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围城》译介效果及文化对外传播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围城》是钱钟书先生的代表名作,是现代文学史上最著名的长篇小说之一。其英文译本由美国作 家兼翻译家珍尼·凯利和美籍学者茅国权合作译出,并于 1979 年由印第安纳大学出版社出版,在海外汉学界中反响甚为热烈。本文尝试从译介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围城》英文本的翻译策略及其在英美国家的推介模式,探究《围城》英语译介的主要特点,并由此总结中国文学作品在文化传播方面应采取怎样的策略,引起人们对中国文学作品对外输出的思考。
   关键词:《围城》;译介效果;文化传播
  一、引言
   钱钟书先生的代表名作《围城》创作于上世纪 40 年代,最初于 1946 至 1947年在《文艺复兴》杂志连载,并于 1947 年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围城》的英语译介则是在小说原文在本国文坛遭遇冷落的情况下,由美国翻译家与在美华裔学者自发合作完成译稿,有一批活跃在美国学界的华人学者参与推介,并在美国本土出版社予以发行,最终进入英美国家的主流出版市场,在中国文学作品译介中较为成功。
  二、文献综述
   译介学并不关心某个文学译本中的翻译技巧、忠实与否、以及翻译水平等语。
  言层面上的问题,而是把文学翻译视为一种文化交流沟通的现象,“以文学译介为基本研究对象,由此展开文学传播、接受、影响等方面的研究。”(查明建,2005:49)。这里的“译介”,指的是关于某个作家、作品以及文学思潮在译入语国家的翻译和推介。因此,译介学不仅包括对于文学翻译的研究,也包括对所译作家、作品在译入语国家的推介情况的研究。本文将重点分析《围城》的译介效果,以及通过对《围城》的分析,最终落实到中国文学作品应怎样成功实现“走出去”。
  三、《围城》的译介效果分析 
   《围城》英译本在英美国家的译介效果十分成功,下面主要从其在英美国家的接受情况对其译介效果予以分析:
  1、出版情况
   珍妮·凯利和茅国权合作译出的《围城》英文本在1979年由印第安纳大学出版社刊印首版后,受到美国学界的热烈反响,并迅速于1980年4月再版发行。后来,从学院专业出版社发行转为进入主流文学书系,《围城》英文本在英美国家再度掀起一股接受热潮,并进一步迈入大众文化市场。
  2、文学评论
   《围城》英文本甫一问世,即被美国图书馆协会评选为1980-1981年的卓越学术著作,并在英美文学评论界引起热烈反响。耶鲁大学历史系教授乔纳森·斯宾塞在美国书评期刊权威《纽约书评》(1980 年 4 月 17 日)上发表评论文章,盛赞《围城》是一本极有才华、技艺精湛、非常引人入勝的小说,文笔高雅,结局带有含义深刻的悲观主义色彩。美国另一本主要刊物《国家评论》杂志则发表书评指出,《围城》是中国现代小说中最伟大的一部,深奥微妙,发人深省,显示了作者的才能。
  四、中国文学作品的传播策略
  (一)《围城》的传播策略
  1、译者的选择及其翻译策略
   根据《围城》英译本中的译序记载,这部小说是先由珍妮·凯利译出初稿,再经茅国权润色修改,并撰写长篇导言、加注而成。在翻译《围城》之前,译者茅国权和珍妮·凯利都各自具有一定的中国文学作品翻译经验,这十分有利于他们采取适当的翻译策略向西方读者展现《围城》丰厚的中国文化。两位译者一为华裔学者,一为海外汉学家,选择以异化的翻译策略为主,尽量靠近《围城》的目标读者。在《围城》英文本的具体翻译过程中,译者主要通过撰写长篇导言、添加文化注释、再现原文中的陌生化比喻等具体翻译手段和方法,帮助目标读者了解原著的创作。
  2、翻译方法
  1)撰写译者导言
   在进行文学翻译时,译者们往往在译本中附有序跋,内容主要为原作者的介绍、作品情节介绍与分析、以及国内外版本情况等,以方便读者的阅读,明示翻译的目的。
  2)文化信息的扩伸与变形
   译者将《围城》的主要艺术风格归结为两个方面:第一、“带有相当的流浪汉历险故事式的幽默”,在修辞方面,运用了大量令人愉快的文字游戏;第二、“一部带有讽刺性质的、评论爱情婚姻并研究当代人的学者小说”,小说的自始至终,尤其是第一部分,和中国文学、西方文学、哲学、逻辑学、社会风俗、法律、教育体制以及外语、女权运动等各个学术领域都有关系。
  3)添加文化注释
   在《围城》一书中,出现了大量的蕴含文化内涵的语言表达形式,为了传递其中的文化信息,提供相关的文化背景,译者在《围城》英文本中特意添加了200多个文化注释,按照章节排列,缀于译本正文之后。再者,《围城》中有许多比喻精妙之处,作者从生活经验里广泛撷取与本体、本意看似毫无联系的事物作为喻体,增加了读者的阅读体验。而译者在对此原文进行处理时,也翻译的十分恰当。
  4)比喻手法的运用
   由于《围城》中比喻手法的运用大多以传达“陌生化”的幽默讽刺效果为目的,喻体通常会比较有个性化创作风格,因此译者在翻译处理时主要以再现比喻的所指与内涵为主,力求保留原文的喻体形象,原汁原味地重现作者的个性表达和审美风格。但在部分情况下,译者在对喻体进行翻译处理时,会选择灵活的方式,选取西方语境中的相似意象替代。
  (二)中国文学作品应采取的传播策略
   通过对《围城》的分析,我们也得出了中国文学作品应该采取怎样的传播策略,才能更好地对外传播,才能更好的走出去。
  1、重视译介效果
   中国文学“走出去”首先要重视译介效果,中国的翻译作品被翻译出版之后,其宣传力度远远不够,对作品受众的接受情况也没有给予充分的调查研究,这样就导致了我们对自己的文学作品在西方的传播并不了解,从而导致闭门造车。
  2、建立反馈机制
   受众意见是调整译介策略的重要因素,译介受众的反馈包括普通读者、专家读者、翻译作品的出版者、评价者等等。反馈越好,译本的“整合适应选择度”就会越高,作品的译介效果就越好。
  3、科学选择译介主体、内容、途径和受众
   首先,从译介主体的选择上,需要具有丰富的翻译经验并且熟知中国文化底蕴的译者,并且要采取正确的翻译方法。与此同时,还需加强对国内精于中国文学翻译人才的培养。其次,在译介内容方面,我们应该多选取一些像《围城》这样既具有世界文学普世性又具有中国地域特色性的作品。再者,在译介途径方面,应该采取国内外出版机构多渠道合作,借用国外报刊等大力宣传。最后,在受众方面,我们应该同时面向专业读者和普通读者两大人群,并且及时的接收反馈并做出相应调整。
  五、结语
   本文主要通过对《围城》翻译方法以及翻译策略以及其译介效果的分析,从而延展出中国的文学作品在译介主体、译介内容、译介途径以及译介受众上应该采取科学的措施和方法,从而使得中国文学作品能够成功的对外传播,才能有效的提高译介效果,真正做到中国文学作品“走出去”。
  [参考文献]
  [1]陈胜利.《围城》翻译策略及其文化因缘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4
  [2]耿强.文学译介与中国文学“走出去”[J].解放军外国语学报,2010
  [3]郭延礼.中国近代翻译文学概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
  [4]李明.从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看《围城》中的隐喻翻译[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
  [5]李箐璠.《围城》中粘连手段的中英对比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
  [6]谢天振.译介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作者单位:西北工业大学明德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1460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