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教学立意的定位与落实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文以意为先,立意是古往今来文章的核心,一堂课也是如此。《古代印度》一课隶属于古代亚非文明这一单元,而学习早期文明,我们需要在完善的教学设计基础上,升华对本课乃至整个单元的情感。运用恰当的教学立意,以完善的教学设计,将初中历史课程所具备的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和综合性的特质贯穿在历史教学中,从而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
  关键词:教学立意 教学设计 历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02-0215-02
  教学立意对整体教学具有宏观导向作用,尤其对教学内容有具体的、实质性的定位和引领作用。教学立意,在宏观上是历史教学内容的升华,能帮助学生站在更高的层面去学习历史及其内涵与价值;在微观上是贯穿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的选择和教学效果的优化,使教学成为层次分明的系统,帮助学生以更为科学的思维去理解一节课的内核,拓宽知识视野。下面,以“古代印度”一课为例讲述教学立意的确定与实施。
  一、如何确定教学立意
  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主要介绍大约从公元前4000年起,亚非地区的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诞生了多姿多彩的古代文明,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发源地。根据初中历史新课标的要求,本单元作为世界史的开篇,对三大文明古国及其成果的介绍,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感知世界早期文明,认识早期人类的聪明才智,理解“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学习互鉴理念。
  2019年5月15日,亚洲文明对话成功举办,使其成为汇聚亚洲文明、凝聚亚洲共识的宽广平台,亚洲文化互学互鉴的交流盛会。而本课《古代印度》作为古代亚洲文明的早期代表,借此契机,遵照课程标准,基于教学内容,将教育立意设定为:文明的对话与互鉴。
  二、如何创新教学设计
  第3课《古代印度》承接古代埃及与古代两河流域两课内容,为本单元最后一课。这一设计,既体现了时间序列,有助于学生建立相应的时间、空间观念;又使学生对古代埃及和两河流域文明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于古代印度早期文明发源地的地理因素可以作更好的归纳总结。
  (一)确立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立意与学情,确定了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遗址图片展示以及时间轴设计,帮助学生了解古印度文明起源的地理位置、早期文明成果与发展历程;展示图片、音像资料,重点理解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及其影响;了解佛教的产生与传播。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媒体展示地图、音像资料,培养学生辨证看问题和全面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用历史的眼光来认识人类文明的发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古代印度》的学习,使学生全方位地认识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古代印度,帮助学生体会到亚洲文明的多姿多彩,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化多样性。
  (二)理清教学线索
  第3课《古代印度》属初中九年级上册世界历史第一单元亚非文明。本课是由“古代印度河早期文明”“森严的种姓制度”“释迦牟尼创立佛教”三个子目组成。
  “古代印度河早期文明”主要包括早期文明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早期文明遗址的代表以及著名的孔雀王朝时期。该子目内容展示了一种从无到有再繁盛的发展轨迹,因此笔者将小标题设定为“从一片荒芜到文明萌芽”,凸显古代印度文明发展中人类的闪光智慧。
  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森严的种姓制度”逐渐建立,将印度地区的人民划分为五个等级,并明确各个等级的权利与义务,将该子目设定为“从人人平等到三六九等”,清晰地展现种姓制度的演变过程。
  印度地区宗教信仰庞杂,其影响深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在众多宗教信仰中,佛教诞生于印度本土,曾在印度获得极大发展,一度近乎普及整个次大陆,其影响甚至传遍整个亚洲地区,如今俨然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将该子目设定为“从信仰庞杂到一枝独秀”,除了明确佛教创立者和相关教义,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理解佛教所带来的深远影响。
  通过对本课主要内容的分析,紧扣一课的课题,理清此课教材内容中目与目之间的递进关系,即由早期文明的产生演进到社会制度规范化乃至对物质需求满足后的精神追求串联,以此来呼应教学立意。
  (三)创新教学设计
  1.电影海报导入,引入新课内容
  近些年,反映印度社会现实的电影在国内上映后反响较好。影片从宗教、教育、女性权利等方面映射社会现实问题,内容不落俗套,制作形式独具特色,引起国内观众的追捧。
  借此契机,在本课讲授之初,首先呈现近些年大热的印度电影海报,附带提出一个问题:“大家知道这些电影是哪个国家的吗?”即便学生一无所知,也可根据海报中人物的面部特点及教学进程来判断。此举能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电影海报上,继而带动学生对哪国电影的讨论,逐步进入本节课内容。当学生回答“印度”后,追加提问:“除了大火的印度电影之外,你对印度这个国家还有哪些印象?”设置该问题旨在了解学生对印度这个国家的熟悉程度,继而在新课讲授过程中紧抓学生的兴趣点,适时补充新知识。
  2.呈现视频资料,加深重、难点理解
  著名美术与电影评论家鲁道夫·阿恩海姆在《视觉思维——审美直觉心理学》中说:“视觉乃是思维的一种最基本的工具。”根据有关测试,人们接受的全部信息中,通过视觉获得的占83%。因此,在介绍种姓制度五个层级时,由于枯涩名称及划分之后掌握权力和从事职业的不同,学生难以理解。此处紧密结合教学内容的视频资料,因其色彩绚丽、场景连贯,又伴之音乐、解说、对白,极易吸引学生,能够较快地将学生带入特定的教学情境和历史情境中,加深了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发展了他们的思维能力,进一步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
  对于种姓制度产生的影响以及如今印度社会是否还存在种姓划分的现象,呈现因种姓划分而出现的社会暴动事件,播放印度的视频资料,让学生初步了解印度人、印度社会对种姓制度的看法,公平公正地评价印度社会所存在的种姓问题,防止以偏概全,评价偏颇。由于视频资料中受访者来自不同职业、不同社会背景,因此能真实可靠地反映印度社会的现实。
  在讲解佛教部分时,多媒体展示中国四大名窟、佛教壁画、文学作品、剪影等,力图从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上展现印度佛教对中国宗教、建筑、文学、绘画等方面的影响,引导学生了解主动学习各文明所长,是中华文明历久弥新、不断丰富的重要因素。
  3.课堂总结,升华教学立意
  本课临近末尾时,播放教师剪辑过的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主题纪录片《亚洲文明之光》中印度部分的汇总。该设计不仅是对本课内容的一个总体展示,更是对早期文明璀璨成果的学习借鉴,通过对本课、本单元的学习,搭建文明互学互鉴的平台,增强亚洲文化自信,体会“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真谛。
  三、立意教学总结
  教学立意是基于對史学研究成果的理解认识而提出的具有教学意义的视角观点,因课标、教材的编者和教师的学识水平不同而有大小、高低、深浅之分。由于教学立意具有主观性,因此对一堂课的立意也应允许存在多维视角。但无论从哪个角度确定教学立意,都应以促进学生自身的发展为根本的出发点。
  参考文献:
  [1]候桂红.中学历史教学设计与评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2]纪凤.“教学立意”:让学生拥有多维历史视角[J].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2016(10).
  责任编辑:杨国栋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1202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