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化学教学中问题设计的原则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在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是至关重要的。问题的设计可以体现一个教师的教学理念、可以帮助教师设置教学情境、了解学生现今的认知水平、启发学生如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可以说问题设计引导着整个课堂教学的有序进行,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因此,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就必须具有一定的原则性,才能更好的体现问题的价值,帮助教师与学生更好地完成课堂教学。
  关键词:化学;问题设计;原则
  1、引言
  当今的学生为我们生存的时代而学习,要学会运用 21 世纪的技能,去面对和解决真实世界的各种挑战![1]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教育的主要任务,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创新教育的关键。[2]为了改变过于强调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教育现状,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以便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问题教学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同时体现了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动性。为了使课堂教学更为高效,教师需要精心地做好问题设计,那么问题的设计就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通常,问题的设计需要遵循的原则有以下几种:科学性原则 、针对性原则 、可接受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 、开放性原则、生成性原则。
  2、问题设计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
  问题的提出必须要具备科学性,问题具有科学性才有意义,因此科学性是问题设置的首要原则。[4]例如,“氯气具有漂白性?”这个问题就存在漏洞不够严密,应该处理一下:“湿润的的氯气具有漂白性?”再如,铝能够与碱发生反应吗?这个问题也不严密,科学的设置应是这样的:铝能够与强碱发生反应吗?
  (2)针对性原则
  教师要勤于专研教材准确把握教学的核心内容,问题的设置要围绕核心内容进行,简洁明了针对性强。问题的设置是有目的,而且问题要层层递进,才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例如:“我们曾经学过金属钠与水的反应,金属镁与水的反应,那么金属铁与水的反应与它们有什么不同?”这样的问题就是层层递进的。
  (3)可接受性原则
  教师要对学生的基础水平和认知能力有正确的对待与分析。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教师要依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对学生因材施教。如果问题难度太高,那么学生就根本无法找到切入点;如果问题难度太低,那么学生根本不用思考就能解决问题也就失去了提问的意义。问题的设置一定要符合认知规律,问题难度由小到大,思维深度由简到繁。例:将Mg、Al、NaOH溶液构成的原电池,学生先自行判断正负极,而实验后却与很多学生的认知相悖,学生对此会有所疑惑,从而学生的思维会进一步深化,考虑到电解质溶液氢氧化钠的影响。
  (4)整体性原则
  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必须遵循整体性、关联性,利用一系列的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的思维逐步深入。因此,在问题的设置上必须考虑到问题的整体性。以如何比较粒子半径为例:问题1:比较氧原子半径与硫原子半径大小,主要考虑电子层数的多少,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因此,硫原子半径大于氧原子半径。问题2:比较硫原子半径与氯原子半径大小,除了考虑电子层数的多少外也要考虑核电荷数的多少,两者在电子层数相同的的前提下,核电荷数越大,对核外电子的吸引力越大,则原子半径越小,因此氯原子半径小于硫原子半径。问题3:比较硫原子半径与硫离子半径的大小,除了考虑电子层数、核电荷数多少外还要考虑核外电子的数目的多少,在前两者相同的情况下,核外电子数越多,粒子半径越大,因此硫离子半径大于硫原子半径。问题4:影响微粒半径大小的因素有哪些?题目设置上虽然都是粒子半径的比较,但考虑因素逐渐增多,题目难度逐渐增大,思维深度层层递进,问题4更是对前三个问题的升华。因此,问题的设置一定要考虑整体性,设计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便于学生理解与记忆。
  (5)开放性原则
  所谓开放性,即问题答案不唯一性,多样性。从问题开放性的形成原因上,可将开放性问题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由于问题条件的不确定性而造成问题答案的多样性。实例1:众所周知,铁在潮湿的空气中容易发生腐蚀请写出铁腐蚀的化学反应原理?第二种类型,虽然问题条件明确,但问题答案仍然具有多样性。实例2:用向30ml1,1mol/L的ALCL3溶液中逐渐加入浓度为 4mol/L的NaOH溶液,若产生0.78g白色沉淀,则加入的NaOH溶液的体积可能为多少?第三种类型,由于解题思路不同,而造成问题答案的多样性。这种类型的问题通常具有明确的条件与要求,只是运用条件的途径可以有多种选择。实例3:反应4NH3+5O2=4NO+6H2O在体积为3L的密闭容器中进行,2分钟后,其中NH3的物质的量减少了12mol,求H2O的化学反应速率。教师可以利用问题设计的开放性,增加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
  (6)生成性原则
  所谓生成性原则就是在已知条件的启发下,学生产生了一些困惑,但是,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就可以自行答疑。例如:常温时,将0.1moLFe(NO3)3与2moLHCI混合向其中加入0.3moLFe可生成标况下气体为6.72L,这一说法是否正确?所以运用生成性原则就是学生通过有效运用新旧知识,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解决问题,充分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
  总而言之,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問题设计的原则,形成有效提问,才能帮助教师与学生更好地完成课堂教学。
  结论:本文的研究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对问题设计的原则做了简要的论述,通过书写本次论文,笔者对于问题设计的原则也有了一些新的感悟。
  1.加深了对课堂提问的理解。
  2.认识了问题设计的原则。
  参考文献:
  [1]冷长凤.高中生物实施问题教学的策略探讨[D].山东师范大学, 2014:
  [2]韦刚余.创设问题情境,培养提问能力[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 2008:
  [3]陈芳媛.高中思想政治课问题教学模式探究[D].华中师范大学, 2013:
  [4]顾彩燕.课堂教学中评价学生回答的有效策略[J] .生物学教学,2011(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562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