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三全育人”理念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十分重视的一个领域,受家庭结构、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等因素影响,“95后”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凸显一些新问题和新特点,需要教育者格外重视并加以引导。“三全育人”理念中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明了新的方向,为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结合“95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提出在“三全育人”理念下“95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
  关键词:“95后”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三全育人”
  中圖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01-0146-02
  如今,“95后”和“00后”已成为大学生群体的主力军,他们在社会群体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受家庭环境、社会经济发展和信息技术革命等因素的影响,他们身上展现出一些与以往大学生不同的心理特质。
  一、“95后”和“0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分析
  处于人生探索期的“95后”大学生个性鲜明,思维活跃,但内心敏感,心理发展存在两面性,多数学生还未形成稳定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思想上易受社会多元文化冲击,出现冲动、自卑、抑郁等心理问题。研究表明,大学生群体中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率高达10%—30%[1],频发于学困生、贫困生、单亲家庭子女、独生子女等群体[2]。“95后”大学生作为特殊的一类群体,其成长的时代特征与环境特点较大程度上影响到其身心发展及个性养成[3],因此暴露出的心理问题也比较特殊,以往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需要进一步完善。
  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预防和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引导大学生健康积极生活,对大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独特鲜明的特点,新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打破以往思维框架的束缚,寻求适合时代特征的新思路,以“三全育人”理念为指导,建立“95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
  二、专兼结合,师生互补,建立高效能的全员心理支持系统
  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易受身边人的影响,班主任、专业课老师、辅导员、宿管老师、同学室友和父母家人是大学生接触最多的人群,同样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支持系统中必不可少的组成成分。
  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离不开专业的辅导老师。高校应建立一支以心理咨询老师、辅导员、班主任为主体的素质优良、数量充足的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他们在学生心理问题排查、心理问题咨询、团体辅导、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和心理问题个案研究等方面能够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选聘要严把入口关,要以较高的政治素养和专业素质为标准;编排时要注意优化性别和年龄结构,做到优势互补,扬长避短;做专业辅导时要围绕学生,关爱学生,把学生当作朋友,用心倾听,走进学生的内心,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平日里要不断学习有关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定期参加培训,相互之间进行交流,紧跟时代的发展变化,熟悉“95后”学生的心理特点,用学生们容易接受的语言去开展教育,服务学生;要建立公正严明的奖惩机制,激发教育者干事热情,促进其职业能力的发展。
  随着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发多样和复杂,适当充实兼职心理咨询工作队伍是必不可少的。“95后”大学生思维活跃,情感丰富,很多时候朋辈的关心更能让他们敞开心扉。因此,要充分发挥兼职心理辅导的力量,例如,增设班级心理健康委员,宿舍心理健康大使,充分发挥“学校—院系—班级—宿舍”四级心理健康网络的监管;发挥学生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对班级里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帮扶,使他们走出困顿;建立心理健康协会,定期举办学生比较关注的主题讲座,开展心音大使帮扶活动,对有学业压力、情感困顿、生活烦恼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问题纾解。
  三、抓住细节,贯穿始终,形成全过程的心理健康教育链条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贯穿学生学习生涯始终,从入学到毕业,学生发展的任何时期都可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由于每个年级的学生在心理发展和认知上都存在差异性和阶段性,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及辅导时不可“一刀切”。
  大一新生的心理问题主要集中于环境适应不良、人际交往障碍、茫然感与失落感并存等,基于这种特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要深入细致地做好新生心理普查,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团体辅导或个别咨询,要在集体中开展“树正确三观”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要开展爱校园、爱集体等主题讲座,促进学生尽快认可学校,融入集体。大二的学生处于基本适应期,但由于课程难度加大,很多对自己放松要求的学生出现挂科现象。此时,要采取措施督促学困生端正学习态度,勤勉学习,弥补差距,迎头赶上,以免由于课程积压造成学业和心理的双重负担。大三学生处在心理转折期,学业过半,面对未来的人生发展,部分学生情绪懈怠,心存迷茫,此时要防止学生产生自暴自弃、消极自闭的心态。也可适时开办座谈,为学生提供就业和考研指导,帮助学生初步了解未来职业,制定合理的目标。大四的学生处于生涯选择期,即将毕业的恐惧感和焦虑感往往会打破学生心理的平衡,此时是心理危机事件高发期。对此,学校可开办毕业生素质能力拓展讲座或培训会,增强毕业生的本领与自信;开办考研达人报告会,帮助学生获取考研资讯,交流复习策略;针对不愿意就业的学生开展心理疏导工作,帮助他们端正态度、走向社会;同时可以邀请优秀校友回校交流,为毕业生提供更直接的帮助。
  四、搭建平台,多元覆盖,构建全方位的多维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95后”大学生追求个性发展,思维活跃,自主意识较强,在对其进行教育时不仅可以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也可充分发掘存在于大学生成长过程各个方面中的隐性教育资源。
  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发挥心理健康课程主渠道的作用,继续深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改革和优化,向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和自我调适等方法,形成必修与选修结合,涉及各类心理健康领域的教育课程体系。
  存在于校园中的隐性教育资源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可忽视的力量。教育工作者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培养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营造积极向上的健康氛围;在学校各类奖助贷补评选的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对困难学生要注意保护学生隐私,进行心理关怀与励志教育;要用好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新阵地,借助校园主页、微博、微信公众号,发布心理实用小知识、心理测试、调查问卷等;在社会实践、实习实训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意志品质教育,造就学生不怕困难、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
  五、结语
  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只停留在不出事的层面,新时期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结合“95后”大学生的特征,把握学生成长规律,遵循心理健康教育规律,在“三全育人”理念下不断探索新时代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塑造大学生人格,解决学生实际问题,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为助力大学生成长成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马燕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热点探析[J].林区教学,2016(2):97-98.
  [2]陈倩,毕亚琴.协同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支持体系研究[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8,26(2):30-32.
  [3]罗治宇.有“留守儿童”背景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初探[J].法制与社会,2017(12):232-233.
  责任编辑:张蕊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1197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