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逆向设计在双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日渐深入,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日益成熟。教学是什么,如何进行有效教学也当仁不让的成为了教育工作者热议的话题。本文尝试从理解的角度对逆向设计在双语化学教学中的作用加以阐释,以期更加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关键词】逆向设计;追求理解;揭示式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5-0233-02
  从事教学工作六个年头,从初为人师的照本宣科,渐渐也开始尝试思索教学是什么,教学为了什么,我们真的做到了吗?于此,笔者认真拜读了Grant Wiggins等人的《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二版)》译本一书。作者综合分析了教育经典理论,结合数年实践经验,提出 “逆向设计”理念[1],立体构建“理解”框架,以一线实践者的身份开展了教师研修工作坊,收集各学科的真实案例,引导教师以开阔的思路和清晰的路径去看待教學。
  一、逆向教学设计是最好的教学设计
  我们的课堂教学是基于教学目标整合出来符合逻辑的教学过程,而不应当是从我们熟悉的教材和教法为导向组织教学[2]。课程是展示预期学习结果的最佳方式,最好的教学设计也应当是“以终为始”,从学习结果开始的逆向思考。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过多的依赖教材教辅,每一次的教学设计也都希望涵盖尽可能多的知识点,生怕有所遗漏。《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一书中提出“逆向设计”的概念和方法,避开了教学设计中的两大误区:聚焦活动的教学和聚焦灌输的教学。无独有偶,华东师大崔允漷教授基于逆向教学设计的理念提出教学评一致性理论,从教学源头上更新教学设计的思想[3]。逆向任务设计提倡从“终点”即教学目标出发设计教学,要求教师依据目标先设计评价任务再具体设计教学方法和步骤。在逆向设计中,学习目标、评价任务与教学活动是一个具有内在一致性的整体。首先需要根据课程的育人目标制定评价制度,以此为纲设计教学活动和教学内容,最后以教学评价加以评判,完成一个有逻辑的循环过程。
  学习periodic trends一课时,考虑到本节课内容理论性强,逻辑思维要求较高,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我们根据学习目标的要求,让学生以思维导图的方式,以逆向流程图的方法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对于原子半径的变化趋势;进而以特殊到一般的科学探究方式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元素周期率的一般变化趋势,并以此再推广至元素周期表中其他性质(电离能、亲合势、电负性、离子半径等)的递变规律。
  二、获得理解的最好方式是揭示式学习及应用
  曾有位前辈跟我探讨过教学的四个层次:第一层次照本宣科,把知识原原本本地教给学生;第二层次按照教师的思维方式建构教学设计;第三层次按照知识本身的逻辑顺序进行教学设计;第四层次按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规律设计教学过程。显而易见的是“理解”这一概念贯穿于第二至第四层次,并以第四层次为最终目标。设计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得出推论,理解要求学习者模仿实践者产生新理解时所做的事情,也就是模仿他们的思考、提问、检验、质疑、批评和验证。不能单凭信任就去接受“理解”,而是要去探究和实证。这与化学核心素养中的“证据推理”也是一脉相承,能够基于证据进行分析推理,证实或是证伪假设[3]。
  成功的教学不是使用一大堆技术,也不是给学习者反馈许多词汇,而是通过词汇、活动、工具、引导性反思、学习者的努力和反馈来促进学习者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为教学所做的设计工作和任何知识分享一样重要,甚至可能更为重要。教师作为学习的引发者,我们不得不设身处地地考虑初学者思维的单纯,通过设计良好的学习体验来帮助学习者“揭示”我们的观点,获得真正的理解。
  第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师们停下来思考、筛选和整理他们关于活动和课程的技能,这本身就是思考模式的转变。教师们从实际的教学过程来思考,寻求以理论做支撑,进而再以教学实践来体现教学思考。
  基于逆向设计的三阶段,设计富有内在逻辑的可理解的教学设计,具体如下。第一阶段先要搞清楚为什么要教和教什么的问题。一般来讲,课程标准和学情分析是确定教学目标的主要依据。我国从1996年至今的第八次课程改革以来,不断的有学者提出“以学定教”[4]的翻转课程模式,它强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将课堂的重点由教师转移到学生,将教学的重点从课本知识转移到学生的学习,从学生的学习模式看教学改进问题。适当地放缓教学流程的推进,侧身倾听学生的需求,给学生时间去思考去学习,让学习真的发生。
  第二阶段则是寻找预期结果的评判标准,简单来说就是如何检验学生学习的达成水平。“逆向设计”要求评价设计优先于教学设计,即在教学目标确定之后,优先考虑评价问题,即怎样证明学生已经学会了[4]。首先,评价细则要体现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应当提前告知学生,必须明确我们期望学生知道的和要做的,让学生知道怎样的表现是最佳的,从而更加直观高效地达成学习目标。其次,评价应多元化。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评价的反馈,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调整教学策略,以形成性评价、表现性评价、过程性评价方式的综合应用提高评价的准确性。譬如在高三选修课的实验课上,有针对性地让学生结合生活的实际情况创设并实施一个生活小实验,并采取录制视频的方式加以佐证。在实验前我们制定了一系列的学习目标和评价标准,学生则是根据要求完成实验。其中有个学生为了研究食物对牙齿的腐蚀一题时,遇到了牙齿不易得的方式,在征求大家意见的情况下用鸡骨头代替了牙齿进行实验,获得了不错的实验结果。
  第三阶段即设计合适的教学内容。教材只提供了教学所需的有限的基本材料,我们必须为学生寻求更丰富的教学资源,创设更加贴近生产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和教学素材。在electrolysis一课的学习之前,我给学生布置了分组任务,让学生围绕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提前去搜集有关电解在生产中的应用的相关视频和图片资料,把最能实现本课目标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自行检索,真真切切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教学是一项长久的工作,也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正如一位老师所说“好的课堂是课前有一种期待,课中有一种满足,课后有一种留恋”,我想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大抵也就如此吧。
  参考文献
  [1]闫寒冰等.《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二版)》译本,2016.
  [2]蔡可.《基于“学习任务群”的语文教学设计》[J].语文学习,2018.
  [3]陈木金.《以学定教的课堂评价与教学改进》,第12届上海国际课程论坛,2014.
  [4]张菊荣.《“教—学—评一致性”:从方案设计到课堂实施》[J].江苏教育(教育管理版),201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187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