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人的思考和追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这几年来,很多报纸都在谈论新媒体的挑战和传统媒体的生存问题。我想与这些话题作一个互动―――从新媒体的角度看传统媒体,或者说传统媒体对新媒体的影响和推进以及传统媒体如何影响着我们这些新媒体人的思维和运作。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是由一群充满激情的报纸、广播电视等传媒人和新锐组成的团队。1999年1月1日由当时的浙江日报创建。2002年底,又由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浙江广电集团和省对外传播中心三家网站整合重组成全新的新闻网站。目前网站的日访问量和经营总量在国内同类网站中位居前列。
经过几年的努力,浙江在线初步具备了主流媒体的社会优势。我们同时紧随最新技术潮流,大胆创新传播手段,使浙江在线逐步成为全省网络新闻传播的领头羊、网上舆论宣传的主平台。
从1999年创办初在国内首家推出网上高考查分一炮打响、创下全国首例以后,我们借助传统媒体的力量,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又夺得全国网络新闻宣传上不少“第一”。
――2005年5月17日,浙江在线和浙报集团联合推出全国第一家省级手机报。目前收费用户已经超过25万,为国内省级单一手机报发行量第一。
――2005年9号台风“麦莎”袭击浙江时,我们第一次有了自己的记者发自“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的大量文字、图片报道;第一次利用手机彩信发稿平台采用了网友手机拍摄的台风现场图片;第一次利用远程发布系统即时上传台风消息;也是国内第一个准确发布台风登陆时间和地点消息的媒体。麦莎台风报道以快捷、全面、丰富的原创新闻取胜,国内大批新闻网站和传统媒体纷纷转发浙江在线的报道。
――2005年7月,浙江在线对省人大常委会会议进行了网上视频直播,这在浙江省人大历史上是首次,在全国,对省级人大常委会进行网络直播也是第一次。全国数百家媒体对这次网络直播活动进行报道,不少境外浙江籍侨民在BBS留言,认为是家乡民主政治生活中一件具有重要意义的大事。
――2006年2月,浙江在线推出全国第一家网上数字报,全貌呈现的数字化报纸版面可以随意翻阅,版面上图文可通过网页清晰阅读,同时,新闻可以转化成语音收听。当时,中国“当代毕升、激光照排之父”王选说:这就是我心目中的数字报。
――2006年省“两会”期间,浙江在线在全国率先推出了“代表委员博客”,此后,国内众多网站纷纷仿效。
我们在新媒体传播上所作的努力,并不是像有些人分析的那样,是新媒体革了传统媒体的命。以日新月异的技术发展,来界定新老媒体的形态差异,既费力又没有意义。在人类近代传播史上,从报纸到广播,从电影到电视,从网络到手机,每一次传播技术的重大变革都会带来所谓的新媒体。从这个意义上讲,新媒体与老媒体都是相对的。如果一定要为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媒体作一个特定的说明,那么,我们可以看到,新媒体拥有数量庞大且年轻的受众。截至今年6月,我国上网用户总数已达1.62亿,年轻一代在他们还没有习惯于报纸阅读前,已习惯于网络的阅读方式。其次,新媒体具有传统媒体所不可比拟的互动性。IPTV、网络社区、论坛、博客、即时通讯、手机短信、手机报等媒体新形式的出现,极大地调动了用户的主动性,信息反馈得及时,为新媒体积聚了旺盛的人气。从这个意义上讲,新媒体回归了媒体的真正的属性―――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此外,新媒体从理论上可以说实现了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所有传播形式。网络媒体既可以制作类似报纸的专题,也有文字直播、视频直播,还有flash动画,更有用户交互的论坛。这些全方位、立体式、无疆界的信息轰炸,所造成的传播效果,是传统媒体无法实现的。还有,如果说,传统媒体受到了地域或时间的限制的话,新媒体就极大地摆脱了时空的限制。
所以,新媒体的海量、快捷、互动、无界、多媒体等特点决定了新媒体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此外,互联网在文化形态上表现出来的开放、自由、平等、民主等概念还会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日益显现出来。
但是,作为新媒体的从业人员,我们更多的是清醒地看到新媒体的不足和传统媒体的固有优势所在。
首先,传统媒体拥有强大的训练有素的专业采编队伍和内容制作能力以及庞大的媒体内容。目前国内新闻从业人员中的精英几乎都在传统媒体,目前网上发布的新闻,几乎都是传统媒体采集制作的。
第二,传统媒体具有强大的品牌优势,在用户中有至高的公信力。这是一个信息的时代,在各种讯息扑面而来让人眼花缭乱的时候,传统媒体依托其固有的深刻性、准确性及权威性,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仍将从各种新媒体中脱颖而出,其历史积淀的用户诚信度,在短时间内,是新媒体无法超越的。
第三,传统媒体目前及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还拥有着比新媒体大得多的用户群。
第四,传统媒体的经营能力和财务实力有着相当的积累。反之,新媒体无不都是处于很不确定的投入期和培育期。其盈利模式的探索尚在起步阶段,盈利能力更是不能与传统媒体相比。更大的难题是作为母体的传统媒体对于新媒体的投入遵循着这样一个铁律:不做新媒体肯定不行,大投入也肯定不行。因此,至今为止,成功的新媒体都是大投入的商业网站,而非传统媒体创办的新闻网站。
我认为,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各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不可能谁替代谁,谁吃掉谁。首先,新媒体的出现并未改变内容制作本身,而只是改变了内容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方式。内容生产到目前为止还是传统媒体的强项,新媒体的传播只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之上。当然,新技术也会对传播本身带来新的传播形式,如WEB2.0概念的“自媒体”和“互媒体”等等。第二,传统媒体需要借助新媒体拓展内容发行渠道以求新的发展,因此,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才是大势所趋。
我的结论是:社会需要是多种多样的,各种传媒并存将是长期现象。即使将来各种新媒体高度发达了,互联网也不可能成为社会信息传播的唯一渠道。跨媒体时代或媒体融合时代可能会到来,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发展出路,就是优势互补、新旧融合,最后达到“网即是报,报即是网”的境地。至少在目前,新媒体能做的就是让传统媒体的声音传得更远、放得更大。
媒体的融合与发展,既是挑战,也是发展的良好机遇。这既需要我们以变求新的战略眼光和魄力,也需要我们坚守阵地和保持优良传统的耐力。
从曾经的报人有幸成为新老媒体之间联接点的新闻网站的一员,我想谈一谈新媒体人的使命及我们的追求。
首先是要传承。决不要以为新媒体具有取代其他媒体的历史任务,这个任务是不存在的。相反,网络媒体需要更大程度地和其他媒体合作、融合,需要更多地依靠传统媒体,更好地利用传统媒体的优势来发展自己。在今天的现实条件下,网络媒体的发展更是和传统媒体息息相关。不仅传统媒体丰富的信息资源是网络媒体不可或缺的、雄厚的人力资源是网络媒体必须依靠的,而且在岁月的磨练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传播经验也是网络媒体需要借鉴的。如果没有传统媒体训练有素的采编队伍,而是需要网络媒体自建队伍,单是这一项,那将是一个多大的投入?融合合作、相互支持、取长补短,是我们必须走的道路。即便今天是在人们看来有影响的网络炒作,也有不少是在网上发表后,经传统媒体的整合、提炼,加以犀利尖锐的评论再在网上流传开来的。
中国一代一代的传媒人“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职业经验,树立了高尚的品德榜样。媒体在发展,但有一些精神层面的东西是永远不变的。新媒体人因其年轻,更需要这方面的传承。新媒体人应该具备传统媒体编辑的功力和本事,应该发扬传统媒体采编人员的优良传统,具有较高的理论和政策水平,有丰富的社会经验,有丰富的知识和扎实的学识水平、文字功底,有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了解全局的能力,有兢兢业业、踏踏实实的工作作风,有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职业精神。
第二要创新。创新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今天,在世界传媒产业急剧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中,创新决定着传媒业的发展方向。各种因素与市场相互交叉,各种媒体及媒体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在这种特殊的条件下实现媒体转型和应对媒体的挑战,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模式可供依赖。此外,从微观层面上讲,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每一个媒体在其自己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所面临的环境也有一定的特殊性,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套用,这就决定了我们更需要创新。
采编本领需要创新,使网上的新闻作品更具公信力和权威性;采编手段需要创新,有更多的网上表现手段使传播更加生动有效;编排形式需要创新,让网民更方便有序地阅读;经营能力需要创新,有更多的财力服务于网站的发展。
第三要建设。新媒体发展的关键在于新技术的应用。网络是高度依赖信息技术的媒体,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快得惊人。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的最大优势在于技术优势,网络技术使信息传递的时间缩短,它可以消除信息传递的空间障碍,还能消除因受众身份地位差异而造成的心理与社会障碍。一句话,就是谁拥有新技术,谁就拥有未来。
我们要有更好更安全的信息发布平台,把传统媒体的声音放得更大,传得更远;我们要有更多的传播方式,如3G时代的视频传播等,让更多的人可以更快捷更方便地了解资讯;要打造直接服务网民的民生和娱乐平台,让更多的网民喜欢我们的网站;要有更具亲和力的互动平台,让更多草根的声音出现在网上。
我们对互联网的前景非常乐观,但要实现这个目标,任务还非常艰巨。究竟能不能在竞争当中找到我们自己的路子,我认为在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结合上还需要我们深刻探讨,找出更多的有规律性的东西,我想随着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这一步一定能实现。
科学家预料,“互联网将改变世界”。
我们也完全有理由相信,并正在为事实证明:“互联网也将改变传媒业和传媒人自己”。
任重道远,路在脚下。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1151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