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旺苍七里峡龙背石的旅游价值及地质意义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四川旺苍米仓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七里峡峡谷发育于志留系下统小河坝组,主要岩性为绿灰色粉砂岩,上部为黄绿色、灰绿色页岩夹生物灰岩薄层或透镜体。其中七里峡峡谷奥陶系上统宝塔组灰岩,发育龟裂纹构造,俗称龙背石。该组岩性及厚度比较稳定,龟裂纹特征清楚,易于识别,俗称龙背石。其特征独特,纹理清晰,美观奇妙,在地层中较少发育,具有较高的旅游价值和地质科学价值。
关键词:米仓山;七里峡;龙背石;旅游价值
四川米仓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盆地北部广元市旺苍县境内,总面积23400公顷,为中国南北自然分界线——秦岭至大巴山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区始建于1997年,2006年2月被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四川米仓山自然保护区地处米仓山——大巴山山脉西段南坡,四川省广元市旺苍县境的东北部,嘉陵江支流东河的源头地带。地理位置介于北纬32°29′-32°41′,东经106°24′-106°39′。在行政区域上,包括鼓城乡北部的鼓城、金竹、跃进、关口等4个村和檬子乡的柏杨、店坪2个村。四川米仓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于一体的综合性区域。其内部森林密布,种类众多,自然生态环境独特奇异,包含小龙潭、七里峡等典型地质资源。周边地区的人文景观十分丰富,包括历史遗迹、宗教文化遗迹、红军文化遗迹和民俗文化传统等,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是观光、休闲、度假、科学考察、领略独特民俗风情的绝佳去处。
一、地质背景
米仓山中多数山体为圆锥状的石灰岩和白云岩峰丛地貌景观,站在山体南麓北望,一列列酷似囤围般的山峰高耸入云。米仓山的峰丛看上去与广西、贵州一带的类似,但峰丛多发育在山脉之上,而贵州、广西的峰丛则主要生长在盆地之中。构成米仓山岩层主体的是花岗岩、变质砂岩、石灰岩和白云岩。米仓山主峰光雾山海拔2507m,峰体浑圆,这是花岗岩球状风化、寒冻风化的综合结果。
区域地质属扬子准地台,四川台拗北缘,米仓山隆褶区之剑阁通江拗过渡带。地层分区属四川地区,大巴山分区,米仓山小区。在正源——英萃一带广泛分布着前震旦纪变质岩系,其间有众多的火成岩入侵。在其南侧的背向斜中依次出露了震旦纪、古生代(除泥盆纪、石炭纪外)及中生代的地层,地层出露较为齐全。
二、七里峡概述
七里峡在四川盆地北部边缘,川陕两省交界的米仓山南麓的广元市旺苍县境内。七里峡,故名思义,就是两岸高山之间形成的一道幽长、幽静、幽深、幽美的峡谷,七曲九弯,谷壁陡峭,绿树交织,藤蔓垂拂,时而山重水覆疑无路,时而谷回路转又一“村”;清澈纯静的溪水,时而飞瀑泻长,时而跃生水花。潭如碧玉,绿意尽染,可触可摸。游人至此,完全与自然融合,陶然忘我,其樂无穷。峡谷呈南北走向,两岸山壁刀削斧砍,壁立对峙,逼窄处,宽仅丈余,在峡底仰面可窥一线天。峡谷里碧水潺潺、怪石嶙峋,两边奇峰罗列,溶洞无数,其中远近闻名的祖师洞、焦赞洞、孟良洞隐逸在古藤老树间。七里峡很早以前就有古人在绝壁上开造出来的人行便道,如今尚能看见在那峭壁上修建便道的凿孔,以及在那河床上显露的人行石级。
“七里峡”因有上七里、下七里、左七里、右七里这四条苍翠幽静的峡谷而得名,峡中飞瀑、流泉、幽潭无数,险崖、危岩、奇石处处可见,满峡长满奇花异草、古树怪藤。人行其中满眼如黛,翠色染衣。峡谷中凉风袭人、猿鸣惊心,米仓古道就在那绝壁深谷间蜿蜒而伸。春天时分,山花烂漫,满谷飘香,特别是漫山的杜鹃花映满山红。每当秋临,金风送爽,层林尽染,万山红遍,秋风一吹,峡谷中黄叶望空而下,宛如仙境。
因米仓山地处川北边缘,绵延的重峦叠嶂将古朴的七里峡与近现代社会长期隔绝,再加上现代化的交通道路也已将“难于上青天”的蜀道变成了坦途,古道被废弃,久之则被遗忘,米仓道七里峡也就被岁月淹没,不为外界所知,也正因为此,那里的原生状态才得以保存。今天,随着现代人对原生环境和自然状态的回归与追寻,米仓古道再次被人们重新找回,人们在回味历史、追寻古代文明的时候,却惊奇的发现,在旺苍米仓山中竟然隐藏着这么一条仙境般幽美的峡谷“七里峡”。
七里峡七曲九弯,山重水复,峰回路转。山色春日艳丽,夏日清幽,秋日叶红,冬日素雅,四季有景色而景色不同。端公潭瀑布溅玉飞花,红沙河的峡谷幽深,大红岩的云海沉浮……奇特的自然美景及古人遗留下来的古庙、木雕、铁佛、铁钟,构成一幅绝妙的山水画。
七里峡峡谷发育于志留系下统小河坝组,主要岩性为绿灰色粉砂岩,上部为黄绿色、灰绿色页岩夹生物灰岩薄层或透镜体。
小河坝组命名于南川金佛山小河坝,为以碎屑岩为主的沉积地层,它与灰岩沉积为主的石牛栏组及与泥岩、灰岩不等厚互层的罗惹坪组呈同期异相沉积。
三、龙背石
龙背石为奥陶系上统宝塔组灰岩,宝塔组系李四光(1924)命名的“艾家山系”上部宝塔灰岩一名演变而来,标准地点在湖北秭归县新滩龙马溪艾家山。
宝塔组主要为浅灰、褐灰-紫红色中厚层龟裂纹泥质生物碎屑灰岩,顶部为0.7-0.8m厚的小龟裂纹或瘤状灰岩,并常见有黄铁矿结核。该组岩性及厚度比较稳定,龟裂纹特征清楚,易于识别,俗称龙背石。
宝塔组灰岩主要为广阔的宁静内陆棚浅海沉积。沉积物为含泥质和灰泥丰富的中厚层灰岩,在上覆层厚度不大的水-沉积物界面之下处于塑性和弱固结状态下,由于泥质胶体脱水和灰泥凝集,体积缩小而形成龟裂纹构造。
(一)旅游价值
旺苍县米仓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旅游资源、地质遗迹资源种类丰富,保留较完整,包括峡谷、山景、水景、洞景、地貌景观等种类,且生物多样,观赏性极强。小龙潭峡谷、七里峡峡谷两壁悬崖峭壁,山高峰险,林草丰茂,瀑布一落千丈,波澜壮阔。喀斯特岩溶地貌广布,溶洞数量众多,洞内空间广阔,四通八达,钟乳石、石笋、石林、峰丛形态奇特,惟妙惟肖。保护区集生态、遗迹、人文于一体,美学价值高。 (二)开发价值
旺苍县米仓山自然保护区内旅游资源、地质遗迹资源种类众多,生物、生态多样性高,稀有性、典型性较好,欣赏科普价值高,且地方文化特色显著,区域风情浓厚,开发潜力巨大。
保护区在多年省政府和国家的支持下,区内基础设施条件日益完善,保护服务项目种类愈发完善,现已成为集自然保护、科学研究、科普宣传教育、生态旅游等为一体的示范基地。
(三)地质科学价值
(1)龟裂纹构造。龟裂纹构造是宝塔組生屑灰岩的形态描述,是一种层面构造,是指层面宏观表现出来的不规则的环状裂隙,将灰岩层表面分割成一个个不规则块体,形如马赛克。裂隙宽窄不一,从数毫米自然相连,形态弯曲、不规则,远观形如龟背纹,因而得名“龙背石”。裂缝内充填灰色或浅紫色泥质,由于泥质填充物抗风化能力较差,被剥蚀后形成不规则环状裂隙,表现出龟裂纹形态。
(2)龟裂纹灰岩成因。松软的泥质沉积物,受到构造变动影响,其成岩环境可出露地表,也可被上覆沉积物覆盖,与沉积界面隔绝,进入同生成岩阶段。压实作用开始时,沉积物失水,体积收缩变小,沉积物产生拉张应力,形成收缩裂隙。在力学机制上与地表泥裂成因相同,形成环境不同,泥裂形成与暴露地表环境,龟裂纹形成于水下沉积物表层和同生成岩阶段的压实作用主导期。根据沉积物岩石学特征和化石组合特征,宝塔组龟裂纹构造灰岩形成环境是水体宁静的半局限和开阔陆棚沉积的。
综上,宝塔组龟裂纹构造灰岩是在广阔的宁静水体中沉积的,沉积物富含泥质和灰泥,中-薄层,分布稳定。在同生期,水体-沉积物界面之下,松软的沉积物由于压实失水,体积收缩,泥质和灰质凝结粘结,产生不规则裂隙。随着压实作用的不断进行,裂缝也初步扩展,脱水过程中泥质被流水带至裂缝充填沉积,形成龟裂纹构造。
四、结论
旺苍县米仓山自然保护区内自然资源、地质遗迹资源种类众多,独特性显著,具有较高的旅游价值。
龙背石为奥陶系上统宝塔组灰岩,主要为浅灰、褐灰-紫红色中厚层龟裂纹泥质生物碎屑灰岩。该组岩性及厚度比较稳定,龟裂纹特征清楚,易于识别。
宝塔组灰岩主要为广阔的宁静内陆棚浅海沉积,沉积物为含泥质和灰泥丰富的中厚层灰岩,在上覆层厚度不大的水-沉积物界面之下处于塑性和弱固结状态下,由于泥质胶体脱水和灰泥凝集,体积缩小而形成龟裂纹构造。
参考文献:
[1]谢志良,刘树根,赵磊,邓宾,孙东.米仓山与龙门山结合部构造分带性特征[J].四川地质学报,2012,32(4):385-388.
[2]陈举.四川省米仓山国家森林公园的旅游规划研究[D].南充:西华师范大学,2017.
[3]方少仙,侯方浩,兰贵,邓明.川黔地区中奥陶统宝塔组灰岩中“马蹄纹”构造的成因及含油气性[J].南方油气地质,1994,(01).
[4]李天生.四川盆地宝塔组储集性及油气远景[J].海相沉积区油气地质,1989,3(1):61-7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49094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