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媒介融合视阈下《 走向光明》创新路径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宋家明 袁爱中

  摘要:2019年3月29号,为纪念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CCTV官网推出了五集纪录片《走向光明:纪念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以下简称《走向光明》),分别以“黑暗落后的旧西藏”“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人民当家作主”“旧貌变新颜”“走进新时代”为主题,展现了这段西藏人民从黑暗走向光明的曲折历史以及当下西藏人民的生活和精神面貌。本文通过浅析纪录片内容以及表现手法,在发现传播特色的同时,提出在该纪录片中出现的问题并做解答,探索在媒介融合大背景下央视网的《走向光明》的创新路径。
  关键词:媒介融合;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纪录片创新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9)11-0113-02
  新媒体时代,数字化技术在传统媒介领域中得以广泛使用,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媒体尤其是电视媒体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运用“互联网+”思维,构建全新的“互联网+媒体”生态体系,形成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一体化发展格局,将网络传播与电视媒介进行资源整合与多元发布,使二者优势得以互补。《走向光明》的播出就是以网络平台、移动终端为助力。
  一、《走向光明》:讓纪录片告诉我们过去和现在
  (一)封建农奴制度下黑暗的旧西藏
  1.该纪录片使用其他历史电影资料来做内容的支撑,如从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1959年拍摄的纪录片《百万农奴站起来》中我们看到,人们像牛马一样在土地上艰苦劳动,这些饱受苦难的人,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农奴。然而直到20世纪50年代末,西藏仍在经历着人类文明史上最后的黑暗岁月。
  2.运用大量的第三者视角来陈述历史, 从这些亲历者的口中,可以真切地了解当时西藏农奴的真实生存状况。日喀则市郊74岁的拉巴卓玛,她从六岁开始便成为一名农奴,经常在做针线活时遭受针扎的惩罚。日喀则康马县的旦增,今年74岁,他的祖辈都是“堆穷”,4岁时便因家里贫穷被迫到农奴主家放牛,每当他挨揍时,就觉得自己还不如当个乞丐。
  3.书籍资料的记录也是一种对历史的表达和呈现方式。20世纪20年代,查尔斯·贝尔曾作为英国商务代表留驻拉萨多年,对于西藏刑罚的实施,他在《西藏志》里说:“贵族对于佃农可以行使官府权利,笞杖、短期拘禁等。”有档案记载,为达赖喇嘛念经祝寿,急需湿肠一副,头颅两个,各种血、人皮一整张,见证了当时的残酷和血腥。
  4.最后就是图片的传达。作为《西藏日报》摄影记者的陈宗烈,走访藏地农村、牧区、城镇等地,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影像资料。例如,那曲冬天的温度低至零下四五十度,照片中的流浪儿们,就在街上和野狗住在一起,
  食不裹腹,野狗每天到了一定的时候知道哪里有人给他们撒糌粑,那些流浪儿就跟着野狗抢吃的。
  (二)旧貌换新颜
  对新西藏的形象塑造,运用对比的手法来表现,简洁有力,清晰正确,具有真实性和说服力。该片分别从交通运输、旅游、工业生产、教育业、医疗发展、宗教和文物保护、居民住宅和居民收入等方面进行数据对比,如21世纪以来,在中央政府的决策下,仅仅用了5年时间,青藏铁路就建成通车;截止2018年年底西藏公路通车里程达9.78万公里,高等级公路660公里;通航机场5个,开通国内国际航班92条。
  二、《走向光明》纪录片的传播特色
  (一)精心编排,民族特色浓郁
  该纪录片的初衷是欲使西藏历史发展适应网络化传播的大潮,
  将真实的西藏生活传播出去。毕竟该
  片的受众包括各个民族和地区,除去藏族以外,普通大众对西藏的历史不甚了解,自媒体的增多,
  鱼龙混杂的自媒体报道,会歪曲受众对西藏的看法,造成误解。为了正本清源、以正视听,栏目组将策划重点放在节目内容的设置、编排及视觉包装上,以彰显浓郁的民族色彩。
  (二)重视场景设置,丰富呈现内容和表现形式
  在细节处可以看到一些设计编排让纪录片显得不那么乏味和呆板,例如,第四集“旧貌”变“新颜”的开头以一曲西藏自治区久负盛名的歌曲《逛新城》引入,这种寓教于乐的表现方式更容易让受众产生视听愉悦,同时对纪录片内容也更感兴趣。
  历史资料以及各类书籍、信件的呈现,更能带给受众真实感和严肃感,让受众信服。运用第三视角,这种讲故事的方法让受众产生聆听感,像是在听自己的长辈娓娓道来一个个历史故事,那些从旧社会会走出来的亲历者的口述,让受众感受到了西藏的前世今生。
  (三)语言表达通俗化,呈现方式故事化
  对纪录片来说,想将枯燥的历史内容为不同受众接受,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就要注重传播的方式和技巧。因此主持人的串讲和解说显得尤为重要,它能增加受众“听下去”的冲动,达到较好的传播效果,加上背景音乐的配合,丰满了画面的表现感和感染力,让受众在观看纪录片的同时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那段历史。
  三、《走向光明》纪录片的传播问题
  (一)内容选择与其他纪录片重复
  在“内容为王”的信息时代,想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关键在于保证内容品质的同时吸引更多的受众,为此纪录片对影片内容的呈现也做出了努力,即通过多重角度选取内容。但是通过内容分析我们发现,《走向光明》与之前央视所拍摄的《西藏民主改革50年》某些选题是基本一致的,只是对内容方面做了部分更新。
  (二)媒体交互手段缺少
  新媒体的日新月异,推动了传统媒体的转型与变革。《走向光明》在媒介融合背景下作出了新的尝试,即在CCTV央视网平台进行播出,但是在西藏,人们还是更倾向于通过传统大众媒体获取信息。并且在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的当天,除了主流媒体在新闻播出过程当中简单提及,当下热门的自媒体平台并未进行宣传,导致如果不是刻意去关注西藏的受众,很少会知道该纪录片的存在。
  四、《走向光明》纪录片的发展建议与策略
  (一)适应网络传播的特点,加强受众互动《走向光明》应更加注重和适应网络视频内容传播的特点。有别于传统媒介,网络传播在传达受众对传播信息的反馈方面做到了极致。当下最流行的“弹幕”形式就是实时反馈的最新表现,但《走向光明》无法加入“弹幕”来进行实时反馈。此外,作为一部弘扬主旋律、展示西藏发展历程的纪录片,制作组需要在节目播出过程中来建设与新媒体交互的情景,如开通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号,观众通过参与话题互动,加强与受众互动,提出相关建议,共同建设节目平台。
  (二)重视纪录片的宣传
  作为每十年拍摄一部的优质纪录片,理所应当重视宣传,单纯在央视网络平台上进行宣传是不够的。节目大可与国内优秀的视频播放平台合作,如在主页面推送,借助其庞大的流量必定会取得良好的宣传效果;也可借助微信、微博,通过主讲人或其他有影响力的人士产生“意见领袖”的效果,从而延展受众覆盖面,起到宣传推广的作用。
  五、结语
  《走向光明》凭借其扎实的前期准备和优秀的节目内容呈现,从翔实深入的背景材料、通俗易懂的历史内容,到故事化的讲述方式,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最后针对该类纪录片的未来发展提出一些可供参考的建议。当然,由于水平有限,本文对其分析评述也只是浅尝辄止,望更多的专家学者指正补充,关注《走向光明》这部纪录片,让更多的人关注西藏,为整个西藏传播事业的发展建言献策。
  参考文献:
  [1]刘忠波.西藏形象的话语变迁:基于纪录片的考察[J].现代视听,2016(4).
  [2]倪志强.新媒体视域下纪录片的传播[J].新闻传播,2018(22).
  [3]赵倩文.浅析历史文献纪录片《西藏》叙事艺术[J].西藏艺术研究,2016(3).
  [责任编辑:杨楚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0679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