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语境下灾难新闻采访技巧的运用与创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新媒体建构下的传播生态使灾难新闻采访面临采访对象主次不分、采访对象的权利易受到侵犯、采访过程中人文关怀缺乏问题。在今后的灾难新闻采访中,利用新媒体平台获取灾难新闻线索、利用新媒体手段做好采访准备,关注受灾群体、由坚守新闻专业主义向新闻专业主义2.0的转变应成为其革新路径。
【关键词】灾难新闻;新媒体;采访技巧;新闻专业主义
灾难新闻是指灾害孕育、发生、发展、危害及预防、抗灾、减灾等人类与之斗争为题材的新闻体裁。灾难性事件主要包括自然性灾难事件和社会性灾难事件两类。自然性灾难是指由自然界的人类不可抗力而导致的重大事故或灾害,如地震、台风、水灾、火山爆发等;社会性灾难是指由人为因素或各种社会矛盾而导致的重大突发性事件,如恐怖活动、战争、海难、空难、交通事故、矿井瓦斯爆炸等。以报道灾难性事件为主要特征的灾难新闻,因灾难意外爆发,具有突然性;冲突剧烈,具有震撼性;后果严重,具有负面性;影响广泛、久远,具有社会性,因此也备受社会关注。
一、新媒体语境灾难新闻采访存在的问题
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传统媒体时间和空间定位不变的属性,比如书籍、报刊、广播、电视、电影等,简而言之,可以说互联网诞生之前的一切媒体都是旧媒体。随着新媒体的普及,便利了灾难新闻的采访,但也会放大存在于其中的问题。
(一)采访对象主次不分
采访对象是指新闻工作者为搜集新闻素材而访问的人物。一种是新闻工作者主动寻找的采访对象,另一种是主动向新闻工作者提供情况和意见的采访对象。前者包括当事人、目击者、知情人,以及与新闻事实有一定关系的人;后者主要是有关部门的新闻发布人员,有时还有与新闻事实有特殊关系的人。在进行灾难新闻采访收集新闻写作素材的时候,为突出新闻报道内容的异质,英雄主义观色彩较重,把镜头对准领导人和救灾个体,而非灾区灾民,更甚者在采访中带进采访者的主观想法,以此烘托其英雄行为。其次,一般来说采访的对象多为人,而《成都商报》在汶川大地震中对一只猪的幸存进行了大篇幅的报道,且记者用了大量语句陈述猪的想法。灾害事件的发生,灾民群众是直接受害者,实时传达灾区消息的情况下,应尽可能关照和安抚灾民群体的情感。
(二)采访对象的权利易受到侵犯
美国学者赖特提出大众媒体“四功能说”,即大众媒体在传播的过程中要发挥环境监视功能,解释与规定功能,社会化功能,提供娱乐功能。当灾难发生时,收集灾区信息并向社会传达灾区信息,能获取这些信息的对象都是记者的采访对象。对被采访对象的记录包括其语言、动作、形态以及个人感受等。新媒体采用的技术的手段使得这些记:录能更好呈现出来,录播设备以及网络直播的出现,大量声音、影像被传递,然而也更有意或无意侵犯受灾者的权利。任何灾难都会造成损失,在灾难采访中要直面灾难和其带来的损失,一般来说受灾者出于保护自己和家人的目的或者由于内心悲痛是不会轻易接受采访的,由此询问被采访对象意愿是尤其重要的,未经允许拍摄照片,保护被采访对象的肖像权、荣誉权等是对其公民权力的尊重。但往往在灾区现场,当有伤者从废墟中被解救出来时,记者们群起而上,不顾伤者意愿,强行采访。汶川大地震中在水泥板下被困77小时的陈坚,被解救出来时,身体严重虚弱,而四川电视台某记者不停与陈坚说话,还拨通直播间的电话连线硬逼陈坚说话。
(三)采访过程中人文关怀缺乏
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之间既存在互补关系也存在竞争关系,而媒体之间的竞争可以说是残酷的,一些媒体记者在采访中为收集到“独家新闻”,故意用伤害性的话语给被采访对象造成困扰甚至伤害。与其他新闻事件不同的是,灾难事件发生后,面对灾难伤亡和亲人的不幸,受灾群众在当时的环境下心理和感情是不堪一击的,是特别需要关怀的。考虑到采访对象的特殊性,记者在进行灾难新闻采访时要在安抚和缓解其消极情绪的基础上收集新闻素材。然而,部分记者缺乏人文关怀,在采访受灾者时不为他们考虑,甚至对受灾者造成二次伤害。所谓二次伤害,是指新闻媒体及其工作人员在对重大突发事件相关人员的新闻采访行为或报道中,对受灾害人群及其亲属造成身体与精神伤害。在对救援汶川大地震的警察蒋敏进行采访时,面对蒋敏失去父母和女儿的情况,记者问道:“你在救助这些灾民的时候,看到老人和小孩,你会不会想到自己的父母和女儿?”不管这位记者的提问是无意还是有意,他的行为使得蒋敏再一次受到精神上的傷害。
二、新媒体环境灾难新闻采访的技巧的革新
灾难新闻具有突发性、严肃性、客观性、情感性、科学性特征要求记者能以最快、最有效的手段向外界发布灾害新闻,对记者的素养和采访技巧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利用新媒体平台获取灾难新闻线索
对传统媒体的研究表明,记者总是倾向选择那些在现实社会中具有一定权力和身份、掌握信息发布权力的对象作为信源。新媒体的普及,让个人能实现新闻消费者和新闻线索提供者以及新闻生产者三种角色的扮演,使得新媒体成为很多灾难事件对外传播的首发平台。新闻线索不由少数人独掌,记者要善于通过各种途径来主动获取与采访有关的新闻线索, 例如贴吧、论坛、微博等渠道。如2011年的温州动车事件,关于事故的第一条消息就来自当事人的一条微博。一旦记者发现了线索,不仅要挖掘背后的新闻事件,还要向有关部门核实事件。但是这其中获得的线索不乏虚假或者是为炒作而故意设置的,记者要充分借助于新媒体扩展自己获取新闻线索的范围,核实新闻来源真假,增强自身获取线索的能力。
(二)利用新媒体手段做好采访准备
当灾难事件发生时,要求记者能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记者并没有多余时间提前做好准备。而采访准备工作周全与否,直接关系着采访工作的成败。首先,利用新媒体查阅灾难事件发生的背景信息,以此为依据确定采访思路并列出采访提纲。另外,要准备好必要的采访设备,集多功能于一体的手机和平板电脑是能很好应对设备准备不太充分的情况。通过这些设备使自身的工作得到有效的提高,得到的各种采访材料也能很好保存从而高质量地完成采访工作。 在采访人物的筛选上,正是新媒体拓宽了公众参与新闻的空间,记者可以透过新媒体了解受众对于事件的关注度,对于事件人物的关注度,进行采访对象的选择。当灾难事件发生时,来自相关部门的权威声音不能少。更为重要的是,记者也要利用新媒体有意识地传达受灾群众、救灾人士或底层信源的声音,而不是一味而采访领导人物,忽略了真正要传达的信息。
(三)由坚守新闻专业主义向新闻专业主义2.0的转变
面对灾难新闻采访中人文关怀的缺失与错位,其实就是记者新闻专业主义理想信念的缺乏。新闻专业主义是西方新闻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引入我国后,深深扎根在新闻学界和业界,成为新闻从业人员的必须具备的素养之一。新媒体背景下,经由开放读者共同参与信息生产过程,兼具了传统新闻室的新闻生产以及参与式公民新闻的特点,新闻新样态出现——开放式新闻,在这里编码者解码者角色互换,信息的传播与反馈可以同时进行,与此同时新媒体技术的发展降低了新闻行业的准入门槛,记者未能承担专业媒体的责任。我国学者吴飞提出新闻专业主义2.0,认为学者哈贝马斯的“四个有效性需求”,即可理解、客观真实、道德适当、真诚是新闻专业主义2.0的内容组成部分。“未来的新闻专业主义,将不再是一种行业性的专业精神,而是所有参与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个体普遍需要遵守的交往信条和基本精神,换言之,新闻专业主义远不会消失,只不过“新闻专业主义2.0”时代,新闻专业主义将会内化成个体交往的基本规则,每一个个体都是这一规则的立法参与者,也同时是阐释者和监督者。”不管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新闻实践面临着传播生态的改变造成的新闻道德和新闻伦理的挑战,这不仅是针对新闻从业人员而言,而是每一个新闻生产者应考虑的。
三、结语
灾难新闻作为社会新闻的一类,以其突发性、严重性等特征在社会上引起人们关注。面对新媒体语境下,灾难新闻采访面临的挑战,其采访技巧需要进行一定的革新,如何利用新媒体获取灾难新闻线索,做好采访准备,实现新闻专业主义的转向是其的重要关注点。
参考文献:
[1] 刘海贵.中国新闻采访写作学[M]. 复旦大学大学出版社, 2011:215.
[2] 沈正斌. 解读传媒[M].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6.
[3] 保罗·莱文森, 莱文森, 何道宽. 新新媒介[M].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1:3.
[4] 刘宝珍主编,新闻传播理论探索与实踐研究[M].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6: 105.
[5] 陈宁,杨春.记者在社会化媒体中的新闻专业主义角色——以记者微博的新闻生产为例[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6, 38(01): 133-138.
[6] 张煜麟.“开放式新闻”商业模式的兴起与运作特点——以英国《卫报》新闻集团为例[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4, 36(07): 44-47+55.
[7] 马嘉.新媒体技术背景下新闻专业主义的发展困境与出路[J]. 新媒体研究, 2018,4(05): 122- 123.
[8] 吴飞,田野.新闻专业主义2.0:理念重构[J].国际新闻界,2015,37(07):6-25.
作者简介:银波 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在读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49128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