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文化旅游视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旅游应当走以前未走过的路,看以往未看过的美丽景色。文化是构成旅游的重要核心要素,文化旅游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文化旅游的重要内容,所以新时期应当有效实现文化旅游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传承与保护。所以本文在此背景下简单梳理文化,旅游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并且阐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应注意的各项问题。
  关键词:文化旅游;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遗产保护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指的是各群体团体对个人或者是各项文化遗产的探索与实践形式,主要包括知识与相关技能以及工艺品、文化场所。分析旅游行业与经济产业发现,根据旅游行业的产业性质能够看出旅游行业属于文化县经济产业,属于文化活动。20世纪80年代文化旅游成为了旅游行业发展中的较好项目,面对文化旅游的发展热潮,世界各国的开发者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到旅游开发范围之中。旅游业属于开发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文化性经济产业,旅游文化决定着旅游产业,优势明显高于文化优势。所以必须要实现文化创新,着重突出旅游产品的文化特色,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精品。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特性
  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角度能够看出,核心特征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鲜活生命力,由此能够看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是历史遗留的姜堰文化产物,而是在文化与主体发展过程中,在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共同作用下而产生的,在历史与人文、社会与自然的变化中,而不断创新具有变化性与延续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不脱离民族特性的生活方式特点,属于民族个性与群体审美习惯的重要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想可持续发展,必须要确保生动鲜活,能够积极踊跃的参与当前的社会生产与生活。
  二、文化旅游事业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策
  (一)重视保护与利用
  要想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传承和发扬,应当秉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确保文化遗产传承者能够在遗产开发文化旅游活动中占据主体地位。口传文化的创作者属于接收者,也属于表演者,更属于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主体必须要是传承人,由此能够看出,特定的人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难以替代的重要主体,必须要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民族文化责任感。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力运用于民族群体之中,蕴藏于情感和精神之中,所以传承者必须要明确遗产中,哪些内容值得展示,应当怎样展示,并且积极有效的开发相关措施,来有效监督各项措施的实施情况。在此过程中应当坚决反对文化旅游发展过程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与移植,由于非物质文化特有的地方文化环境,有着密切的关联性,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失去了环境的规定性,则会损害本身的原真性。遗产地以及产地众多的中心城市,应当构建能够使传承者光临的文化中心或者是音乐展厅,并且这部分机构应当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在区域的原生态特征。过程中由于受到经济等各项因素的影响,所以严重威胁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性,为了进一步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原汁原味,必须踊跃发挥文化博物馆的利用以及传承作用,切实加强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
  (二)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结合旅游发展观念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衡量并评价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在此过程中必须要充分考虑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能够坚持效益双赢的原则,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同时应当有效協调利益机制,对于非物质文化进行自觉保护,能够正确认识到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的宝贵价值以及珍贵的意义,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中的应有义务和责任。
  在非物质文化开发与应用过程中,必须要确保经济效益,应当服从于人文精神以及人文理念,如果盲目的追求发展经济效益,会导致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发展与传承过程中庸俗化、商业化。
  (三)可持续发展与和谐社会构建
  和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目标,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所以必须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相关文化旅游发展观念的有效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价值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要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公开、公平、公正开发,确保文化平等权。在此过程中要确保文化认同感,能够紧密贴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文化遗产公约,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关键保护内容。
  三、结束语
  基于发展眼光能够看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性,主要指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以及变化,所以体现出活态性特征也是属于基本属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民族以及某地区的群体民众中进行传播和发展的,存在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之中,紧密贴合生活中的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汪淳.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J].商情,2017(44).
  [2]曾玲.刍议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困境與对策[J].文艺生活(下旬刊),2017(09).
  [3]苏蒲霞.非物质文化遗产行政法保护问题探析[J].人民论坛,2018(26).
  [4]殷梦雯.浅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对策[J].活力,2016(11).
  作者简介:
  刘慧(1987.5-),女,河南项城人,大学本科,助教,研究方向:乡村旅游,酒店管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49856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