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贵州大方彝族木质彩色漆器咂酒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咂酒是流行在我国西南地区的一种古老饮酒习俗,饮咂酒是人们团结亲朋好友、热情好客的体现。咂酒的器皿为咂酒坛,由坛体和咂杆组成。咂杆往往就地取材,用芦苇杆、竹管等做吸管;酒坛一般为陶瓮或木质漆器器皿。民族文化宫博物馆作为以收藏我国少数民族文物为特色的博物馆,收藏有一件精美的大方漆器咂酒坛,其顶部有八根弯形长吸管,坛身施有整齐对称的植物和动物元素的纹样。这件咂酒坛正是彝族酒文化和髹漆技艺相结合的产物,极具民族特色。
  关键词:咂酒;彝族;漆器;贵州大方
  民族文化宫博物馆现藏的木质彩色漆器咂酒坛是贵州大方漆器酒具的精品,收藏于20世纪80年代贵州蜡染文化展。咂酒坛圆形带盖,顶部有八根弯形长吸管,可拆卸;酒坛高50厘米,坛口直径16厘米,底座直径29厘米,吸管长40.5厘米。咂酒坛属木质彩色漆器,底座黑色,坛身通体红色,在坛身和坛盖表面施以黑黄相间、整齐对称的纹样,纹样有火镰纹、牛眼纹、花蕾纹等。这些纹样是彝族漆器最常用的装饰图案,是彝族特色民族精神的体现,表现了彝族人民质朴、勤劳、热爱生活的美好品质。
  1 咂酒坛和彝族酒文化
  1.1 咂酒坛
  咂酒坛是彝族人民饮用咂酒时的盛酒器具。“咂”即吸吮,“咂酒”即“用吸管饮用的酒”,借助竹管、芦苇杆等管状物把酒从容器中吸入杯、碗中,或者直接吸入口中。咂酒也称“竿竿酒”“竹管酒”和“坛坛酒”,古称“打甏”,是一种古老的饮酒习俗,流行于今天我国西南地区的彝、羌、白、苗、纳西、土家等少数民族中。
  咂酒的制作方法并不复杂,将玉米、高粱、荞麦等杂粮磨成细颗粒后,放入锅中蒸熟,之后放入特制的酒曲并不断搅拌,再把原料装入密封的酒瓮中,窖于温度较高的厩肥里,或置于炕楼上用微火熏炕,等待原料发酵变为酒,一般需要三十天左右的时间。在饮用之前往酒坛加冷开水,饮用时插入吸管吮吸。其味有甜味,略带酸味,颜色呈黄色,有杂质。咂酒的酒精度不高,一般在20%左右。在民族节日及婚丧娶嫁的日子,或者招待宾客之时,主人搬出咂酒坛子,一般五六个人围坐在一个敞口的酒坛周围,每人手握一根竹管或者芦管作为吸管,插入酒坛吸饮。饮用过程中会不断加入冷开水,使坛内的酒一直保持在相同的水位线上,直到酒味变淡消失。咂酒有冷咂和热咂之分,冷咂是酒坛里装满水酒后,人们直接围坐在酒坛周围,将吸管插入坛底吸饮;热咂是把水酒放在加热的锅或酒坛里,边加热边饮用。
  咂酒坛可以是一坛一竿,也可以一坛数竿。若是一坛一竿,则讲究长幼有序;若是一坛多竿,则是围坐同饮,其乐融融。民族文化宫博物馆现藏的这件咂酒坛属一坛八竿的木质酒坛,八根吸管可同时供八个人围坐酒坛旁饮酒。
  1.2 彝族酒文化
  酒在彝族人们的饮食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男女老少都能饮酒。对个体而言,酒是饮品,可助兴、解忧、养身;对社会而言,饮酒是一种习俗,一种生活方式,它承载着一种文化。彝族谚语“汉人贵在茶,彝人贵在酒”“为人不喝酒,白来世上走”就说明了酒在彝族人民生活中的重要性。同时,“有酒便是宴,无酒杀猪宰羊不成席”,体现着彝族人民招待客人以酒为上、以酒为贵的习俗。除了本身的饮用功能外,在婚嫁丧娶、过节待客、祭奠祖先、敬神驱鬼等仪式上,酒都必不可少。酒作为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交流载体,表达和传承着人们的情谊、决心和信誓,是彝族人民表达诚意、欢庆、吉祥、祝福的媒介。
  酒作为最重要也是最常见的饮品,其饮用方式自然多种多样,其中咂酒极富民族和地域特色。咂酒讲究一个饮酒氛围,通常是亲朋好友一群人围坐在一起,按长幼或者尊卑顺序饮用,边饮酒边聊天,人们借助酒来进行社交,加强交流,增进感情,团结亲朋好友。在彝族的传统节日——火把节上,人们用歌舞表演、体育比赛等项目来庆祝节日;同时节日上也是人们团聚、增进感情的时刻,彝人们从家里搬出咂酒坛子,插上数根吸管,男女老幼三五成群聚坐在一起边饮酒边谈天说地,节日气氛非常浓厚。这坛咂酒也成为了增进同胞感情的催化剂,象征着团结和睦。咂酒充分体现了彝族地区彝人的生活状况和处世礼仪,其礼仪社交功能超过了咂酒作为饮品的实用功能。
  彝族对酒器极为考究,民间谚语“酒好无好杯,好酒难生辉”道出了彝族酒文化中对酒器的重视。酒器按用途可分为酒杯、酒碗、酒壶、酒坛等;从材质来说,主要有木质、皮质和兽角酒器。其中,咂酒坛是酿酒与饮酒并用的酒器,由酒坛和咂杆组成。咂酒坛一般多为陶制酒坛和漆器酒坛,其中贵州大方漆器咂酒坛最为著名。
  2 贵州大方彝族漆器制作技艺
  民族文化宫博物馆现藏的这件木质彩色漆器咂酒坛是彝族特色漆器和酒具完美结合的精品。此件咂酒坛产自于贵州大方县,其制作运用了贵州大方彝族传统的漆器工艺。咂酒坛整身彩绘使用了彝族漆器最常用的黑、红、黄三种颜色,底座黑色,坛身通体红色,上面彩绘纹样为黄黑相间。
  2.1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漆器髹饰技艺
  彝族髹漆技艺历史悠久,相传起源于四川凉山州喜德县伊洛乡,距今有1000多年的历史。彝族漆器是在彝族古餐具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手工艺品,实用性很强,主要以餐具和酒具为主,成为彝族文化的代表符号之一。2008年,经国务院批准,彝族漆器髹饰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彝族漆艺以四川涼山喜德县和贵州大方县两地最为有名。
  贵州省大方县彝族漆器髹饰技艺始于明代,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大方县(1958年大定县改为大方县)是古彝圣地,也是明代彝族女政治家奢香夫人的故里。明洪武年间,大方漆器形成了一套以皮胎漆器为主的漆器制作工艺,成为地方特色产品,贵州宣慰使奢香夫人开始把大方漆器制品进贡给朝廷。到了清代,大方漆器技艺发展更为精湛,道光年间的漆器制品与北京雕漆、山西云雕等齐名并载入史册,从而大放光彩、盛极一时。大方漆器技艺在不断发展过程中,独创了具有深浅变化、淡雅含蓄、古朴别致的隐纹装饰技法。大方漆器制品采用牛、羊等皮革和棉、麻、绸、木等做胎,用当地出产的优质生漆作原料。   彝族漆器的品种门类主要按工艺、用料特征来分,共有八门十四类五十五个品种。漆器从使用范围划分,有餐具、酒器、兵器、马具、笔墨用具等几十种。彝族漆器从用料材质可分为木质漆器和皮质漆器。其中,皮质品以牛皮、羊皮和兽皮为主要原料。木质漆器对材料的选择十分考究,木质的粗细软硬不同,漆出的质量、效果也千差万别。杜鹃树材质细腻,软硬适度,并带着清香味,漆出来的器物光泽度好,所以一般首选杜鹃树作为胎骨木材原料,桦树也是备选的优质木材。
  2.2 工序
  彝族漆器的制作有五十多道工序,八十多道生产环节,五大工艺包括制漆、胎胚(即器皿的成型工序)、灰地(即固型整形工序)、漆地(即器物表面的髹饰等艺术加工工序)、装饰(即以纹样、色彩等增加器物美观的工序)。漆器制作的每一道工序都是匠人手工制作完成。由于漆器制作的每两道工序之间又有严格的时间间隔,少则十天半月,多则一年半载,因此,完成一件漆器需要两年左右的时间。彝族漆器工艺程序严谨,如木材、漆料的选择,绘制、打磨等工具的选用和制作,以及每一道工序的先后顺序和间隔时间,都遵从一定的自然规律和文化规定,一丝不苟,最终形成完整的彝族漆器制作工艺的经验智慧。
  2.3 彩漆工艺
  彝族大方漆器古朴典雅,纹样种类繁多,异彩纷呈,其灵感都是来源于大自然和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漆器纹样的色彩以红、黑、黄为主,这三种颜色对彝族人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根据彝族的习俗,“黑”象征黑土,标示着庄重、肃穆、高贵、威严;“红”象征火,寓意勇敢、热情、活力;“黄”象征阳光,是万物生存之源,代表着光明、美丽、幸福。彝族传统的彩漆工艺是用生漆和朱砂、石黄、石红、银珠等矿物颜料配制而成。颜料的漆绘也非常讲究,要用优质竹木片、细麻绳和山羊的胡须制作彩绘笔,一般按照黑—黄—红的顺序上色。
  常见的彩漆工艺主要分素髹漆器(即单色漆器)、罩漆(即在色漆和描绘完工后,上面再罩一层透明漆,使漆器表面光亮润泽,罩漆因底色不同有不一样的名称,常见的有罩朱漆、罩黄漆等)、描漆(即在光素的漆地上用彩色漆来描绘花纹,也用桐油代漆称为描油,彩漆工艺把漆和油结合起来,漆器花纹全部使用油彩)、堆漆(把漆堆起来做凸起的花纹)、填漆(在漆器上阴刻花纹,然后填入色漆)、雕漆(在器胎上髹一定厚度的彩漆,之后在漆上雕刻花纹)、螺钿等十几类。
  根据以上常见的彩漆工艺,民族文化宫博物馆现藏的这件木质彩色漆器咂酒坛运用了罩漆、描漆等髹漆技艺,巧妙地把各种花纹彩绘在漆器上,使咂酒坛看上去色彩鲜艳夺目,平整光亮,具有鲜明的地域和民族特色。
  2.4 漆器纹样
  大方漆器的纹样种类丰富,以写实和大胆夸张相结合,是彝族人民生产生活智慧的结晶,其样式灵感来源于自然和生活,大多以山河日月、花草鸟兽以及生产生活为素材,概括表现出自然纹样、动物纹样、植物纹样、生产工具纹样和其他生活纹样。常见的有月牙纹、窗格纹、火镰纹、指甲纹、水波纹、四瓣花纹、瓜籽纹、菜籽纹、古钱币纹、网纹、鸡冠纹、龙鬃纹、牛目纹、鱼刺纹等。
  馆藏的这件彩色漆器咂酒坛,表面的纹样有类似几何形的火镰纹、漩涡状的牛眼纹、花蕾纹。火镰纹是彝族漆器使用最广泛的装饰纹样之一。火镰是彝族取火的重要工具,火被彝族先民视为圣物,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生产力落后的原始时代,火可以取暖、御兽、熟食等。此外,传统的彝族人民家中都有火塘,火塘是一家人生活起居的中心,是神圣不可亵渎的。彝族的传统节日火把节就是来源于对火的崇拜。因此,漆器上的火镰纹体现了彝族人对火的崇敬,寓意火长久不灭。在咂酒坛盖子和坛身底部各绘有一圈连续的牛眼纹,牛眼纹是表现动物的纹样,在狩猎和畜牧经济的影响下,动物与彝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牛眼纹反映了彝族先民的游牧生活。在坛盖和坛腹各有一圈连续的花蕾纹,花蕾纹属植物纹样,是彝族狩猎经济向农业经济过渡的反映。动物纹样和植物纹样在彝族漆器上广泛使用,一是牛、羊、花朵等动植物图案来源于生活,反映了彝族人民对日常生产生活环境的记录;二是体现了彝族人民的图腾崇拜,在远古时代,彝族先民认为自己的氏族部落是从动物或者植物发展演变而来的,将动物或植物作为自己部落的名字或标记,并对它们进行虔诚的崇拜。随着历史的发展,这种崇拜已经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思想存在于彝族人民的意识中,匠人将这些极具彝族文化特色的图案绘在了漆器上。
  彝族漆器表面的图案构成具有一定规律,常见的漆器图案布局主要运用了对称、平衡和连续的方法,按连续方式分为单位纹样、单元纹样和连续纹样。馆藏的这件咂酒坛表面的图案布局运用了连续的手法,火镰纹、牛眼纹和花蕾纹都是单个图案连续布局,围绕酒坛周身连成一圈。
  无论是图腾崇拜的体现,还是日常生活的记录,彝族漆器上的纹样体现了彝族人民质朴、勤勞、勇敢、热爱生活的美好品质。
  3 咂酒坛的文化内涵
  民族文化宫博物馆现藏的这件木质彩色漆器咂酒坛是彝族酒具和大方漆器结合的精品,体现了彝族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色。咂酒坛是彝族酒文化的特色体现,承载了彝族人民长幼有序、热情好客的社交礼仪。木质漆器咂酒坛表现了彝族人民追求器物的实用性,其轻便、隔热、不易破碎且经久耐用的特点是彝族先民在日常迁移的生产生活中智慧的选择,反映了彝族人质朴、粗犷的民族性格。漆器的表面颜色体现了彝族人朴素的色彩观,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彝族人把黑、红、黄这三种颜色赋予了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现实意义,也表现了彝族人对色彩艺术的追求,是民族文化的象征。漆器的表面纹样种类繁多,内涵丰富,反映了彝族人的图腾崇拜,是彝族人民生产生活经验的智慧结晶。一件木质彩色漆器咂酒坛,不仅仅是一件生活用具,还体现了彝族人民的智慧和彝族文化的特色。
  参考文献
  [1]毛公宁.中国少数民族风俗志[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2]何明,吴明泽.中国少数民族酒文化[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
  [3]凉山彝族自治州博物馆.凉山彝族文物图谱:漆器[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1.
  [4]宋兆麟.彝族的酒器和饮酒风俗[J].民俗研究,1988(1).
  [5]宋萱,刘宇.凉山彝族的漆器工艺——兼谈古代漆器的几个问题[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1).
  [6]胡云燕.原始饮酒方式的遗存——咂酒[J].酿酒,2004(3).
  [7]吕荔.凉山彝族漆器纹样研究[J].民族学刊,2011(5).
  [8]杨芳,何学琼.彝族漆器图案与彝族原始崇拜研究[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z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49502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