品势、击破等,还有系列相应的行为规范和武道思想教育。有一定体育基础、活泼好动、喜欢挑战的学生可能更喜欢竞技类练习和特技类内容,而女性大学生可能对品势、自卫术更感兴趣一点。将跆拳道内容完整的引入高校教学,可以满足大学生不同层面的要求,做到因材施教,使其不仅仅将体育课作为必修的功课,而成为习惯和爱好,从而奠定终身体育的基础。
  (3)以竞技为主体的跆拳道教学往往包括实战类的练习。如上所述,目前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很难熟练、有效的掌握和应用竞技攻防技术。如此在对抗状态下他们可能既不能合理的攻击,也不能有效的防御,教学组织稍有不慎就容易引发伤害事故,给大学生本人和教学工作带来不利的影响。   3  高校跆拳道教学内容改革的设想
  为解决上述因教学内容设置不当而产生的各种问题,进一步搞好高校跆拳道教学工作,可以考虑采取以下措施。
  3.1 全面覆盖,按需选择
  将跆拳道的完整部分引入高校体育教学。总体的教学内容可以包括跆拳道品势、竞技、特技击破、自卫术等四部分。在课程设置时按照教学内容对练习者的性格和体能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的组合,比如将跆拳道品势和自卫术放在一起,跆拳道竞技和特技击破放在一起,形成类似于“跆拳道1”和“跆拳道2”这样完全不同的教学课。同时通过网络对课程设置进行概略的介绍,使大学生了解不同的跆拳道课程都对练习者有什么要求、有什么教学内容、需要什么样的性格与身体条件、可以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的。使其按照自己喜好和需求进行选择,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
  3.2 简化内容、运用为先
  跆拳道是格斗对抗项目,无论是竞技内容还是防身术内容,都应该以“用”为目标,使学生能熟练掌握和有条件应用。为此应该适当减少教学内容,增加有效训练比例。例如,竞技教学未必一定要先教完“八腿一拳”再开始对抗性练习。可以把现代比赛经常使用的、有效率高的攻防技术进行重点教学,从基础的专门练习、分解练习到完整练习、静态打靶、动态打靶。真正使竞技跆拳道教学体现“竞技”的特点。对那些比赛应用较少或不用的技术,应果断放弃,以集中资源搞好重点、实用技术的训练。同时针对选择竞技内容练习者活泼好动的性格特征和相对较好的体能状况,有选择的安排一些具备一定强度的体能练习,多设置一些对抗性内容,突出专项技术威力(速度、力量、准确性)的练习。
  3.3 增加训练次数,延长训练周期
  根据运动训练的一般理论,一个技术(技能)的形成通常要经历“泛化、分化、巩固与提高、自动化”四个阶段。针对竞技跆拳道教学来说,技术教学的目标应该是即使不能在实战中熟练应用,至少也应该达到熟练的打击固定靶且具有一定的速度、力量和准确性的要求。这就必须足够的训练时间和练习次数,区区60次课肯定是不够的。为此,在适当延长教学周期,可以采取课外练习、兴趣课、跆拳道协会活动等形式来有效提高训练总课时数量,从根本上解决训练时间不足和训练内容过多这对不可调和的矛盾。
  4  结语
  综上所述,伴随着高校教改的发展,跆拳道教学也应该随之进行变革。通过合理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科学安排训练时间和周期,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跆拳道训练的积极性、主動性,提高高校跆拳道教学的效果,值得广大高校体育教师进行大胆探索和尝试。
  参考文献
  [1] 李帅.高校跆拳道教学改革探讨[J]运动训练学,2016(4):21,23.
  [2] 林秋.论我国高校跆拳道教学改革[J]赤峰学院学报,2014(10):180-181.
  [3] 李兵.高校跆拳道教学改革的困境与出路[J]文艺生活,2015(8):207,21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369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