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能力资助模式在高校少数民族学生资助育人工作中的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做好少数民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育人工作是一项重要的教育工程,也是高校少数民族学生能否健康成长成才的关键。目前高校针对少数民族学生主要以物质资助模式为主,对少数民族学生存在学业基础薄弱、心理贫困、人际交往障碍等问题关怀较少。这就需要高校探索创新能力资助的形式,积极构建全方位援助体系,帮助少数民族困难学生增强自信心和综合素质。
  关键词:能力资助 少数民族学生 资助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6-0133-02
  当前,随着高校学生资助政策和制度的不断发展,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入学保障的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近年来,国内高校资助研究学者关注点由过去的经济保障性资助转为发展性资助对经济困难学生能力发展培养的影响。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是高校资助工作的重点资助对象。通过对少数民族经济困难学生的调查、研究与普通大学生相比发现,他们有自身的独特性;因大都来自西部偏远地区,其经济水平、教育资源等成长环境不同,引起的心理、学业困难、人际交往障碍等问题较多,对他们的成长发展影响很大。因此,在经济资助的基础上,如何提升少数民族困难学生的能力助困的实效性,关注他们的需求和发展,增强自我效能感,是值得我们探索研究的课题。
  一、高校少数民族学生资助工作现状及不足
  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针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文件和政策,资助育人体系经过不断发展而得到较大完善,对解决贫困生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和少数民族学生生源规模的扩大,新形势下,在建立全面的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资助育人体系、充分发挥资助育人功能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精细化的资助模式有待进一步发展
  各大高校目前都建立了一套比较长久、系统的立体多元化的资助模式,但这种资助模式主要是针对汉、民学生共同制定的。随着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数量不断增多,他们占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的绝对比例也在不断扩大,但专门针对少数民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形式和渠道还不多,这不利于实现少数民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内驱力,达到精准化资助工作标准。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高校资助工作的开展,是将少数民族学生和普通生源学生放在一起规划和评定,虽然能大部分解决少数民族学生的经济困难,但没有最大限度地发挥资助项目的针对性和全面性作用。比如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由于少数民族学生入学前学习基础就比较薄弱,学习能力也不够强,很难与其他汉族同学相比较,获得助学金比较多,但获得相关奖学金的机会比较少。又比如,针对少数民族的勤工助学的岗位有限,且技术含量低,大多是一些简单的体力劳动,部分岗位对他们的学习和能力培养也造成了影响。在资助育人的过程中,忽略了对他们实际情况的考虑,一味采取“一刀切”的资助方式,降低了资助的精准度。
  2.以保障性资助为主,忽视能力素质的提升
  在资助实践开展的过程中,高校对少数民族学生主要以经济性资助为主,且无偿资助方式占主导地位。事实证明,直接无偿的资助方式,会对少数民族经济困难的学生成长发展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当外来的关怀和资助成为惯例时,有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就会认为这些资助理所当然,从未想靠自己的力量来解决贫困问题,形成了不劳而获、不思进取、感恩意识淡薄的问题。同时,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少数民族学生来说,他们面临的不仅仅是经济贫困,还有因贫困导致的自卑的情绪、学业压力、个体差异、交际障碍等,要面临心理贫困和能力贫困。因此,高校需要进一步关注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战胜困难的能力。[1]
  3.资助后期教育与引导缺失
  在高校资助体系中,直接无偿的经济资助使部分少数民族困难学生滋生了依赖、索取、感恩意识淡薄的负面思想。部分高校在少数民族学生资助工作方面缺乏系统的后期教育与引导,教育形式流于表面,大多采用主题班会的形式,以辅导员口头说教为主,学生大多无法真正从教育与引导中获得实质性的提升。
  二、高校少数民族学生能力资助定义与价值
  目前,学界对能力资助还未有统一的标准与定义,相关的研究还刚刚起步。其中有代表性的学者康雁冰认为,能力资助就是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获得摆脱贫困的可行能力和能力自主的资助形式。[2]而当前资助体系育人实效不明显的主要原因就是没有坚持资助与能力培养并重,没有充分发挥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育人导向、激励和发展功能。而能力资助就是在考虑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尊重和滿足主体性的需要,促进少数民族学生各项能力的发展和各项素质的提升,同时充分考虑个体之间的心理、知识、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帮扶与资助,同时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家庭、个人的积极参与,形成有机融合的资助育人长效体系,引导家庭经济困难的少数民族学生自我引导、自我发展,促进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全面成长。
  三、高校少数民族学生能力资助的路径探索
  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少数民族学生能力发展,是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核心,而能力资助是高校采取的重要模式。高校应积极探索创新能力资助的途径和形式,积极构建多元化的帮扶体系,帮助少数民族困难学生增强自信心和战胜困难的能力,发掘自身潜力潜质,提升资助思政育人的实效。
  1.完善精准助学育人模式
  高校应坚持以“精准”为目标帮扶少数民族学生。高校应对少数民族困难学生实行一人一档,指定专门负责的老师与学生进行结对活动,制定科学量化的指标体系和认定标准,动态更新资助的相关信息。因事制宜地推出一些新的资助项目,如上海理工大学设立的少数民族学业奖学金、学费减免、冬令补助等项目,实现资助资源的有效配置,优化使用帮困助学资金,使少数民族困难学生获得科学、合理的资助。同时拓宽少数民族勤工助学渠道,岗位设置由劳动型向知识型转变,比如增设少数民族辅导员助理或与专业知识相结合的岗位,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与工作能力。[3]
  2.以能力为导向,搭建“扶志与发展”的铸人平台
  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少数民族学生有效提升核心竞争力,是资助育人工作的重要着力点,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经济上的资助是暂时的,而能力上的资助是可持续发展的。整合资源,大力开展少数民族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工作,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身价值并进行准确的定位,明确发展目标。因材施教,进行分类指导,发掘自身潜质,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的文体特长,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并安排专门教师对其进行学业帮扶,开展相关技能培训,从而提升他们的自信心和综合能力素质,从而使“济困”与“强能”有机结合。比如北京大学为培养藏族贫困生全面成才而实施了“阳光育人计划”。为贫困生量身设计了环保公益、支教支边、海外研学交流等项目,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3.提升高校资助管理人员的专业化素养
  当前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存在的如资助理念滞后、资助效果不佳、资助精准化程度不高等问题,从侧面暴露出高校资助管理人员对资助工作的认识、工作水平等方面有待改进。因此,提升高校资助管理人员的专业化水平是今后高校学生资助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可定期举办资助管理工作的专业培训,例如具体资助政策的执行方法、成效宣传的途径方式等,加强资助管理工作的沟通交流,为各高校的管理者分享经验提供交流平台。
  参考文献:
  [1]林娜.高校贫困生资助新模式[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康雁冰.高校贫困生能力资助路径研究[J].教育教学研究,2016(7).
  [3]周丽华.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发展困境与高校资助育人对策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3).
  责任编辑:杨国栋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0215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