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区域名师工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区域名师工程是打造教育尖兵、推进教师队伍整体专业化发展进程的关键策略。实施名师工程要做好顶层设计,建立工作机制,实行系统管理。同时,名师的培养不同于普通教师的培养,更应突出教育思想建设和个性教育风格锻造,与时俱进,创新培养思路。
  【关键词】区域名师培养策略 机制建设 创新策略
  教师教育是教育事业的工作母机,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动力源泉,而名师更是区域教师队伍的领头雁、火车头,打造区域名师队伍,是快速推进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的加速器。河北省唐山市开平区高度重视名师培养工作,区“三名培养工程”(名教师、名校长、名学校)自2009年开始实施,到2019年已经经历了十个年头、三届评选,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一、名师工程的机制建设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名师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建立相应工作机制,才能确保目标落地。
  第一,“3233”培训机制,引领理论与实践方向。培训工作相对于后期反思、实践、研究而言更为重要。培训是基石,名师在培训中汲取新理念、新思路、新技术,通过反思内化、研究实践达到自我提升。从某种角度说,组织什么层次的培训,就会带来什么高度的发展,由此,培训机制的建立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实践中,我们建立了“3233”培训机制。即每三年一个轮次;每年度两期集中培训;培训内容聚焦师德、个人成长示范、学科研讨交流三项内容;培训方式为集中讲座、名校观摩及跟岗和名校到区送课送教三条路径。三轮下来,名师深植理念、广积经验、打造精品课例、学习科研策略、开展系统性培训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二,“31”科研机制,促进名师从“匠”到“家”的转变。课题研究在名师成长中的作用毋庸置疑,它使教师运用科学研究的方法审视教学实践、研究实际问题、形成理论思考,从埋头苦干的教书匠转变为有坚定教育理念的教育家。但教科所审批课题申请难度大,地区名额受限,远远不能满足教师申报需求。为此,我们设定了三级课题:国家、省、市规划课题系列;省级以上教育协会发布课题;区域省级以上重点课题设区级子课题。拓宽申报途径,让更多教师参与、经历研究过程,增强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提升理念修养,这就是“31”机制的“3”。“1”指的是一个核心,即深度学习视域下的智慧课堂创建。我区课题紧紧围绕这一核心,从数字化环境创设、智慧课堂教学模式探索、思维导图等深度学习策略,开展系列性研究,实现科研为教学助力。
  第三,“333”驱动机制,实现名师成长从被动到主动。名师是区域中优秀教师代表,无论是业务、师德,还是教学经验和技术都是优秀的。但也正因如此,他们校内的工作量也是最大的。由此,我区建立了“333”名师驱动机制,明确名师发展任务,规范名师培养过程管理。“333” 即三项成长任务、三个帮带对象、三年考核达标。三项成长任务,包括申报立项课题、每年送教送课、个人网络空间建设。三个帮带对象,即对三名以上青年教师跟踪指导,使其三年内成长为区级以上教坛新秀或骨干教师。三年考核,即每年度由教育局组成评估小组,对名师成长情况进行考核,不达标者取消名师资格,三年考评优秀者免评晋升为下一级名师。“333”驱动机制使名师发展及管理有了抓手,名师明确自身任务,合理统筹工作与发展,关注自身再成长。实际上,很多名师把“333”作为底线,发展层次远远超越任务范围,这也恰恰是驱动机制带来的主动发展。
  第四,“1+N+N”辐射带动机制,保证名师效应落地。名师是教师中的排头兵、专业发展的领头雁,以名师带动教师专业成长,达到整体提升区域教师专业化水平是名师工程的重要目标,因此,名师的辐射带动作用非常重要。我们建立了名师带骨干、骨干带新人的工作机制,即“1+N+N”层递式机制,名师作用广泛发挥。三轮次十年间,开平区名师工程建立了系统的工作机制,从培训到辐射作用发挥,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管理体系。
  二、名师工程的实践策略
  2019年,新一轮名师培养工程开始,反思走过的历程,我们积累了机制建设的好经验,但同时也存在需要不断完善和深化的问题,需要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新策略、方法,让工程实施更贴近区域实际,实现新突破。
  1.开展专题培训
  前几轮的名师培训以理论培训为主、学科课例研讨为辅,重在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在名师工程初期,新理念薄弱的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我区多角度培训的持续开展,这种培训的问题就凸显出来,最主要的就是针对性问题。培训应该适时而变,针对名师的特点和最迫切的需要而展开,变自上而下的设计规划为自下而上的调研反馈、区域名师发展问题诊断、针对性系统设计、阶段性分级展开,让培训精准发力。
  经过前期调研,我们将三年培训系统规划为“三专题一贯穿”分阶段开展。“三专题”即第一年度突出名师工作室建设专题,第二年度突出教育科研课题研究策略及论文写作方法专题,第三年度突出卓越文化建设及名师风格锻造专题;“一贯穿”即學科课堂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的网络化培训贯穿始终,由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组建学科专家团队与我区名师建立常态化互动教研机制,促进名师学科个性风格的摸索与确立,真正成为区域学科首席,从名师向教育家型教师转变。
  2.开展项目式管理
  以往的培训思路以选择名家为主,培训内容缺乏关联性,更谈不上递进性,后续评估跟进不及时。为此,新一轮名师工程我们尝试项目式培训的方式。
  所谓项目式培训即针对培训项目进行系统设计,形成目的明确、步骤清晰、管理到位、评价及时、后续跟进有力的系统性培训。这种培训方式注重培训项目的顶层设计、系统化管理、及时性评估,改变零散培训目的性不强、关联性差、缺乏考评、后续效果不明显等问题,很好地提高了培训的针对性、系列性、实效性。
  3.注重教师读写训练
  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指出,教师发展=经验+反思,名师的“名”正是在反思中树立起坚定教育思想、锤炼出个性化教学风格。读书是吸纳、反思是内化、实践见成效。   唐山市教育局实施了名师阅读工程,我区在此基础上着力跟进。一是为解决写作困难,聘请江浙名师王益民、东北师大教授邓涛等开展专题写作指导讲座,让名师不畏难,能起步;二是突出以写带读,鼓励名师组织读书会、写作团、开设公众号,写作打卡,促进名师在同伴互助中感受写的快乐,形成协作习惯;三是树立典型,榜样示范。阎立敏工作室两年来带动青年教师从身边的教育叙事开始到文学作品创作,摸索出了名师带徒弟的新思路,累计原创作品200多篇。目前,已有多位成员加入了市、区文联,专业素养迅速提升。新名师王占明两年来发表教学论文、杂文几十篇,他坚信叶澜老师的话:“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但写三年教学反思则极有可能成为名师。”他带领学生写时政小评论,摸索高中议题式教学新路径。从2019年10月起,组建“三一写作成长团”,写作涉及时事、生活、教学思考,目前成员十几人,累计原创作品近百篇,读书、写作让名师从教育实践者走向教育思想家。
  4.建设发展共同体
  名师是区域学科教学的首席,无论从学识、理念、实践经验和能力都是区域内的专家,在区域教学引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我们发现,让名师站在了“高处不胜寒”的孤立位置,一定时段后产生的是疲惫、厌倦,既不利于名师作用的发挥,更不利于名师的再成长。名师需要伙伴和团队,要给名师搭建互促双生的能量场。
  2018年12月,我区组建了包含高中物理、中学语数英、小学语数英及信息、科学等十个学科的名师工作室,市、区领导亲自授牌启动。名师工作室以名师为主持人,全区范围内双向选择工作室成员组成学习、研究、实践、交流团队。区教育局制定表彰和评估机制,制度化支持和推进名师工作室建设。2019年暑假期间,我们带领名师工作室到南京开展名师工作室专项培训,参观江浙著名工作室、学习名师成长经验、凝聚团队核心力。工作室让名师找到了常态化发挥引领作用的落脚点,青年教师定期和名师开展互动交流,成长迅速。一年来,开平区创建工作室公众号10个,发表文章近百篇;申报省级课题1項,市级课题1项,在研市级课题7项;开展教研交流活动数十次;开发课程6项;引领的青年参加各级赛课获奖二十余项次。教师工作上互促共进,生活上互帮互助,增进了解和交流,温馨又充满活力,工作室成为教师专业发展乃至职业生涯发展的共同体。
  (作者单位:河北省唐山市开平区教育局)
  责任编辑:李莎
  lis@zgjszz.cn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1226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