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文化图式观照下的跨文化交际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文化图式是跨文化交际内容的有效填充,跨文化交际是文化图式提升并对接传播的重要渠道,也是文化间交流的重要方式。语言学习与教学中应注重提升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通过丰富与提升文化图式,有效对接全新的信息内容,顺畅地实现跨文化交际。
  关键词:文化图式 跨文化交际 行动研究
  中图分类号:G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 (2019) 14-0064-02
  当前,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人与人之间的空间和时间距离被有效压缩,各民族文化通过交流、融合、互渗和互补逐步突破其固有的地域局限性,到达地球的每个角落。哈佛大学亨廷顿教授(Samuel P.Huntington)指出“在后冷战的世界中,人民之间最重要的区别不是意识形态的、政治的或经济的,而是文化的区别。”[1]跨文化交际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存在形式。实际上,跨文化交际过程较为简单,当一种文化生产信息被另一种文化个体有效接收时,就产生了跨文化交际。文化图式理论作为20世纪70年代认知心理学发展的成果,极大地推动了跨文化交际。基于文化图式原理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对全球化语境下跨文化教学和实践具有指导意义和现实价值。
  一、文化图式理论的内涵和理论基础
  图式理论( Schemata Theory)最早由德国著名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 Immanuel
  Kant)提出。1932年,英国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巴特勒特( Frederick
  Bartlett)在其著作《记忆》 (Remembering:A Study in Experimented andSocial Psychology)重申了图式理论并将其运用到心理研究过程中去。[2]在巴特勒特看来,图式是对于既往经验反应通过组合性方式在交流应答中发挥作用。从这种理论出发,个体通过日常经验总结出一套图式,在阅读或者交际过程中头脑中已有图式被有效激活,呈现出思维的发散性,并进行内容和形式的调整与填充,适应新的图式。20世纪7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梅尔哈特(D.Rumelhart)完善了图式理论。在他看来,人们对于新信息理解会基于旧信息结构,并在此基础上作出相应调整,以便更好地适应新信息建构。美国心理学家库克(G.Cook)认为,所谓的心理图式就是一种在头脑中的知识结构或背景知识,头脑中输入全新知识时,就与既有知识发生关联,大脑机能被有效激活,从而促进整体知识之间的有效融合。
  不同的学者对图式进行了不同的分类。[3]文化图式( Cultural
  Schema)作为图式理论的一个分支,其关注的焦点是文化,包括风土人情、习俗、民俗、生活方式、社会制度、价值观念等内容建立起来的知识结构。[4]文化图式是“关于文化的知识结构块,是人类通过先前的经验已经存在的一种关于文化的知识组织模式。”[5]不同于其他类别的图式,文化图式的明显特征是不同背景下的人建构的文化图式既相同又各不同。比如,人们对于自然界的很多事物有一致的认识,形成相同的文化图式,同时,由于地理环境、自然条件、风俗习惯、文化背景等的差异也导致对相同事物的不同理解和认知,而这种差异的研究框架就是跨文化图式。[6]正是借助跨文化图式概念和应用,才激活了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多样性,提升了文化内涵的多元性。
  二、跨文化交际与文化图式耦合性分析
  文化图式是跨文化交际的前提和基础,跨文化交际是文化图式扩展的重要渠道,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如果說图式是一种知识框架和脚本,那么文化图式就是对这种知识进行有机交流的重要支撑。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图式的存在让跨文化交际得以产生并有效进行。与此同时,由于双方在既有图式上存在的差异和缺省,也会造成文化交流的耦合性障碍。
  1.文化图式差异性及其影响
  文化是一个涵养的过程,个体处于某种文化中必然受到其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涵养。当个体从熟悉文化场域进入陌生文化场域时,就会而临着生活习惯、文化习俗、语言表达、历史渊源等方而的差异,构成了文化图式的不同。在跨文化交际中,如果交际双方在图式上存在着不同,那么在而对相同事物时,就有可能出现理解上的差异,进而影响到跨文化交际效果。举例来说,对于“龙”的概念,东西方文化图式中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华夏文化中,龙被视为传说中的神异动物,与凤凰、麒麟和龟合称“四灵”,还被视为中华民族象征,称炎黄子孙为“龙的传人”。此外,人也常形容皇帝为九五之尊的“真龙天子”,形容书法笔势有力、灵活舒展为“龙飞凤舞”,形容吉祥、和顺则使用“龙凤呈祥”,等等。“龙”在中华文化里有着十分独特而又丰富的国俗语义。[7]而对于西方人来说,dragon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怪兽,是邪恶、凶残的化身。西方古代义士纷纷以屠龙留名青史,扬名立万。可见,东西方在而对“龙”及其相关概念时,就产生了跨文化交际上的差异。这种差异如果不能有效弥合,就会造成交际过程中的误解。因此,为了区分,有人给中国“龙”译为Chinese dragon。
  2.文化图式缺省及其影响
  交际双方在思维习惯、文化背景等领域的差距,造成双方文化图式上存在缺失,图式无法有效对接,造成双方文化交流过程出现误解和不适。许多非语言类文化图式在双方跨文化交际中具有重要作用,如果处理不当,也会影响到跨文化交际的效果。例如,伸出食指和中指,中国人表示“二”,可西方人表示“v(胜利)”(近年来这个表示成功或胜利的手势已经为中国人所接纳)。中国人用大拇指和食指表示“八”,但在西方人的眼里却是“二”。频频左右摇头在中西方都表示“难以理解,不可理喻”,但西方人还可用以表示“怜悯、同情”[8],等等。此外,文化图式之中还包含非语言功能。比如,两手相钳,两个拇指互相搓动常见于中国人谈话或作报告时,然而,在英语国家的人看来,这一动作却有“洋洋自得”“闲极无聊”“烦躁不安”或“极其无趣”等含义。[9]这也启示我们,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要充分重视文化图式作用,有效提升整体个体理解力,促进跨文化交际水平的提升。   三、文化图式观照下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升
  跨文化交际既包括认知、情感能力,也包括其行为能力和语用能力。图式理论下要实现顺畅的跨文化交际,必须在任务安排和场景调动上进行充分的程序和脚本设置,有效构建起清晰独立的文化图式。在文化图式建构过程中,要考虑过去经验性结构,也要积极探究其内在概念,激活头脑存储,自动填充交际过程中的空白,尤其是要强化交际者归纳、总结、演绎等功能,不断修改并完善已有图式,实现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文化背景构建。
  1.文化图式下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升原则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构建文化图式要遵循针对性、层次性和系统性原则。
  第一,要强化文化图式构建针对性。针对跨文化交际中理解者对于英语文化内涵和课程的理解,制定出有侧重性、有针对性的文化课程,从而有效弥补学习者在交际中存在的文化误区,化解文化盲点,提升文化交际顺畅性。
  第二,要强化文化图式制定的层次性。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针对不同教学阶段、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思维结构学习者,采取不同层次的文化导入,对于文化话语讲解可以从词汇入手,引导学习者逐步理解其民族词汇背后所承载的历史渊源、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等深层次结构,有效地理解目的语文化特质。
  第三,要突出文化构建过程比较因素系统性文化。在跨语言交际中,教师应当在课堂上引导学习者进行小组讨论,进行比较文学领域教学和角色扮演,有效帮助学生构建其比较系统的异域文化图式。
  2.文化图式下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升策略
  文化图式理论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素养提升起着重耍作用。这启示我们,要提高其跨文化能力,就要注重培训文化知识动态性,注重文化图式范畴性,积极参与跨文化交际实践活动。
  首先,要突出文化知识动态发展规律。文化知识是一个虚拟语境下所产生的不断变化、动态更新的体系。在跨文化交际中,因交际双方所处文化场域不同,文化语境随着交际者双方交际活动的展开而进行相应建构和变化,双方通过增添更新各自文化图式,适时调整相关文化结构模式,从而使跨文化交际活动顺利开展。为此,交际者一定要理解文化知识动态性基本规律,顺应双方交际过程中的调整模式,从而有效地提升文化交际活动的效果。
  其次,要注重文化图式的范畴性特征。对于交际者来说,他们从事交际之前所具有的文化知识并非胡乱堆积的,而是通过分门别类的方式组织起来,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知识范畴,例如关于节日、风俗、道德、信仰、风格、艺术等。跨文化交际者根据所处场景的不同和交际目的的区别,有效地制定出相应活动策略,及时调整文化图式促进跨文化交际的进行。同时,跨文化交际者还要考虑到在文化交际过程中非语言因素的影响,加强对于体态语与环境等理解的程度,从而有效地减少交际失误,提升跨文化交际的水平和能力。
  再次,要积极引导跨文化交际实践的开展。歌德在《浮士德》中有句名言:“理论是灰色,只有生命之树常青。”对于跨文化交流来说,单纯停留在文化图式的理解上,并不能有效地指导跨文化交际者活动的展开,唯有在具体的实践中,深化对于文化图式的理解,激活自我的文化价值,填充并完善个体的文化知识框架,才能为以后的成功交际奠定扎实的基础。因此,跨文化交际必须强调其实践意义,突出经验总结,客观进行调整更新,通过反复实践,构建出相应的行动脚本和文化图式,有效地提升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四、结语
  语言与文化是相互影响、互相作用的。根据社会语言学家古德诺夫(H.Goodenough)阐述的“文化是通过社会习得的知识”的观点[10],文化是可习得的。文化图式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内容,也是跨文化交际的有效填充,在跨文化交际中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只有不断丰富和提升并激活交际中的文化图式,交际者才能不断适应,并实现顺畅的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1]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
  [2]周相利,图式理论在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24(10):24.
  [3]刘明东,图式理论的发展及应用[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7,7(1):106
  [4]周笃宝,图武理论对理解翻译的解释力[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4):88
  [5]刘明东,刘宪平,图式翻译漫谈[J]外语教学,2004,25(4):52
  [6]Ehsan Shaghasemi&D.Rav Heisev. The Cross-CulturalSchemata of Iranian-American People toward Each Other:A QualitativeApproach[J].International Communicadons Studies. 2009.(1):143-1 46
  [7]王德春,王建华,论双语国俗语义的差异模式[A]//吴友富,国俗语义研究:论文集[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56-58.
  [8]闫文培,全球化语境下的中西文化及語言对比[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9]毕继万,跨文化非言语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10]柬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嗍,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0201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