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德清县博物馆馆藏咸丰窖藏银锭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德清县博物馆藏有清代咸丰年间窖藏银锭八只,属于五十两银元宝,元寶上印有铸地、年号、匠名等铭文,根据铭文得知产地多为山西,根据此批元宝出土迹象分析,此批银锭的埋藏原因可能与太平天国运动有关。
  关键词:咸丰;银锭;山西;太平天国
  1989年1月,浙江省德清县新联乡(今新市镇)谷门村村民邱根兴在宅基地建房时于地下发现一处窖藏银锭。因出土时银锭当即被取出,故出土情况不甚明了。此次窖藏共出土银锭八只(图1),纯银,器表面氧化呈深灰色,表面坑坑洼洼,均为马蹄形,两端向上起翅,椭圆形束腰平面,凹口,直腹下收,平底,锭面磨平分别模印铸地、年号、匠名等铭文。今实测,每只锭重1842~1894克(清朝计量单位一斤等于600克,也等于16两,即一两等于37.5克,故此批银锭折合清五十两银),总重14.904千克,现收藏于德清县博物馆。八只银锭中有道光年间银锭一只,咸丰年间银锭七只。
  1 器物详情
  D0436∶2(图2) 模印阳文左侧“沂县”“匠奎”,右侧“道光年 月”,竖排铭文。长11厘米,宽6.9厘米,高7.3厘米,重达1865.5克。
  D0436∶1(图3) 模印阳文左侧“祁县匠永和”,右侧“咸丰四年(1855) 月”,竖排铭文。长10.7厘米,宽6.7厘米,高7.8厘米,重达1866.5克。
  D0436∶3(图4) 模印阳文左侧“匠□□”,右侧“咸丰年”,竖排铭文。中间“莒州”,横排铭文。长11.8厘米,宽7厘米,高7.5厘米,重达1894.1克。
  D0436∶4(图5) 模印阳文左侧“太谷县匠香利”,右侧“咸丰年 月”,竖排铭文。长11.5厘米,宽6.5厘米,高7.5厘米,重达1867.2克。
  D0436∶5(图6) 模印阳文左侧“祁县匠永和”,右侧“咸丰 年 月”,竖排铭文。长10.7厘米,宽6.7厘米,高7.2厘米,重达1845.4克。
  D0436∶6(图7) 模印阳文左侧“吴县连陞”,右侧“咸丰 年”,竖排铭文。长10厘米,宽6.7厘米,高6.5厘米,重达1842.8克。
  D0436∶7(图8) 模印阳文左侧“祁县匠永成”,右侧“咸丰年 月”,竖排铭文。长10.8厘米,宽6.8厘米,高7.2厘米,重1869.9克。
  D0436∶8(图9) 模印阳文左侧“阳曲县匠永昌”,右侧“咸丰年 月”,竖排铭文。长10.5厘米,宽7厘米,高6.1厘米,重1852.6克。
  2 认识
  2.1 时代来源
  了解银锭的铸造时代主要靠观察刻在它上面的铭文,铭文是判断我国古代各种器物年代的一个重要标志,各个时代的铭文内容不尽相同。经查阅相关资料,笔者发现清代的银锭铭文较其他时期有显著区别,如唐代的铭文普遍篇幅较长,最多达80余字,往往详细记录银锭的产地、年份、重量甚至进贡者的姓名、官职,两宋时期的铭文除产地等基本信息外,还侧重于记录银锭的用途和成色。比较而言,清代的银锭简单多了,一般只包括纪年、地名、发行机构、工匠名等基本内容,有的甚至更少,只有发行机构、地名。像这批银锭(图3),戳印纵向两道铭文,左侧为地域和工匠名字,右侧为纪年,即银锭制作时间,是典型的清代银锭铭文錾刻方式,即使纪年模糊不清,也能推断出为清代所铸。
  当然,要准确地判断银锭的年代还可以结合查看铭文字体、制作工艺等多种方法,如宋元时期的铭文一般都是在银锭浇筑冷却过程中錾刻上去,而清代的铭文字口有深有浅,工艺复杂,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2.2 类别分析
  据考证,清代银锭一般可分为官银和商银两种。所谓官银,顾名思义是指官府铸造的,一般作为财政收入用来入国库的,不能在市场流通,其铭文内容简短,只注重纪年。而商银是指官银在支出给各地后,由获得官银的单位和个人(通常为钱庄)回炉再造炼出重量不等的较小的银锭,这种银锭成为市场上的流通货币。因此,商银的铭文上一般注有钱庄、票号、炉房等商号名称。而此批银锭有纪年,没有钱庄、银庄、票号、炉房灯注重商号的铭文,推断此批银锭为官银。此八只元宝均为五十两制宝银,总重量达14.904千克,当非一般居民所能持有。
  2.3 产地分析
  此批银锭中,七锭元宝记有咸丰年号,其中三锭为祁县、一锭为太谷县、一锭为阳曲县、一锭为莒州、一锭为吴县,另一锭元宝为道光年间,铸地为祁县。总结得知,出土银锭多为山西省,少有山东省。翻阅资料发现,祁县、太谷县均位于山西省中部,隶属于山西省晋中市,是清代铸造银锭的地点。在清代中晚期,山西票号业务遍布全国,铸造银锭也是票号的业务之一,所以山西银锭在全国享有盛誉。“银锭铸地以山西、上海、新疆为最多,山东、河南、河北、江西其次,东三省、湖北、江苏、安徽、湖南再次之,甘肃、陕西、浙江、贵州、福建均属稀见,开炉吉语锭也较少见。”[1]
  2.4 历史事件
  “清道光(1821-1850)以后,中国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军事、经济开始走下坡路,出现了银贵钱贱、白银短缺的现象。到咸丰年间,南方各省爆发大规模的太平天国运动,使得清政府财政陷入困顿,此时外国的银元以其铸造精美、使用方便得到国人客商的欢迎,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西方银元不断传入中国,旧式银两的使用受到了很大的冲击,称量货币的各种弊端更加突出”[2],而德清县出土的八锭元宝,对于进一步研究咸丰银元宝,当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根据当时国情,“咸丰庚申七月二十九日,粤寇(即太平军)自塘栖而下至镇,自南栅而来。人家虽皆逃避而杀死者约有百余十人,男女殉难者亦不少,掳掠殆遍。”咸丰庚申(1860)正是太平天国先后攻占杭州、苏州,到1862年5月攻下湖州,在这期间清军与太平军的战争也是反反复复。其中武康县的人口损失高达95%,德清县人口损失率达87%。同治三年(1864年)湘军将领高连升收复德清,看到的景象是“县人生还者不过十之二、三”[3]。而新市镇属德清县东部,位于苏杭运河之间,从上述资料中可知,咸丰十年太平军到新市镇。因此,该批银锭的埋藏可能与上述历史事件有关。
  参考文献
  [1]王钢,贾雁民.中国历史银锭浅识[J].中国钱币,2002(4).
  [2]王晓光.漫话中国银元宝[J].东方收藏,2010(8).
  [3](清)费梧.新市镇再续志[M].清光绪二十八年.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158895.htm