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中的问题设计与落实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燕凌
摘 要: 所有的历史知识都可以设计成问题,以问题为中心来组织教学,本文作者主要就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设计问题及问题落实,如何创设课堂氛围、问题的生发及培养学生个性的有效性,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看法。
关键词: 历史课堂教学 设计问题 落实问题
一、如何设计问题
著名心理学家米勒说:“教师应该较少阐述事实,较多提出问题,较少给予现成答案,要指出所教课程的戏剧性及美妙性,引发美感。”问题是现实状况与应有(或期望)状况之间存在差距,在人类历史与现实中,总是存在种种问题,每一个“问题”又必然是由许多因素构成的,而问题的产生又可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教师在讲述历史与社会现象的历史学科时应该以问题为中心来组织教学。结合自身的历史教学实践,我认为历史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贴近历史,贴近现实。
学习者应该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建构意义,获得知识,在评价学习或者习题测试的角度,就意味着需要设置问题情境、任务情境。这是建构主义的观点,同时也是认知心理学所支持的观点。历史是客观存在过的事实,现实是正在发生着的历史。因此,在以问题为中心的历史教学过程中,我们设计的问题不仅要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历史的真实感,让学生仿佛置身其中,对历史进行深刻的思考,加深对历史事件背景、特征、影响、意义等方面的理解,更要以问题为中心模拟现实社会情境或开展社会调查,让学生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剖析有关社会现象,使其认识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加深其对某些社会现象、结果的了解,寻找解决有关社会问题的方法。
(二)贴近生活。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人对世界的认识是从认识身边的事物开始的。我们在以问题为中心的历史教学过程中,设计的问题应尽量以学生的认知能力、认识水平、生活阅历为依据,以教学内容、社会实际、学生生活现实为依托,让教学内容与生活世界结缘,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认识问题、理解问题、分析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科学地将历史与现实融为一体,正所谓近其事才能亲其事。
(三)注重师生互动。
传统的历史教学,只注重教师的讲授,问题主要是由教师设计的,学生只能按照教师问题的思路学习,基本上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长此以往,学生的个性被无情地泯灭,历史知识变成一潭死水,生命的活力与创新的激情也逐渐消失殆尽。所以,在设计问题时,教师不仅要按照自己的教学需要提出有关问题,而且要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知识水平、能力水平,达到所谓师生之间的“问题”对话。这样,才能在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达到师生情感相互交融和思维的相互碰撞与升华。师生之间不仅是平等的学习伙伴,更是解决问题的合作伙伴。
(四)具有启发性。
教学是一个不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联系教学内容、社会现实和学生生活实际,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那么从哪些方面进行启发呢?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总结出下面这些提出启发式问题的方法:正问启发、反问启发、情境启发、对比启发等,促使师生共同思考,打开师生的思路,活跃课堂气氛,并通过师生对问题的共同思考、集体讨论、相互补充,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
(五)把握问题的中心。
历史事件纷繁复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然面临许多问题,执教者如果不分主次,搞不清设计的中心问题,抓不住本节内容的重难点,设计的问题就会偏离本节教学内容的目标,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所以在设计教学问题时,一切都应该围绕着本节内容的重难点,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的目的,本节课才有可能是一节成功有效的课。
(六)体现自主性。
以问题为中心的历史教学并不是以学生认识了问题、听懂了分析、解决了问题为目标,而是以学生能够自主发现问题、独立提出问题、自觉分析问题、自行解决问题为目标。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更多地鼓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相互讨论乃至与老师辩论,善于引导和帮助学生置疑与释疑。在此活动中,老师不仅是伴奏者,而且是演奏者;不仅是导演者,而且是表演者;不仅是引导者,而且是参与者。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充满热情,活跃思维,开阔思路,集思广益,踊跃发言,教学目标才会在轻松与紧张、活跃与严谨的气氛中有序实现。
二、如何落实问题
从以上我们了解了在设计问题时应注意的方面,而且我相信所要注意的问题绝不仅仅是这些,在浩如烟海的历史知识中,能够设计出非常精彩的问题,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那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如何落实这些问题呢?在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更新教学观念,营造民主氛围。
要想在课堂教学中,使涉及的问题有效地得到落实,教师首先要更新教学观念,不能一味地以自己为中心,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主动参与,在落实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上下功夫。教师备课时不仅要考虑课堂上让学生学什么,不是只要学了就行,更应该考虑这样的学习对学生的发展有什么作用,学生在课堂上如何积极主动地参与,采取一切措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张扬,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和发展。同时教师还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研究能力,跟上时代的步伐,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这样能营造民主的氛围,使课堂成为有生命力的课堂、生机勃勃的课堂、充满活力的课堂、给人带来愉悦的课堂、加深师生了解的课堂、帮助学生学会合作的课堂、充满人文精神的课堂、符合科学精神的课堂、学生得到发展的课堂、凝聚人心的课堂。
(二)创造快乐课堂。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特别注意创造一个快乐的课堂,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愉快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如果历史课总是以背景、内容、结果、影响、意义等死板的条条框框来要求学生去死记硬背,那么学生不仅会失去兴趣,更重要的是会扼杀创造力,这是多么可悲的教学。正因为如此,我总是以各种方式使课堂充满快乐,让学生乐于上历史课。比如,在讲“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这节内容时,我设计了如下问题:假如你是一位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商人,你将选择在中国什么地方投资?投资什么行业?你将遇到什么困难?你将选择我们班哪位同学做你的经理?学生各抒己见,踊跃发言,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连平时不太发言的学生也积极行动起来,发表自己的看法,课堂上欢声笑语,掌声一片。这样本节课就在轻松和愉快的气氛中完成了教学目标,而没有像以前那样传统、死板地去教学,虽然下课铃响了,但学生感觉到意犹未尽。
(三)问题的预设与生发。
教师在精心备好一节课后,也许会觉得准备得已经很充分。其实不然,在许多情况下,学生会提出与教师预设的问题相反或者与教学目标无关的问题,这时教师绝对不能责怪学生,而要允许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即使这个观点在你看来是错误的,或者你根本无法回答,甚至无法给出一个方向性答案,即使由此这节课的教学计划没有完成,但同学们在思考、质疑、分析比较、互相借鉴中学会了学习,学会了创新,这比学多少知识都好,可以说是一节更为精彩的课。所以,教师要充分重视课堂上学生生发的问题,鼓励学生敢于班门弄斧,敢于异想天开,敢于标新立异,充分发现学生的创新品质,发掘学生的潜能,为他们的终身发展留出足够的空间,还学生一片创新的天地。
(四)变通教学模式,充分培养个性。
一位哲人说过,人的潜力犹如冰山,十分之一附在水上,十分之九都隐没在水下。所以教师要给学生设计恰到好处的问题,充分培养学生的个性,发掘学生的潜能,起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作用。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精神,生生不息,创造不止,一个人也同样如此。要想民族精神永存,必须在教育中培养一个个鲜活的、有个性的、充满活力的、有创造力的公民,而不是一个个仅仅会考分数而没有创造力的机器。否则,将很可悲。如宋明程朱理学禁锢了思想,压抑了个性,使中国人的创造力被扼杀,在十六世纪以后中国开始落后于西方,近代百年的屈辱是中国人最沉痛的教训,可叹。所有的历史教师都担负着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培养下一代的艰巨任务,要变通教学模式,努力钻研,尽量做到所有问题从设计到解决都体现创造性、创新性,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都充分得到张扬。
总而言之,无论采用何种方式,都要以问题为中心,只有这样才能搞好历史教学,才能让学生获取知识,学会思考,发展能力,张扬个性。
参考文献:
[1]中学历史教学参考.陕西师范大学杂志社,2003年1、3、5期.
[2]历史课堂教学技能训练.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第二次印刷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62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