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把生活中的化学问题融入化学教学中的策略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生活中的化学探究性实验的教学,一般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教材、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实验专题,由学生自己或小组讨论制定实验方案,并操作实施。下面谈一谈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如何把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引入化学教学的?
  一、平时把生活中的化学问题融入化学教学中的策略
  策略一:从生活中寻找问题情境。设计探究问题时,教师选取两个生活中问题情境。让学生从熟悉但平时又没想到要去深入探究的生活情景中,开始他们的探究。
  例如:课堂引入是一节课的开始,好的引入可把学生的注意力尽快集中起来,思维变得更加活跃。课的开始可列举与生活有关的实例,提出学生熟悉但又无法解释的现象,创造新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例如,在讲授“燃烧和缓慢氧化”时,可这样引入“火是什么现象,怎样使火燃烧起来,又怎样使它熄灭?爆炸和自行车生锈以及食物腐烂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等问题,学生对这些现象是熟悉的,但又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对其中包含的道理并不清楚,就产生揭开谜底的心理。这样自然引入新课,学生帶着问题听课,情绪和思维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可充分调动其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
  授课过程中有针对性的选用与化学概念、原理有密切联系的实例,减少理论知识的枯燥感,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例如在讲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一节时,可把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与生活中的一种蔬菜洋葱的分层联系在一起;在讲分子间有间隔时,可讲这样一个故事,有半袋小米和一袋黄豆,只用一个同样大小的袋子能否装得下?从宏观的现象来理解某些看不见摸不到的微观世界,这样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学生实际,有利于对知识的接受和深化。课堂气氛活跃,效果较好。
  策略二、为学生搭建“脚手架”。在第一个探究实验中,教师引导学生一步步地开展探究实验。让他们感知在探究物质成分实验的过程中,如何猜想,如何根据物质的性质设计实验方案,如何在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现象的过程中,收集有用的信息。如何得出结论。其实,在引导学生进行第一个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就在为他们搭建下一个探究实验的脚手架。学生借助于这个脚手架,尝试独立地进行第二个实验。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提供实验报告、实验前的友情提醒,甚至提供的仪器和药品等,都是教师为了学生能更好地完成探究实验,精心为他们搭建的一个个脚手架。通过搭建脚手架策略,引导学生主动地认识和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化学问题,让学生在体验探究的过程中,掌握最基本的实验方法和学习方法,培养学生最根本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例如:例如材料一:把无土栽培技术融入课堂
  本课从两幅很有诗情画意的图片引入,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和谐的探究氛围。接着用一段较紧凑的无土栽培技术的录象资料,为学生创设了无土栽培营养液成分的探究情境。
  在引导学生对营养成分的猜测过程中,通过设置三个台阶:猜测所含主要营养元素、这些元素存在在哪些物质中、物质溶于水中会生成哪些离子,使学生逐渐明确如何用离子检验的方法探究营养液的主要成分。在指导学生进行猜测的过程中,让学生形成“要有依据地提出猜测”的意识,从而避免探究实验中猜测的盲目性。
  在让学生独立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探究实验前,老师采用明确实验要求、提醒实验规范操作以及提供实验报告等策略,为他们搭建一个个“脚手架”,引导学生有序、有效的开展探究性实验。
  在完成了第一个探究实验后,由食品如何保鲜的问题转入对食品包装里的干燥剂和脱氧剂成分探究中。学生在第一个实验的基础上,对如何进行猜测、如何设计实验方案有了一定的经验。因此,老师在布置第二个探究任务时,采用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的策略。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充分的感受探究实验的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过程性和体验性。特别是在组织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充分关注学生的实验结果、实验体会,帮助引导学生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异常”情况进行分析,并得出了许多意想不到的结论。
  策略三、引导学生总结提升。实验结束后,通过学生反思探究过程中的得与失,引导学生总结得出有效进行探究性实验的一般方法。从而引导学生把实验体会和反思总结为进行探究性实验的经验和一种学习的策略。
  讲授重点和难点知识时,联系生活实际可使知识深入浅出,变难为易,以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例如在讲授一氧化碳时,它的化学性质是重点,但由于有些实验不易完成,就可联系煤炉燃烧的过程来讲述,底层的碳与氧气充分接触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气体向上与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再与氧气接触燃烧,发出蓝色火焰,验证了一氧化碳的可燃性,同时二氧化碳与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也得到了巩固。另外一氧化碳是煤气的主要成分,同学们大多都知道煤气中毒,联系此例可讲解中毒的原理和如何防止煤气中毒。这样重点难点在联系生活实例中就迎刃而解了。
  二、取得的成效
  (1)从日常生活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在学习酸、碱、盐时,给学生介绍:胃酸过多的人可以服用少量的NaHCO3治疗,但患胃溃疡的病人忌服,这是为什么?并且还告诉他们,我们服用的药品中有许多是我们平时接触过的物质,并让学生们留意一下。不久几位学生兴奋地告诉我斯达舒的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铝,阿司匹林中含有乙酰水杨酸。学生逐渐感到,学习化学不是为了记住一些枯燥的方程式和物质的性质,而是为了应用。再例如讲《溶液》关于气体溶解度的内容时,很多学生对气体溶解度与压强和温度的关系不理解。于是笔者就用他们平时喜欢喝的可乐为教具,问他们为什么在开盖之前摸起来是硬梆梆的,开盖时汽水会自动喷出来?对此笔者及时进行讲解,使学生很容易就明白了气体溶解度随压强的增大而增大,随压强的减小而减小;接着笔者又提出另一个问题:为什么喝了汽水后,常常会打嗝?学生很自然就明白了气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随温度降低而增大。抽象的道理顿时形象化,学生豁然开朗。
  (2)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讲金刚石和石墨时,联系我们平常使用的铅笔。铅笔芯是由石墨掺合一定比例的黏土制成的,当掺入黏土较多时铅笔芯硬度增大,反之石墨的比例增大,黑色增强。H代表铅笔的坚硬程度,H值愈大,铅笔愈坚硬;而B则代表黑色的深度,B值愈大,则铅笔愈深色。
  总之,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除能做的实验外尽量联系生活实例,把握学生的兴趣,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720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