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文言文有效教学策略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赵莉娟

  [摘要]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文言文的学习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更能使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但长期以来高中文言文教学却处在“费时低效”状态,本文就此提出高中文言文有效教学的一些策略。
  [关键词]新课程;文言文;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10)06-0121-02
  
  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文言文教学却成了教师的一大难题,长期处在“费时低效”状态。在教育改革中,文言文教学改革相对滞后。高中文言文的有效教学成了教师关注的重点。
  张大均在《教育心理学》中指出:“有效的教学就是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最终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 但是,当今高中文言文教学就根本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教师只是被动地教,学生也是被动地学,教师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文言文教学上,并且又把重点放在词语解释与句子翻译上,以致于文言文课堂死气沉沉、没有活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说:“文言文阅读的评价,重点考察阅读不太艰深的文言文的能力,还要注意考察学生能否了解文化背景,感受中华文化精神,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其实,高中语文课本所选择的文言文篇目都是古代著作的精华所在。所选文章短小精悍、结构分明、条理清晰,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古代汉语的特点,更重要的是能够让学生领略关怀民生、忧国思家的情怀,体会至真至情、至爱至美的人性,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有必要对高中文言文有效教学的策略进行探究。
  
  一、培养兴趣是文言文有效教学的基础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目前文言文教学长期处于“费时低效”状态,最根本的原因是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因为文言文教学课堂上教师大部分时间都在翻译课文。这样枯燥的教学难免会使人失去兴趣,以致于大部分学生对文言文产生了畏难情绪。
  教师可以在教授文言文之前给学生先讲解一些相关的、有趣的故事,这样导入课堂,既营造了一定的教学氛围,更重要的是能够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在讲解《庄子》时,庄子的思想对中学生来说是很难理解的,教师不妨在课前先讲解一些关于庄子的故事,这样学生很快就有了想了解庄子其人的兴趣,教师在讲解庄子的思想时,就不那么抽象、枯燥了。在讲解有关战争的文章时,教师可以画一张简单的战争地图,这样既引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清晰明了。
  所以,教师只要突破学生的畏难情绪,继而想办法引发他们的兴趣,为教师的有效教学提供基础,这样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诵读是文言文有效教学的先决条件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阅读能力是读出来的,现代文讲究诵读,文言文更要注重诵读。诵读本来就是一种生动鲜活的教学方法,况且文言文中的很多句式又很整齐,大多读起来朗朗上口。可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忽略了文言文的诵读,觉得只要弄懂文章意思就可以了,读不读无所谓。而学生面对文言文也懒得张嘴,即使张嘴了也结结巴巴读不下去,文章都读不下去,理解就更难了。
  (一)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文言文中有很多生僻的字词和通假字,读音很难把握,这就成了学生诵读的障碍。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首先帮助学生解除这些障碍,读准字音,这样学生在诵读时就不会有畏惧感。另外,句读是文言文诵读的一个关键,读不清句读就不能读出美感,所以,教师要教会学生有关句读的知识,明确停顿和语气,找到停顿的规律,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
  (二)读准语调,读出情感
  古人也很重感情,作者的情感在文言文的字里行间亦有体现,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能体会到作者的情感。所以,学生应该在诵读时带着感情来读,这样才能走近作者,把握文章情感。很多教师喜欢范读现代文,讲到文言文就让学生自己读,这样做是不对的,如果教师都有畏难情绪,那就更不要说学生了。因此,教师在教学前可以先范读,明确停顿、语气、语调、情感,之后学生再接着读,这样学生就能够效仿教师,较为准确地理解文章中心。
  (三)有条件的情况下分角色诵读
  对于一些文言文选段,比如《战国策》、《左传》等,其中的人物对话较多,而且文章通过语言描写刻画人物形象。所以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读熟的基础上分角色诵读,让不同的学生承担不同的角色,也可以让男女同学分开承担,要求诵读的时候要读出人物情感,注意人物说话的语气和语调。通过尝试,这样学生很容易把握文章中的人物形象的特点,为文言文的有效教学提供了先决条件。
  
  三、“文言并重”是文言文有效教学的重要条件
  
  从当今的教学现状来看,文言文教学最大的弊端是“重言轻文”现象。因为高考的原因,大多数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把重点基本都放在了文言文的“言”上,也就是重点讲解文言文的实词、虚词和句式,却忽略了文言文的“文”,即文言文所蕴涵的思想内容。教师备课的时候不能深入地研读文本,课堂没有创新性,这样仅仅发挥了文言文阅读的工具性作用,却丢失了它的人文性功能,致使很多学生觉得文言文比外语都难懂。他们只是了解了一些表面的肤浅的内容,并不能从根本上把握文章的精髓,不能站在一定的高度去审视古代的文化现象。还有个别教师在教授文言文的时候又走入了“重文轻言”的误区,对文言文只是讲讲作者、背景和大概内容。这种泛泛而谈的教授让学生不能真正走进作品,走近作者。
  所以,文言文教学不能“重言轻文”,也不能“重文轻言”,教师在教学中要处理好“文”与“言” 的关系,力求做到“文言并重”。 也就是说文言文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区别,还要让学生去领略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样就为文言文有效教学提供了重要条件。
  
  四、教师的文化素养是文言文有效教学的重要保障
  
  有些语文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不高,对课本所选的文言文也是只知皮毛,根本就没有深入文本,那更谈不上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了。作为语文教师,除了有渊博的知识以外,个人的文化素养很重要。
  语文教师一定要多阅读、多思考、多写作,尤其要认真阅读我国的经典著作,努力挖掘作品中的人文因素。备课时,教师应该站在审美的高度,深入研究文本,探索文本的教育价值。授课时,教师应该亲自带领学生穿越时空,走近古人,与古人对话,真正感受古人博大的胸怀和深邃的思想,在情感上努力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从而滋养学生的精神生活。
  所以,只有具备较高文化素养的语文教师才能引导学生在文言文阅读中体会自然美,感悟人生美,为文言文的有效教学提供重要的保障。
  总之,文言文的内容涉及广泛,对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如果教师真正做到了文言文的有效教学,那么学生就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从作品中汲取了古人的思想营养,获取了古人的智慧精髓,并且能从经典著作中感受到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进而用这些优秀的传统民族精神文化陶冶情操,提升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武守志.关于传统文化与教育的若干问题答客问[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02,(1).
  [3]钱吕明.文言文教育的理性思考[J].中学语文教与学,2003,(2).
  [4]曹明海.语文:文化的构成[J].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4,(7).
  [5]张广录.莫要买椟还珠、本末倒置――对当前文言文教学重“言”轻“文”现象的批判[J].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7,(2).
  [6]王夫成.自编文言文助学,提高教学有效性[J].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8,(5).
  [7]贾会彬.文言文自此教学――难以言说的痛[J].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9,(1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0931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