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泛娱乐主义思潮及其当代影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当前,泛娱乐主义在我国消费、传媒、教育、信仰、政治等多个领域均有集中体现。泛娱乐主义的影响范围正在加速扩大,虽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经济发展,但也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领域造成了挑战与冲击。本文从泛娱乐主义思潮的兴起背景和现实表现出发,试图分析泛娱乐主义思潮对当今社会所造成的影响。
  关键词:泛娱乐主义思潮 现实表现 主流意识形态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01-0211-03
  泛娱乐主义是指将一切公众话语都用娱乐化的方式表达。为迎合部分观众的喜好,不惜用暴力、死亡、色情等元素博得关注,将原本正式的社会动态娱乐化。
  在文化消费的刺激和资本利益的驱动下,“娱乐”的基本功能呈现出泛化态势,突破其固有的生态边界渗透到正式领域之中。在各大新媒体的热搜榜中可以发现,娱乐信息独占鳌头,传统的政治、民生话题被边缘化,社会的关注度逐渐走低。在这股浪潮的侵袭下,公众陷入对明星隐私的关注、对政治人物和历史人物的恶搞、对正式事件的情绪化跟风评论的狂欢假象中,逐步丧失对社会问题的理性思考和批判能力。因此,有效应对泛娱乐主义所带来的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泛娱乐主义兴起的背景
  社会转型时期,泛娱乐主义的兴起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其主要作用因素包括经济、文化和心理因素。
  (一)商品化——泛娱乐化的经济背景
  在传统的文化生产模式中,知识分子作为话语生产者,在当时的文化生产中占据着中心的位置,他们是文化的生产者,也是丰富的文化资本的拥有者。知识分子的文化审美决定了他们对文化产品的挑选和文化接受者的被动接受。与传统的文化生产模式不同的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文化的市场化方向逐步明确,艺术、传媒、教育、宗教等产品被赋予可供于交换的价值,变成可供买卖的商品。基于商品的二重属性,文化产品的供给与需求结构发生变化,并且由于资本的逐利性,劣质文化商品的低投入和高收益冲破原有的价值规律,由此便为泛娱乐主义的产生提供现实的经济环境。
  在傳统市场经济中,以消费者为主导的市场需求决定了生产者所提供的产品类型,因而由不对等的供需关系形成了低端需求决定低端供给的基本模式。此种模式为泛娱乐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条件。此外,在这样的文化语境中,通俗文化的消费者在整个社会中占据了数量和规模上的绝对主导地位,平民大众对通俗娱乐趣味的态度决定了文化市场消费品趣味的最终走向。因此,在这种单因素起决定作用的情况下容易导致文化市场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状况,由于庸俗、低俗、媚俗的文化的负外部性逐渐显现,最终导致泛娱乐主义盛行。
  (二)社会分层——泛娱乐化的社会文化背景
  当前我国的社会结构的基本构成包括以知识分子为代表的中上阶层和以从事普通服务业为代表的中下阶层。在这两个基本构成要素中,处于中上层的知识分子阶层对社会文化资本的占有处于绝对优势,而处于全国人口80%以上的工人、农民、服务人员的社会中下层处于劣势地位。按照“绝对优势形成绝对话语权”的一般规律,社会中上层对文化的品位能够决定社会文化发展的一般方向。但是由于文化产业化经营,追逐利益的文化企业以牟利为导向,以社会中下层人口基数的组合而形成的巨大市场效益为判断标准,通过迎合社会中下层的文化审美需要,实现了将文化发展决定权从中上层向中下层的顺利转移,将中下阶层的一般审美作为社会文化发展基本方向,因此为泛娱乐主义的兴起与蔓延提供了现实的社会条件。可见,在泛娱乐主义思潮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我国社会转型期的金字塔结构是一个关键性因素。
  (三)逃避抑郁的娱乐庇护所 ——社会心理背景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为社会的垂直流动提供了现实可能,但是社会转型时期的阶层固化使上升的口径缩窄,进而导致社会群体的压力增大。有关调查显示,2017年我国抑郁症发病率高达7%,这一现象的出现说明社会超负荷的高压环境具有泛娱乐主义的产生具有精神的基础。
  从工作的环境来看,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都市白领、高校科研工作者在高压力、高竞争性的环境持续性工作,单一的压力释放途径不能满足其基本需求,应运而生的泛娱乐主义获得了其产生所需要的精神条件。但是,与中下层百姓对通俗娱乐趣味的喜好是获得精神文化享受不同的是,白领和科研工作者侧重于将娱乐当作逃避生活压力、避免抑郁的一种方式。
  二、泛娱乐主义的现实表现
  (一)平面媒体和电子媒体都表现出娱乐化的倾向
  在社会转型时期,传统的以伦理道德为标准的社会准则逐渐消解,新的以法律为基础的社会秩序尚未建立,由此导致行业准则对行业的整体发展缺乏行之有效的普遍约束力,进而导致了恶性竞争的形成。由于缺乏普遍的约束法则,泛娱乐化倾向首先从平面媒体的晚报中燃起烽火,继而蔓延到都市报领域,从此便衍生出晚报、晨报、商报、都市报一市多报、几分天下的竞争局面。
  同时时尚杂志、娱乐周刊通过炒作“花边新闻”的形式快速拓宽销路,挤占传统正式新闻的市场份额,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与传统纸质媒体如出一辙的是电子媒体,其“娱乐化”的形式更是丰富多彩。湖南卫视《晚间新闻》开创了电视新闻娱乐化先河:内容上,它大胆地抛弃了时政要闻,把节目内容定位在民生新闻上,以软新闻为主,走大众化道路,贴近生活,贴近现实,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和他们感兴趣的一切大小事情,有眼泪、有炮弹、有欢笑、有嘲讽、有奇闻轶事、有实用信息、有海外风情。形式上,它风格独特,幽默风趣,嬉笑怒骂皆成新闻,是典型的非正统模式。
  (二)综艺娱乐性节目大行其道
  与传统的新闻节目传达时政热点不一致的是,综艺娱乐类节目以其生活化的内容吸引了大量的观众,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底层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业余生活。当前,智能手机已经占据了国内的娱乐市场,人们只能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观看电视娱乐节目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取而代之的是随时随地观看节目。在综艺娱乐主流趋势中,曾经由央视推出的《非常6十1》《开心辞典》和《幸运52》这三档娱乐节目长期雄踞频道收视率前三位,从节目本身来讲,基本符合雅俗共享的要求,并未导致泛娱乐主义的泛滥,然而由于我国娱乐产业的创新性不足,跟风模仿盛行,由此便产生了极端化,催生了泛娱乐主义。   当下存在的相亲类、婚姻调解类节目便是泛娱乐主义的代表,通过将个人事迹放大到观众的视野之中,由此来获取社会支持,这种病态的模式助长了泛娱乐主义思潮的盛行。2017年由浙江卫视推出的《奔跑吧》《中国新歌声2》和《王牌对王牌2》稳居频道收视率排行榜前三。而2017年热度最高的文化类综艺,《见字如面》《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等,虽然口碑出众,但是收视普不佳。由此也可以看出,娱乐类节目的市场行情远高于文化类综艺节目。
  大众传媒泛娱乐化潮流中,网络媒体的异军突起为综艺娱乐类节目的广泛传播创造了技术条件,为其快速发展推波助澜。它们的成功,极大地助长了娱乐化潮流的发展。借助网络平台,“暴走大事件”“内涵段子”等一系列新兴的娱乐节目快速占领市场,其社会娱乐化、生活娱乐化的价值导向严重影响了社会生态,冲击了我国主流意识。
  (三)文化泛娱乐化的出现
  文化商业化浪潮背景下,对文化尊重、敬畏的态度转变为“娱乐至上”的观念,形成了文化泛娱乐化现象。在“娱乐至上”的价值观念的影响下,历史、经典、英雄都演变成为娱乐的对象,精神世界的崇高被虚无所侵蚀,其后果难以想象。从“杜甫很忙”“木兰吃烧鸡”等名人恶搞事件到各类选秀、真人秀的强力圈粉,文化泛娱乐以追求上座率、获得收视率、博取点击率为动力,使得受众心理上获得消遣、轻松、满足感从而赢得市场。
  文化泛娱乐化的综合表现为文化消费主义。所谓文化消费主义是指挖掘文化产品的浅层价值,以满足个人精神娱乐需要的消费思潮。文化泛娱乐化带来文化消费主义的发展,使得受众在文化消费的过程中侧重于文化的表层,忽视文化的内涵。当众多严肃的新闻、正统的历史、经典的叙事以“娱乐”包装的形式呈现时,其负面作用不可小觑。
  三、泛娱乐主义思潮带来的社会影响
  (一)泛娱乐主义对政治环境造成了冲击
  泛娱乐主义对政治环境的冲击对于政治结构的稳定性存在着重大的隐患。泛娱乐主义对政治环境的冲击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进行:一是消解即存政治认同,即表现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挑战与冲击;二是消解自身对政治的参与热情,形成政治与娱乐的二元对立。
  政治认同是人民对当前的政治架构的合法性的认同。政治合法性认同的巩固要求社会意识形态与之相适应,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对于塑造更为理性的主流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个体克制原始欲望,按照社会道德规则约束自己”不一致的是,泛娱乐主义侧重于个人释放自己天性,满足个体发展的娱乐要求,尽可能将一切娱乐化。在这样的价值环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具有强大的精神阻碍。
  在社会进程中,娱乐突破原有的与严肃对立的二元结构,丰富了严肃的表达方式。在政治变革过程中,娱乐形式的推进,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过去对政治的认知,使得政治获得新的表达方式。但是,与娱乐表现方式的不同,泛娱乐主义将娱乐过度化,与政治所需要的稳定环境形成正面冲突。此外,泛娱乐主义过分关注于政治人物的个人生活,炒作政治“花边新闻”,由此对于社会意识建设所需要的政治环境产生巨大影响,制约意识形态工作的开展。
  (二)泛娱乐主义对社会秩序造成了冲击
  社会秩序包括网络秩序和现实秩序。泛娱乐主义对网络秩序的冲击表现为网络直播。网络直播满足了一部分人的不健康的精神生活的需要,导致小众破坏现实世界的基本秩序,造成了社会冲突。此外,悲情营销也是泛娱乐主义的惯用伎俩,悲情营销不仅仅局限于网络销售,在众多的选秀节目之中,通过悲情营销的模式,塑造一个正面的形象,从而形成经济效益。应当看到,泛娱乐主义对社会秩序的冲击阻碍了社会向上的进程,对于和谐社会的建设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泛娱乐主义对社会的不良影响集中反映在青少年群体之中,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对不良影响缺乏辨别能力,极易形成不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要避免泛娱乐主义对社会秩序的冲击,首先应当防止泛娱乐主义对未成年人的戕害。
  (三)泛娱乐主义对社会历史造成了冲击
  泛娱乐主义对史实的冲击的主要途径为两种:一是历史题材的影视剧集;二是网络脱口秀节目。在历史题材的影视剧集上,泛娱乐主义集中表现为历史虚无主义,其中以古代宫廷剧和现代抗日神剧为代表。在古代宫廷剧中,过分夸大女性的社会地位和女性对社会政治的影响,影响受众正确理解和看待历史,尤其是《宫》和《武媚娘传奇》,充分显露出对历史的无知和对基本史实的不尊重;而在抗日神剧中,塑造出神话的抗日英雄,将革命烈士的艰难抗战娱乐化,诋毁抗日战争的神圣性,反映出当代的一些文化作品缺乏史实逻辑,陷入历史虚无主义的泥淖之中。在网络脱口秀节目之中,一些社会人士以“学术自由”“还原真正的历史”等为名,不断丑化、诋毁、贬损、质疑英雄烈士,歪曲历史,公开调侃邱少云烈士、否定“狼牙山五壮士”真实性等。
  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商业化助推下的“泛娱乐化”已然对当代中国社会造成一定冲击和影响。在“泛娱乐化”的冲击面前,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内容和理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如何抢夺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获得层层的认同是当代中国必须面对与思考的命题。以“泛娱乐化”为考量视角,探究当前主流意识形态面临的挑战并寻求应对之道无疑具有理论的前瞻性与现实的必要性。当后现代主义思潮强势侵袭、文化商业化浪潮有意助推、个体心理需求合力下,“娱乐至死”大波来袭,主流意识形态所受到的冲击亟待化解。
  参考文献:
  [1](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章艳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2]孙慧英,魏仁芬.中国电视媒体“泛娱乐化”现象剖析[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3(2):36-38.
  [3]刘迅,杨晓轩.“泛娱乐化”: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挑战与应对[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7,19(3):38-43.
  [4]卢杨.“泛娱乐化”现象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探析[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6,20(2):69-72.
  [5]赵蕾,肖松柏.网络政治参与泛娱乐化的倾向及引导规范[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5(11):177-180.
  [6]高雪新,李东.大众媒体泛娱乐化及其影響[J].新闻界,2013(5):50-51.
  责任编辑:赵慧敏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47263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